七年级人教版生物下册第4章 第3节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七年级人教版生物下册第4章 第3节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教案

资源简介

第3节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1课时)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3.说出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
尝试探究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发展自身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同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认同人类对于科学的认识过程是艰难曲折和不断发展的,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生命的奥秘和欲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观察和探究新鲜的动物心脏,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教学难点
1.观察动物的心脏,通过学习心脏的结构推理其功能,强化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教学模式
以学导教、三精两清
教学方法
观察、自学、讨论、讲授
教学准备
心脏解剖模型、多媒体课件、心搏与血液循环动态模型
2 教学过程
新课讲授
教学内容
导入
教师活动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如果我想让水往“高”处流该怎么办呢?请大家帮我想想办法。 在我们的身体里也有一个类似于“水泵”的结构,这就是心脏。关于心脏,同学们了解哪些知识?通过学习你还想了解哪些知识?
学生活动
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回答,并引出“水泵”。
教学意图
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对课题的思考,引出 “泵”。 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
新课教学 (一)心脏的位置和大小
教师活动
你们知道心脏在我们身体的什么部位吗?
【看一看】出示ppt图片,明确心脏的位置,并规范对位置的描述。
【摸一摸】我们心脏的大小与自己的拳头差不多。示范:手握成拳头放在胸腔的中央偏左下方。
【想一想】根据心脏的位置,推测睡眠时左侧位和右侧位哪一种睡姿更健康?
学生活动
观察图片,明确心脏位于胸腔的中央偏左下方,在两肺之间。
推测:右侧位。
教学意图
通过学习,将生活中的生物学知识规范化。联系生活实际,指导学生健康地生活。
教学内容
(二)分组实验探究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教师活动
心脏解剖模型观察
1.区分心脏的腹面和背面。
2.通过观察外部形态,区分心房和心室。 利用实物投影仪,指出心房和心室。
3.区分动脉和静脉。 利用实物投影仪,指导学生进行对比观察,指出:
(1)主动脉(有三个小分支的开口)和肺动脉。
(2)肺静脉和上、下腔静脉。
4.四个腔与血管之间连通性。
(1)用手指感知,手指伸入血管中,感受是否连通。
(2)思考:分别往主动脉、肺动脉、上(下)腔静脉、肺静脉里灌水。
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5.观察心脏内部结构。
取已解剖好(露出四个腔)的新鲜猪心,指导学生完成分组实验:
(1)观察两个心房与心室之间是否相通,两个心室之间是否相通。
(2)捏一捏心脏四个腔壁,比较它们之间厚薄的差异。
(3)观察心房与心室之间,心脏各腔与血管之间有没有瓣膜。
6.思考与交流:
(1)心脏壁主要是由什么组织构成的?由此可以推断它具有什么功能?
(2)从心脏壁的厚薄来看,心房与心室有什么不同?左心室与右心室又有什么不同?试着解释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
(3)心脏的四个腔之间是否都通?
(4)血液在心脏内会按照一定的顺序流动,不会倒流。这可能是哪个结构在起作用?
7.强化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通过以上探究,请你想一想,心脏有哪些结构与它的“泵血”功能相适应?
学生活动
进行两面对比观察,分清腹面和背面。并清楚,如果把心脏放在自己的胸腔,腹面即前面,背面即后面。
观察、交流识别的方法:在上面像耳朵一样薄薄的是心房,下面是心室。 识别各种血管,对比动脉和静脉结构上的不同:动脉壁比较厚,有弹性。 完成分组实验,观察、交流和讨论,得出答案。
完成分组实验。
回答:
(1)肌肉组织:有收缩和舒张功能。
(2)心房壁比心室壁薄;左心室的壁最厚;主要是因为运输血液的远近不同。
(3)同侧心房与心室相通。心房与心房之间,心室与心室之间不相通。
(4)瓣膜。
总结:
(1)心脏有四个腔并与血管相连;
(2)心脏由肌肉组织 构成,能收缩和舒张;
(3)心室壁比心房壁厚,左心室壁最厚;
(4)心脏内有瓣膜,防止血液倒流。
教学意图
分组进行观察,使学生能利用实物进行不同角度的观察,以弥补利用图片教学这一平面观察中的不足。
利用实物投影仪进行示范和说明,利于学生的感性认识,效果较好。
引导学生依次按照老师出示的操作步骤进行实验,提高了实验效率,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科学的观察顺序。
先观察事物,再用一系列小问题引导思考,使学生逐步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提升,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通过小组合作,锻炼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小组合作交流的能力。
引导学生宏观思考,强化生物体结 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教学内容
(三)心 脏的工作过程
教师活动
一个成年人的心脏24小时的工作量,相当于把32吨的重物升高33厘米,并且不会感到疲劳,这是为什么?心脏的工作过程是怎样的?
【动画展示】心脏的工作。
引导学生分步观察心脏每跳动一次经历的过程,提示学生注意每一个过程中心房、心室、房室瓣和动脉瓣的变化及血液流动方向。
提供信息:“假如一个人的心脏跳动一次需要0.8 s, 则三个连续过程分别占0.1 s、0.3 s、0.4 s”。请学生计算在该过程中心房、心室分别收缩和舒张的时间,启发学生探索,发现问题的答案。
学生活动
观察、描述心脏每跳动一次所经过的一个连续过程中心房、心室、房室瓣、动脉瓣所处的状态和血液的流动方向。
通过计算发现心脏的跳动具有一定的节律性,心脏每跳动一次,心房和心室的舒张期分别大于收缩期。
描述心脏工作的过程。
教学意图
利用动画演示心脏的工作过程,使知识变得动 态、真实, 给学生的进 一步探索研 究提供了感 性材料。学 生在观察的 基础上进行 描述,锻炼 了学生的表 达能力,了解了心脏的工作过程。
(四)小 结
【视频播放】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请同学梳理知识,总结心 脏的结构和功能。

3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一、导入新课(通过相关资料介绍,创设情景,唤起学生关注健康、关爱生命的意识,激发学习动机,导入所学内容。):
中国每年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约有260万,平均每小时死亡约300人,成为威胁人类生命的“第一杀手”。特别是其发病和死亡的年龄日益呈年轻化趋势。近年来,脑血栓、心肌梗死、周围动脉血栓、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等一系列血栓栓塞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据统计,其导致的死亡已达全球总死亡人数的51%。因此,血栓,这个血管中的幽灵,很多专科医生共同的对手,已成为人类健康最大的敌人。
读完资料,你有何感受?
二、自主学习(目的是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1.体循环的起点是 终点是 ,
肺循环的起点是 终点是 。
2.体循环的途径是:
肺循环的途径是:
3.通过血液循环血液成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体循环中血液流经 ,由 变成 ,
肺循环中血液流经 ,由 变成 ,
4.在血液循环中流动脉血的结构有哪些?流静脉血的结构有哪些?有人说动脉内流动脉血,静脉内流静脉血,你认为对吗?
5.通过血液循环完成了怎样的使命(血液循环的意义)?
三、自学展示(通过该环节,了解学生自学情况,做到以学定教。)
四、解疑答惑(根据学生自学情况,有的放矢,有效为学生解疑答惑。)
(1)观看血液循环视频,初步感知血液循环过程。
(2)通过图片引导学生读图、识图,详细探究血液循环路径,以突破重难点。
(3)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人体内两次气体交换来理解在血液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同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归纳血液循环的意义。
最后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提升:
①心脏内左边流动脉血,右边流静脉血。
②动脉内不一定流动脉血,静脉内不一定流静脉血。 动脉血及静脉血的概念
五、接龙游戏(一方面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情况,另一方面通过活动来巩固所学知识。)
方法:假如在你的手背注射青霉素,药物经过了哪些途径到达受伤部位?将同学们手中的卡片所代表的结构进行排列。
六、生活在线(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学有所用。)
小明同学参加百米短跑下肢骨胳肌细胞会产生很多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被运输到肺泡的途径是什么?
小明短跑半小时前吃了几块巧克力,巧克力中的糖分被小肠吸收后送到下肢骨骼肌细胞的途径怎样?
七、探寻生命奥妙(该环节旨在激发学生关爱生命,关注健康的意识。)
心室每次射出的血量大约为70毫升,人体内的血液总量大约为4000毫升,假如你的心率是75次/分,计算一下: (1)你体内的全部血液循环一遍需要多长时间?
(2)一天(24小时)之内循环多少遍?
(3)一天内由你的心脏泵出的血液总共有多少? 通过上面的计算你的出了什么结论?
八、分享收获(课堂总结,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展示知识体系,使学生对本节内容形成系统感知。)
将自己学到的、理解的有关血液循环途径及其意义进行归纳整理(可以用各种形式,如图表、文字等)
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