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1.2.2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1.2.2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

资源简介

1.2.2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从结构与功能的角度,阐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与非生物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
运用图示或模型表示生态系统中各生物成分之间的营养关系。
分析某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的具体实例,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实例,形成保护生物圈的社会责任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生态系统的组成。
食物链和食物网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教学难点
食物链和食物网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三、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内容较多,分为2课时,采取的是层层递进的教学思路:概念——组成——结构——特性。有表及里,由浅入深,加深对生态系统的理解。
第1课时:本节课前“想一想,议一议”导入,认识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整体。在此基础之上,引导学生总结出生态系统的概念,之后,通过实例来例证,再通过练习来强化生态系统的概念。关于生态系统的组成,可充分利用教材的资料分析,学生观察图片,宏观上了解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再从微观上通过讨论树、昆虫幼虫、啄木鸟、真菌之间的关系,理解植物、动物、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的作用,从而得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定义。三者之间的作用,借助图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理解他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同时,师也要强调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成分是重点,但是非生物成分也不能忽略。
第2课时:关于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教学,可以通过谚语引出食物链概念的理解,同时,通过学生尝试写出食物链的活动,总结正确书写食物链的方法。再通过“观察与思考”,让学生尝试连接食物链,分析食物链中生物数量的变化,从而描述食物网。并认识到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通过视频和资料分析,理解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物质、生物数量和有毒物质传递的特点。通过拓展,增强环保的意识。关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可以通过分析食物链中某种生物数量的增减会引起其他生物数量的变化,理解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同时通过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让学生从大的方面(立法)再到小的方面(绿色出行)去思考如何保护环境。
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新课导入】
想一想,议一议:
影响牧草生存的环境因素有哪一些?
用网罩起来的草几乎被蝗虫吃光了,而未加网罩的草却生长良好,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个实例说明了什么呢?
过渡: 草被网罩起来以后,鸟飞不进去,吃草的蝗虫失去了鸟的控制,就猖獗起来。由此可见,草原各种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中有着密切的联系,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个整体就是生态系统。
【新课学习】
学习目标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提问:什么叫生态系统,你能给它下一个定义吗?能理解吗?
概念:我们把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引导:关键词:生物+环境;空间范围可大可小,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小的生态系统可以小到一滴雨水。只要有生物以及生物生活的环境。
判断:展示PPT,学生判断下列哪些是属于生态系统?
学习目标二、生态系统的组成
过渡:生态系统的类型多种多样,范围有大有小,但是它们都具备相同的组成成分,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哪一些呢?
资料分析:
1.观察课本两幅图,代表的森林生态系统,你看到了什么?(啄木鸟,树木,蘑菇等)
(学生回答并对其进行分类),因此生态系统的成分可以分为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变总结边板书)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作用
过渡:不同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一样吗??
讨论:(1)树皮里面有昆虫的幼虫。树、昆虫的幼虫和啄木鸟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2)苹果、树桩的腐烂是由哪些生物引起的?它们最终会消失吗?
(3)在生态系统中,植物、动物和真菌分别扮演着什么角色?
展示图片1:啄木鸟在树上找虫吃
师:我们经常说啄木鸟是“森林医生”,啄木鸟为什么要吃虫呢?
生:饿了,或者(获取营养物质和能量),
师:虫身体里的物质和能量又从哪来呢?
生:树
师:树体内的营养物质和能量又从哪来呢?
生:土壤、阳光、水分等等。
知识点拨: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利用阳光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有机物并贮存能量和放出氧气,供生命活动需要。这种营养方式称之为自养。
师提问:动物能不能像植物那样在体内合成有机物呢?
生:回答:不能!人和动物只能直接或者间接的以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为食。
师总结:所以由于营养方式的不同,植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的是生产者,动物扮演的是消费者。
展示图片2:腐烂的苹果、树干上长出许多真菌
提问:腐烂的苹果、树桩最终会消失吗?为什么?
知识点拨:苹果、树桩的腐烂是由细菌、真菌引起的,细菌和真菌会把苹果、树桩中的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水、二氧化碳、无机盐等简单的无机物释放到环境中,供给植物重新利用,所以腐烂的苹果和树桩最终会消失。因此,细菌和真菌常常被称之为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3.展示图片:所以,通过分析,你认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是互相独立的吗?
师生总结: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提问:在生态系统中,除了这些生物成分,还有哪些组成成分?植物制造有机物,需要有阳光,动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分和空气,所以不要忽略掉了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中的这些非生物成分(板书:阳光空气土壤等),它们和这些生物成分共同组成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活动扮演:我最重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扮演动物、植物、细菌真菌和非生物成分,运用所学知识,理解不同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业。)
【课堂总结】
【课堂练习】
第2课时
【新课导入】
设疑:有人说,在生态系统中,消费者是可有可无的,你认同这种观点吗?请说出你的理由。
学生思考回答。
师引导:不认同;消费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如,许多植物要靠动物传粉或传播种子,如果没有动物,许多植物就不能繁殖等。
【新课学习】
学习目标三、食物链与食物网
食物链
师:让我们在P21页图1-16这个图中,聚焦一下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科学家在研究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的时候,发现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形成了一种捕食的关系,这种关系形成了一条链状结构,我们把它称之为做食物链。
举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
总结:食物链应该如何正确书写呢?
试一试:请同学们尝试写出这两句谚语中所包含的食物链,并总结出书写食物链的规律。
观察与思考
(1)你数出了几条食物链?你是怎么数出来的?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是?
(2)蛇与鹰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假如蛇大量减少,哪些生物的数量可能发生变化?发生怎样的变化?
食物网
展示图片
构建概念: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的。
3.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
播放视频
引导思考:物质和能量在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传递有什么特点?
知识点拨:由于生物自身的呼吸消耗,以及植物的残枝落叶和动物的骨骼、皮毛等难以被下一个营养级的生物利用,一般情只有10%~20%的能量能流入到下一个营养级,造成了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得到的能量越少,个体数量越少。
过渡:刚才我们说了,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形成食物链,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流动的,那如果营养物质变成了有毒物质呢?
师:展示生物富集图片:这是一条简单的食物链,红色原点代表什么?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吗?
生:营养等级越高,体内的有毒物质就越多。
资料分析
⑴如果这些积累了很多有毒物质的鱼被人吃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⑵为什么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的有毒物质积累得越多?
(学生根据问题,小组互相讨论并找出答案)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订正答案:
(1)人会中毒。
(2)因为一些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比较稳定,不易分解,而且是生物体无法排出的,这些有毒物质随着食物链不断累积,所以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的有毒物质积累得越多。(食物链中的富集现象)
师:我们现实生活中有没有因为生物富集导致人中毒的事件呢?
补充:日本的水俣病
师:从这个中毒事件大家能得到什么样的启示?(渗透环保知识)
学习目标四、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观察与思考:草原生态系统中,以食物链草→兔→狐例,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草长得繁茂,兔的数量短期内会怎样变化?长期呢?
2.这说明了什么?
3.在草场上适度放牧,草场会由于牧草的不断的生长而基本维持原状。但是,如果放养的牲畜太多了,草场会发生哪些变化呢?说明什么问题?
4.结合实际,谈一谈,我们有什么的措施可以保护生态系统?
师生探讨回答。
总结归纳: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因此,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课堂总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