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笔算乘法》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笔算乘法》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笔算乘法》教学设计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乘法”、“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万以内数的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具备的这些计算经验,为其自主探究“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的计算策略提供了强有力的起点支撑。本课主要引导学生亲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笔算策略的探索过程,借助小棒图来理解笔算乘法的算理,通过沟通“连加法”、“口算法”与“竖式法”不同算法之间的关系,逐步建立乘法竖式的计算模型。
笔者对一个乡镇中心校的三年级的学生进行本课的教学前测,测试班级共54名学生。前测卷的第二个题目是:计算“21×3=”,请你把计算的思路表示出来。测后的统计发现,学生用的最多的方法有三种:①“连加法”12+12+12=36,共16人,约占30%;②“口算法”,20×3=60,1×3=3,60+3=63;共12人,约占22%;③“竖式法”,共12人,约占22%。从学情调查结果分析得知,有74%的学生会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计算,并且上述的三种计算方法是学生常用的解决办法。因此在建构乘法竖式模型的时候,应该更多地沟通三种方法的内在联系上,来理解笔算乘法的算理,掌握笔算乘法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学会“列竖式”计算多位数与一位数的乘法,理解两位数与一位数的笔算乘法的算理。
2.借助小棒图,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策略的探索过程,逐步建立乘法竖式的计算模型。
3.在计算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概括归纳的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重点:帮助学生在自主体验中逐步建立乘法竖式的计算模型
难点:概括提炼笔算乘法的算法。
教学准备:课件、学习单
三、学习活动设计
(一)问题引领,有的放矢。
1.直接揭题,自主提问。
出示课题“笔算乘法”,并齐读。
师:读了今天要学习的课题,想要要学习什么呢?
2.梳理问题,形成学习目标
由学生的回答,慢慢梳理问题如下:
生1:什么是笔算乘法,我们学习什么呢?(“什么”类型问题)
生2:怎么计算笔算乘法,我们怎么学习笔算乘法?(“怎么”类型问题)
生3:为什么要学笔算乘法?学了它有什么用处呢?(“为什么”类型问题)
小结:同学们提的问题很多,也很有水平,会提出问题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学习能力。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继续我们的学习,最后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这些问题,也许已经不知不觉解决了。
(二)探究新知,建构模型。
1.提出问题,引出算式
(1)分析问题,寻找信息。
问题:怎么解决数学问题呢?需要告诉你哪些数学信息呢?
预设:
生1:只要知道卖的天数和平均每天卖笔的数量;
生2:第1天卖了几枝,第2天卖了几枝,然后加起来。
(2)呈现信息,列式计算
出示信息:卖了3天,商店里平均每天卖出12枝圆珠笔。
问题:怎么求出一共卖了几枝?算式怎么列?
得到算式有“12×3=”或“3×12=”
2、尝试计算 ,自主学习。
学生按要求自主探究,完成学习单。
3.展示讨论,探究算理
(1)展示方法,明白算法。
展示:
预设:
连加法,把“12×3=”变成”12+12+12=”计算,是把没有学过的知识转化成用已学的连加计算来解决了。
口算法:引导学生了解“2与10”是怎么来的的,
竖式法:12×3列竖式计算,一般我们把位数多的12写在上面,位数少的写在下面。讨论6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写在个位上?3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写在十位上?
连乘法: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并讲清算理。
(2)数形结合,第一次沟通。
展示口算法计算,借助小棒图来表征口算的算理, “口算法”计算与小棒图之间的的联系。
(3)联系方法,第二次沟通。
联系方法,我们来圈一圈。
预设:
教师圈出“竖式法”中“2×3=6”,让两个学生也来圈出“口算法”和“连加法”中“2×3=6”在哪里。
教师再出“口算法”中“10×3=30”,让两个学生也来圈出“竖式法”和“连加法”中“10×3=30”在哪里,沟通三种算法之间的联系。
指着“口算法”中“30+6=36” 追问,“竖式法”中“30+6=36”看得出来吗?
学生讨论得出,一算出来就有了,不是很明显,顺势出示两种竖式的比较。
(4)比较竖式,讨论优点。
比较两种竖式。
讨论:
这里的哪种竖式法,更容易看出“30+6=36”?对比两种竖式法的优点是什么?
得出:
讨论得出左边的竖式更加容易明白,更加详细,右边的竖式很简单。
4、练习笔算,小结分析。
(1)计算“21×3=”与“33×2=”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竖式法进行计算,请两位完成的孩子上台板演,
引导观察,“33×2”竖式的积中的两个6的不同点是什么,得出两个6的数位不同,导致了两个6的大小也是不一样的。
(2)小结计算方法
观察并讨论:
“12×3=”、“21×3=”与“33×2=”这三个竖式,都是怎么算的。
得到:
学生讨论得出计算方法,都是先用下面的因数乘个位上的数,然后再用下面的因数去乘十位上的数。
(3)订正错题,错例分析
分析错因:
错题“21×3=23”,十位上的数直接移下来,没有与3相乘。
错题“33×2=55”,因数与个位上的数相加了,应该要相乘。
小结:
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错误置之不理,让自己一错再错才可怕。
5、推而广之,横向拓展。
(1)一位数与一位数的笔算乘法
出示:过寒假了,平均每天只卖2枝圆珠笔?
请一位学生板演,列竖式计算“2×3=”。
(2)三位数与一位数的笔算乘法
出示:开学啦,平均每天卖123枝圆珠笔,那么3天一共卖了多少枝?
学生在练习本上列竖式计算“123×3=”,并分析错例。
问题:计算“123×3=”与“21×3=”时,最大的不同在哪里呢?
小结:计算“123×3=”时,还要算出3乘百位上的1.
过度:刚才我们列竖式计算了一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还想学什么呢?
(3)四位数与一位数的笔算乘法
学生计算四位数乘一位数“3123×3=”,学生直接说说怎么算。
知道先算3乘个位的3等于9,再算……。
6、总结概括,提炼算法。
出示:竖式计算 “□□□□□×□”,来说说是怎么算的。
讨论并提炼:先算下面的因数乘个位的数,积写在个位上;再算下面因数乘十位上的数……,知道可以从个位算起,慢慢往高位算。
小结学法:我们是怎么学习笔算乘法,我们利用小棒图,横式计算来帮助学习笔算乘法,并且知道他们之间是有联系的,然后从两位数乘一位数,推而广之学习了三位数乘一位数,四位数乘一位数,知道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三)练习巩固,应用提升。
(1)圈出“2×4”表示的意思,
(2)积中的4表示的意思。引:为什么表示40呢?
让学生进一步用图形来理解笔算乘法的算理。
所谓虫食算:就是原来竖式中有部分数字被虫子啃掉了,需要我们根据知道的数字来推理被啃掉的数字,能很好地训练我们的思维能力。
所谓虫食算:就是原来竖式中有部分数字被虫子啃掉了,需要我们根据
引导要抓住突破口:从哪些数字与什么数位入手。
题②从十位的( )×2=8入手,
题③拓展
(1)积尽量小;
(2)积的各位上数字之和是16;
(3)积更接近500。
商店进货400枝圆珠笔,每天卖112枝,4天够不够卖?
解题的方法大致是,估计法:112×4≈110×4=440(枝),不够
精算法:112×4=448(枝)>400枝,不够
四、拓展延伸,回顾总结
1.拓展两位数与一位数的笔算乘法(有进位)
材料1-6:卖了3天,平均每天卖16枝圆珠笔(课件中将12改成16),这些天一共卖了多少枝圆珠笔
学生计算“16×3=”,明白3×6=18向十位进一。
评:这位同学真是太牛了,下一节课的有进位的笔算乘法都会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试一试。
2.回顾课始提出的问题,都是怎么解决的,你现在还有疑问吗?
知道的数字来推理被啃掉的数字,能很好地训练我们的思维能力。
五、教学反思
磨课后的讨论与思考
(1)对于学习成果的展示的环节,老师提出了三个问题:①连乘,口算和笔算这三种解题方法的呈现,你是有意选择还是就这几种;②这三种解法的呈现的顺序,你是如何考虑的?③12+12+12用横式呈现还是竖式呈现更为合适呢?
听课老师的点拨,让3我有茅塞顿开的感觉。他们的观点是:对于学生作品的选择有必要做出取舍,对于本节的的教学具有干扰作用的作品要尽量地少展示,避免侧迁移。同时作品的展示的顺序,应该是从简到难,从次要到重要,而连加的竖式与笔算乘法的竖式更加接近,因此更好地帮助孩子学习笔算乘法。
(2)对于详细竖式与简便竖式的比较辨析环节。我这节课的呈现的方式,让听课的老师感觉到更多的是,想把孩子往简便竖式这边拉,而忽视了学生的内心的需求,学生可能认为详细的竖式更好一些,因此我们应该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因为学生在自己的竖式计算中会慢慢体会简便竖式的优势,而慢慢靠近简便竖式,所以老师更多的是去追寻,理想与现实的中间地带。
执教老师展示过程中,让孩子比较两种竖式的优点和缺点,肯定孩子讲得非常好。详细竖式很详细,好理解;右边的竖式很简单,教师的引导应该更多地给予肯定。是否可以用这样的两个问题加以引导呢?问1:经过今天的学习之后,你们能看懂第2种竖式吗?问2:这时你会选择哪种方法列竖式呢?允许孩子选择喜欢的竖式计算,在孩子用了几次详细的竖式法进行笔算时,也许会感觉到这种方法的局限性。
(3)12×3的竖式,让孩子用“先算……,再算……;”进行计算法则的口述练习,听课老师认为这个是有必要,可以在练习课,因为这个可能对于后续的学习是一个程序性的知识,利于孩子在考试中拿分;是否可以这样处理比较合适呢?在让孩子做了21×3,33×2之后,让孩子说说这三道题目,都是有什么一样的地方呢?都是怎么做做出来的呢?让孩子观察同一类事物中发现其中的共同特点,这个时候的抽象概括出两位数与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就会显得水到渠成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