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毫米的认识》(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毫米的认识》(教案)

资源简介

毫米的认识
执教教师:
指导老师:
思考和提出的问题
⒈如何让学生体会毫米这个长度单位产生的必要性?
⒉用什么方式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⒊怎样让学生经历度量等一系列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磨课要点
⒈起点。
知识起点: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的基础。
已有生活认知:学生已经具有丰富的“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验,因此,对于尺当中最小的一格学生已不陌生,有部分学生已经知道一小格就表示长度单位“毫米”,1厘米中间有10个小格,即10毫米。
思维特点:刚上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阶段,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捏一捏、想一想、比一比、找一找、说一说”等多种感官活动正确建立1毫米的表象尤为重要。
⒉终点:通过各种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⒊过程与方法:真正有意义的数学教学应该是学生不仅仅是“听”数学、“看”数学,而是重在“做”数学、“想”数学。课堂上采用观察、提问、操作、比较、猜测、验证、数数、讨论、质疑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充分经历“直观---表象----抽象”的过程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发展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P21、22例1。
教学目标
⒈结合具体情境和实际测量活动,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体验产生毫米的必要性,以及毫米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⒉借助直观感受1毫米的长度,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能用厘米和毫米共同表示测量的结果。
⒊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估测、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能力。
⒋介绍与长度单位有关的数学文化,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
教学难点:体验1毫米的实际长度,形成直观表象。
教学准备
教具:自制PPT课件、短直尺、1分硬币。
学具:学习单、直尺、1分硬币、光盘、卡片、橡皮擦、磁铁积木、一张纸
一、创设情境,引发冲突
1.复习旧知米和厘米的相关知识
2.创设情境,体验毫米的产生。
⑴估一估。
⑵量一量。
⑶发现问题,揭示课题。
师:量出的长正好是26厘米,而量出的宽是18厘米多一些,到底多多少?量出的厚不到1厘米,到底是多长呢?像遇到这样的情况怎么办?
师:当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要求比较准确时,要用毫米作单位,今天我们就一起认识毫米。
【设计意图:创设适量学生熟悉的情境,唤醒学生的原有认知和生活经验,产生认知冲突,通过估测和测量等活动,学生逐步地、深刻地体会产生“毫米”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二、合作探究,认识毫米
⒈培养问题意识。
⒉初步认识1毫米,建立表象。
活动1:直尺上找出1毫米。
师问:“同学们你们看,老师这边有一把短尺子,你们思考一下,这把短尺子上的1毫米和你们尺子上的1毫米一样长吗?”
活动2:感知1毫米。
⑴观察1分钱硬币的厚度并量一量。
⑵捏一捏。
⑶想一想。
【设计意图:以1分硬币的厚度为学具,通过说、捏、看、想、比等一系列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作用,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和表象。】
活动3:给物品分类。
下列哪些物品的厚度是1毫米,哪些物品的厚度大于1毫米,哪些物品的厚度小于1毫米,请分类,并用合适的方法验证。
活动4:举例生活中1毫米长的物体。
【设计意图:设置分层的活动式教学,学生可经历观察、感知、想象、语言叙述等学习过程和思维过程,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对一堆物品进行识别、分类,有利于巩固和建立1毫米长度观念,以及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
⒊探究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⑴借助直尺,理解1厘米=10毫米。
①猜一猜。
②学生在直尺上数。
③利用课件数。
④数其他1厘米里面有几毫米?
⑤探究连续10小格就是10毫米,也就是1厘米。
⑥得出结论:1厘米=10毫米。
【设计意图:学生在之前的活动中或多或少知道了1厘米等于10毫米,在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验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⑵推理:比划出2毫米、5毫米、10毫米,知道它们都是由有几个1毫米组成的。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⒈完成第22页“做一做”第1题。
⒉准确读出数学书的宽和厚的长度,渗透“模糊到精确”的思想。
⒊完成“做一做”第二题。

设计意图:在测量物体时如何用一个长度单位或同时用两个长度单位表示测量结果,应该成为一个教学点,尤其是要用厘米与毫米的进率来解释清楚其合理性。因此,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尝试着表示出回形针的长度,然后组织学生充分交流各自表示测量结果的过程和方法,注意引导学生认识直尺上表示5毫米的刻度线,并在测量中加以应用,通过比较让学生感悟同时用两种长度单位表示测量结果的合理性、优越性。组织适量的测量活动,可提高学生的测量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的数感和渗透几何直观(数形结合)思想。】
四、总结全课,拓展延伸
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1毫米有多长,1厘米=10毫米,以及如何用长度单位表示测量的结果。你还有什么疑问?毫米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吗?
⒉用微课介绍与长度单位有关的数学文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