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伴性遗传.教学设计(表格式)-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2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3伴性遗传.教学设计(表格式)-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2

资源简介

伴性遗传 教案
学时 1课时
课标要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引导学生说出伴性遗传的概念;阐述红绿色盲的传递规律及特点;举例说明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特点;重点还要能够描述伴性遗传规律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内容与学情分析 内容分析 《伴性遗传》是人教版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内容。本节内容包括了伴性遗传的概念、人类红绿色盲症、抗维生素D佝偻病和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三个教学知识点。它是以红绿色盲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例讲述伴性遗传现象和伴性遗传规律,从而进一步说明了基因与性染色体的关系,其实质就是基因分离定律在性染色体遗传上的作用。 该部分既是已学过的减数分裂和基因的分离定律内容在实际生活和医学实践中的应用,同时也为第五章第三节《人类遗传病》的学习奠定了基础除此之外,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的故事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好材料。使学生体会到科学家在生活中处处留心,且对心中的疑惑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这种对问题研究的认真态度是学习科学的重要品质之一;道尔顿勇于承认自己是色盲患者,并将自己的发现公布于众,这种献身科学、尊重科学的精神也是科学工作者的重要品质之一。
学习重点 1.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其遗传的特点。 2.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遗传方式和遗传特点。
学习难点 通过分析人类红绿色盲, 总结伴 X 隐性遗传的一般规律。
学情分析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过“减数分裂”,并掌握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还学过“基因在染色体上”等相关的内容,能掌握基本的遗传规律。由教学内容可知,利用分离定律分析红绿色盲的遗传特点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本节授课为高一普通班学生,由于这两章内容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较为困难,因此本节课如果按照常规教学方式讲解,学生会感觉枯燥乏味,科学思维也难以得到提升。因此这节课主要以情境为导向,引起学生产生情感共鸣,随着情境难度的不断提升,让学生实现从了解、知悉到应用的深度学习过程。学生能够在情境中获得新知,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在新的情境中解决新的问题。
学习目标 1.生命观念:归纳伴性遗传特点,认知生命规律。 2.科学思维:分析相关图解,能用伴性遗传理论解释相关的遗传现象。 3.社会责任:利用伴性遗传的知识指导优生优育及育种工作。
课前准备 掌握红绿色盲症状及表现;完成导学工具单上内容,并思考红绿色盲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在实践生活中有什么应用?
学习策略 通过观察、讨论和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和课上的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 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学习 环节 学习任务设计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3分钟) 新课导入:创设问题情景: 展示红绿色盲检查图,让学生自测一下 在生活中很多行业都会将红绿色盲患者拒之门外。同时展示对红绿色盲的调查,据统计,我国男性红绿色盲的发病率为7%,女性色盲的发病率0.5%。男性患者远多于女性患者。 展示学习目标,学生阅读学习目标 展示男性和女性的染色体组成图,引导学生分析性染色体组成及性别决定。引出问题1伴性遗传的概念。 伴性遗传: 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所以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的现象,就叫做伴性遗传。 展示男性和女性染色体组成图,介绍什么是常染色体?什么是性染色体?由此引出人类红绿色盲的发现过程—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发现色盲的小故事,引导学生思考:道尔顿的母亲色觉是正常的,为什么道尔顿和他的弟弟却患有色盲? 学生看图进行自我色盲检测。 了解学习目标。 观察图片,亲身体验;认同道尔顿勇于承认自己是色盲患者, 并将自己的发现公之于众的献身科学、 尊重科学的精神。 通过辨认、识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熟知本节所要学习的内容。 理解概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体验本节课的情感目标。
教 学 过 程(25分钟) 教学 过程 (25分钟) 环节一:红绿色盲遗传家系图谱分析 1、屏幕展示教材“资料分析”的红绿色盲家系图,介绍家系图中相关数字和符号的含义,请学生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
I
II
III
) (
I
) (
II
) 提出问题2:红绿色盲基因是显性基因,还是隐性基因? 提出问题3:红绿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Y染色体上? 课件显示人的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图表,引导学生填写表格: 课件展示答案。 女性男性基因型XBXBXBXbXbXbXBYXbY表现型正常正常 (携带者)色盲正常色盲
红绿色盲的遗传特点 请学生根据上表回答 提出问题4:人类红绿色盲婚配方式有多少种? 提出问题5:请根据此表分析色盲病人男性多于女性的原因。 展示“四种婚配方式为组合的家系谱图” 1、通过分析引导学生总结色盲遗传的特点,得出“交叉遗传”“隔代遗传”的结论。 2、通过分析女色盲色盲基因的遗传,得出“女色盲的父亲和儿子患色盲”的结论。 3、通过分析两个组合,得出“女性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一定患病”的结论。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红绿色盲的遗传特点,写在导学案上: 伴X隐性遗传(红绿色盲)的遗传特点: (1)具有隔代交叉遗传的特点 (2)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3)女性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一定患病 感情升华:为了保证色盲患者的交通安全,一些城市交通信号灯采用了微黄的红和偏蓝的绿,体现了社会对患者的关爱。 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 学生填写格思考后回答:1.人类红绿色盲婚配方式有6种,并尝试写出遗传图解。2.男性只要 X 染色体上有色盲基因Xb,就表现为色盲患者;而女性有两条X染色体,必须两条染色体上都有色盲基因b,才表现为色盲患者。 学生观察、 讨论。 学生总结展示。 学生聆听。 探究、 讨论模式结合:通过家系遗传图谱分析遗传现象、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提出依据 释疑、结论, 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 规范化书写性染色体的基因型,练习、巩固。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落实本节课的能力目标。 使学生懂得基因没有好坏之分,要平等对待每个基因和患病个体。提升社会责任意识。
教学过程 环节二: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遗传特点: 课件显示人的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图表,引导学生填写表格: 师课件展示答案 性别女性 男性基因型XDXDXDXdXdXdXDYXdY表型患病 患病 正常患病正常
展示典型遗传图谱,思考讨论、尝试总结抗维生素D佝偻病伴X显性遗传的特点: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伴X显性遗传的遗传特点,写在导学案上: (1)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 (2)代代遗传 (3)男性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一定患病 环节三: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我们研究生物的伴性遗传有什么意义呢?学生阅读课本P37,了解伴性遗传在生活实践中的作用。 此外,还有哪些作用呢? 今天,请同学们来当一回遗传专家,为这个家庭出现的问题提出好的解决办法。 情景模拟一: 假设学生是遗传咨询医生,一对新婚夫妇前来做遗传咨询,妻子患有红绿色盲,丈夫正常,基于优生优育的原则,你建议他们生男孩还是女孩?让学生给出合理建议。 情境模拟二: 教师展示公鸡和母鸡的图片,教师进一步指出鸡的性染色体组成与人类不同,雌性鸡是ZW型,雄性鸡是ZZ型。接着展示雏鸡的图片,指出养鸡场为了达到多养母鸡、多得鸡蛋的目的该选择什么样的亲本?,学生迟疑后,教师给出芦花鸡的图片与材料,指出普通鸡和芦花鸡的雏鸡羽毛颜色可以明显区分,让学生选择杂交方式来利用羽毛颜色区分鸡的性别。 学生填写表格。 写男、女相关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展示遗传图谱,师生共同总结抗维生素D佝偻病遗传特点。 根据信息提示先写出该婚配方式的遗传图解。根据遗传图解分析得出,后代男性全部为患者,女性全部正常,建议生女孩。 确定合适的亲本,画出相关遗传图解,发现在F1中,芦花鸡都是雄性,非芦花鸡都是雌性。这样就可以很具羽毛特征区分雏鸡的雌雄了。 提高归纳分析的能力, 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学以致用, 另一方面为后一情境做准备。 培养学生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的能力,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的知识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学会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12分钟) 达标检测 完成导学案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点,提高解题的思维能力。
板 书 设 计 第3节 伴性遗传 (
在实践中应用
) (
概念
) (

X
染色体隐性遗传
) (
类型
) (
伴性遗传
) (

X
染色体显性遗传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