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5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一、 深度解读教材,设计前测题目教材内容是教学设计的 “原材料”。首先,教师不仅要读懂、读透教材,还要了解编者的意图和知识的结构体系。“乘法口诀”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的最基础内容之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就明确要求“能熟练地口算表内乘除法”。纵观小学阶段的数学教材,5的乘法口诀是口诀教学的开端,也是整个乘法计算教学的重点。教材中对于乘法口诀的内容编排,基本遵循情境图、连加算式、点子图和乘法算式、归纳口诀的顺序。小学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教材例题创设了一个图文结合的情境,然后在直观形象的情境中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完成相应的连加计算,最后列出乘法算式,归纳乘法口诀。例如,对照1×5=5和5×1=5,编制出口诀“一五得五”。这样的编排有利于学生亲身经历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乘法口诀的意义和来源,避免死记硬背。根据教材编写意图和乘法口诀的知识结构体系,笔者在设计前测题目时重点考虑了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基础,包括学习新知的知识储备、经验储备、认知心理储备、学习能力储备等方面的基础;二是更深入地了解学生对新知的思维轨迹、思维水平的差异。基于以上两方面的思考,笔者设计的前测试题主要分为三大内容(见上图):一是与本课相关的乘法意义的理解,如乘法口诀前测中的第一题“连一连”;二是对于乘法口诀的理解,如乘法口诀前测中的第四题“你知道‘三五十五’是什么意思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写一写、画一画吧”;三是对于乘法口诀的应用,如乘法口诀前测中的第五题“计算下列各题”。二、分析前测数据,明确教学重点本次测试选择乡镇中心小学的1个班,共 42人进行问卷调查。在学生不知情的情况下,由数学老师组织进行测试。在测试前,没有给学生任何的解题提示,也没有读题,让学生独立解答,测试时间10分钟。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没有任何的讨论与交流,整个测试过程基本反映了学生的前认知水平。经整理和统计,第一题只有23.81%的学生有错误(很大一部分是漏题造成),这说明班级里42名学生对学习乘法口诀所需要的知识储备——乘法的意义,基本上已经理解,达到了本节课学习内容的逻辑起点。对于新知“三五十五”这句口诀的理解,有9.52%的学生同时能用文字和图形表征,还有16.67%的学生只能用图形来表征,4.76%的学生只能用文字来表征,还有另外将近70%的学生不能够理解乘法口诀的意义。对于乘法口诀的应用,表面上我们看到有66.67%学生能正确计算乘法算式,但通过分析学生的计算方法,这28位学生中大部分使用的是“连加的方法”,只有1-2个学生是真正利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基于以上两组数据,笔者将“能理解乘法口诀的意义并且灵活运用乘法口诀”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三、基于前测结果,展开有效教学前测并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而是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知识起点,从而更加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的工具和手段。有了前测的数据,如何基于“前测”结果开展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根据前测结果合理设计教学环节有了前测真实而全面的学生信息,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环节时就可以有的放矢,还能有针对性地处理教材,全面系统地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顺利实现教学衔接。教学目标1、使同学理解5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并熟记5的乘法口诀,会用一句口诀计算两道有联系的乘法算式。2、培养同学的察看本领和类推的迁移本领。3、培育同学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学会并熟记5的乘法口诀,会用一句口诀计算两道有联系的乘法算式。能理解乘法口诀的意义并且灵活运用乘法口诀教学片段一1.谜语引入,感知“5”与生活的联系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猜一个谜语)教师先出示2只手画面,让学生用一个算式表示。接着课件上顺势出示3只手、4只手、5只手以及9只手,让学生思考:用什么算式表示?2. 引出乘法口诀学生在解决9×5这个算式时遇到了困难,从而引出利用乘法口诀这个秘密武器可以帮助我们更快解决这个问题,接着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听说过的乘法口诀,并进一步向学生提问:计算2×5,3×5等乘法算式想的是哪句口诀?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基于前测的数据,通过数据分析我们知道大部分学生都已经听说过乘法口诀,所以在引入环节我们大可以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放手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听说过的乘法口诀。另一方面,借助 “手”这一熟悉的情景,让学生感知几只手的手指个数,便于学生建立起图与加法算式以及乘法算式之间的联系,为下面的口诀意义理解埋下伏笔。同时,让学生感知学习乘法口诀的必要性——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快速地计算。(二)利用前测结果准确落实教学分层学生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数学基础、认知方式、智力、生活经验以及性格等方面的差异。而前测则能较好地反映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和能力水平,并能发现他们在各个方面的差异,从而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分层落实,满足需求,实现教学目标。如前测题目第四题:你知道“三五十五”是什么意思吗?用你喜欢的方式写一写、画一画吧(见下图)。前测,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维水平,从而更加理性地依据学生的知识断层和学习难点对症下药。前测,让不同思维层次的学生都受到关注,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得到发展。(三)利用前测结果有效突破难点前测可以比较清楚地了解学生的思维状态和学习能力,这样为课堂教学中突破难点作了铺垫,在前测中发现,对于乘法口诀的应用,表面上我们看到有66.67%学生能正确计算乘法算式,但细看学生的计算方法,这28位学生大部分都是用连加的方法进行计算的,只有1-2个学生是真正利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故在学生理解并记忆口诀的基础上,如何突出口诀的应用,让思维层次高的学生试着“跳一跳摘到桃子”,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以上的思考我们确定了练习拓展部分的整体思路。教学片段二1.看图想口诀现在老师把口诀藏在了格子图中,比一比谁的眼力最好。2.空间推理(1)估一估长方形(图1)中可以放多少个正方形?学生估后表述自己的意见:第一排可以放下5个,第二排也可以放下5个,所以一共可以放下10个,用口诀“二五一十”。(2)观察图2,思考:这个长方形中可以放下几个正方形?(3)观察图3,思考:这个长方形里可以放下多少个正方形?3.正方形以1代5的应用刚才我们的正方形,1个代表的是1,那如果现在1个代表5的话,你还知道它代表几吗?课件出示一个正方形代表5,学生思考:教学反思根据前测的数据我们有针对性地设计了3个层次的课堂练习,帮助学生巩固了基础知识,内化口诀的意义,渗透了数形结合以及以一代几的思想,有效落实了学习目标。1. 变式练习:数形结合,内化口诀意义。我们在格子图中分别呈现一些横着、竖着、斜着或是不规则的图形,让学生说出对应的口诀(如片段二)。通过这些具体形象的图形使得抽象无味的口诀教学变得趣味化、直观化,不仅巩固了口诀,更是使学生强烈地感知虽然每个5的形状不同,但是只要表示有几个5都可以用几五多少来表示,从图形的角度进一步诠释乘法口诀的本质。2. 拓展练习:从数到形,发展空间观念。数学家华罗庚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教师在教学“乘法口诀”时,尝试将练习的形式从“数”的领域拓展至“形”的领域。不仅仅着眼于学生对乘法口诀运用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的提高,还对其进行了适度的拓展,丰富了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在设计时始终围绕乘法的意义展开教学,同时学生的估测能力得以协同发展,面积单位的思想得以初步形成。3.发展练习:以“1”代多,铺垫其余口诀。通过一个小正方形代表5,那么2个小正方形代表几?三个小正方形又代表几?6个小正方形呢?这个练习的设计既巩固了5的口诀,又丰富了学生对数的理解,一个物体不仅可以表示1,它也可以表示其他的数。这也为下一节课6的乘法口诀做了很好的铺垫,实际上当一个小正方形代表6的时候,三个小正方形就是三六十八。前测,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眼”。通过前测数据的分析和整理,教师能够准确定位学生所拥有的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合理设计教学环节,从而准确落实教学分层有效突破难点,促使教师从“以教材为本”向“以生为本”转型。如此,教师“教”的效率不仅得到提高,学生“学”的品质同样得以提升,并且更加轻松自在,为之后的课堂更加主动高效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