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认识周长 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39~40页例2、“试一试”,“想想做做”1~5题。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学会测量和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2.通过测量和计算等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3.在小组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认识周长的含义。教学难点:会测量并计算出周长。教学准备:PPT课件、直尺、树叶、线、彩笔。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揭示课题课前三分钟:数学小讲师。(学生上台演讲)课件展示三只小蚂蚁在树叶边上准备赛跑。谈话:小朋友们,瞧!好玩的小蚂蚁们在赛跑呢?我们来看看比赛规则吧。(强调“边线”、“一周”)明确:沿树叶的的边线跑一周,最先跑完的获胜。提问:仔细观察比赛,说一说谁胜了,为什么?交流边线、一周的含义。揭题:同学们,小蚂蚁沿着树叶的边线跑一周的长度是树叶的什么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认识周长。(出示课题)二、自主探究,认识周长1.认识周长。出示书签的图片。提问:你能指一指每张书签一周的边线吗?谈话:课前老师已经给大家布置了预习任务,你都完成了吗?一起看一看预习任务吧。出示课前预习要求:画一画:书签一周边线的长。想一想:书签一周边线的长是书签的什么?3、说一说:请找一些我们身边有关周长的例子。要求:先请大家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预习收获与困惑,听听同伴的发言是否会给你新的启发和收获。开始吧。小组交流汇报。指出:书签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的周长。活动1:指一指(想想做做第1题)提问:你能指出我们身边数学书封面、课桌面和三角尺一周的边线吗?并说一说它们的周长分别指什么。学生自主指一指,说一说。活动2:描一描(想想做做第2题)提问:你能描出下面每个图形一周的边线吗?请同学们拿出彩笔,在书上第40页第2题上描一描。提问:我们描出的每个图形一周的边线的长就是它们的什么 指出:围成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平面图形的周长。小结:物体或封闭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的周长。2.测量周长(1)出示教材39页两个图形。提问:下面每个图形的周长各是多少?同桌交流,明确:求周长就要先测量出各边的长度。(2)出示“试一试”树叶。提问:你有办法测量出这片树叶的周长吗?(在讨论不同方法的基础上,明确用线围的方法测量树叶的周长)观察“试一试”的量法。(围一围:化曲为直)追问:这条线的长是多少?怎样测量的?要注意什么?明确方法:用一根线绕树叶一周,量出线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说明:紧沿边线围,正好一周,拉直再量。3.实践活动小组合作测量手里树叶的周长 。(请同学们拿出树叶,同桌合作,用围的方法测量树叶的周长。)明确要求:(1)围一围:用线绕树叶一整圈(剪去多余的部分);(2)量一量:将线拉直,测量线的长度;(3)记一记:记录测量得到的数据(取整厘米);(4)说一说:交流树叶的周长。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小组合作完成,汇报测量的结果,并说一说测量时要注意些什么。小结:这段线的长度就是这片树叶的周长。三、巩固练习1.“想想做做”第3题。提问:你是怎样算的?(正方形交流多种算法)追问:方法不一样,可为什么结果却相同呢?明确:每个图形的周长就是各条边线长度之和。2.“想想做做”第4题。提问:你能用不同的方法算出下面每个图形的周长吗 学生思考,并说说是怎样计算的,交流不同方法。变式:其中第二个图(右边)通过平移转化求周长更简便。引导学生发现:通过平移转化后,图形的形状变了,但周长不变。3.拓展1:猜一猜提问:下面两个图形的周长相等吗?引导学生感知:周长的长短与图形的大小是有区别的;图形大,周长不一定就长。4.拓展2:比一比赛跑:一块长方形草地,灰太狼绕A区跑一圈;喜羊羊绕B区跑一圈,这样比,公平吗?两个图形的周长相等吗?指出:周长的长短与图形的大小有一定的关系,但不能简单以一个图形的大小判断周长的长短。图形大,周长不一定就长。四、回顾反思1.回顾: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总结:(1)物体或封闭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的周长。求一个物体或封闭图形的周长,可以用线测量,也可以量出各边的长度,再求和。(3)不能简单以一个图形的大小判断周长的长短;图形大,周长不一定就长。2.布置作业: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预习:课本39页例2和40页想想做做1-4题。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