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4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4.4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

资源简介

第四节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1.描述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列举细菌和真菌对动植物及人类的影响。
3.关注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和人类的关系。
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共生。
多媒体课件等。
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展示森林落叶的图片,讲解:每到冬天,森林里都铺满一层厚厚的落叶。年复一年,森林里的落叶层会不会越积越厚呢?为什么?
【学生活动】思考,根据生活经验回答。
新知探究
一、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教师活动】展示发霉的面包和橘子的图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1.是什么导致面包和橘子发霉的?
2.面包发霉后,其中的有机物被分解成什么物质。
【学生活动】思考,根据生活经验回答:空气中的霉菌落到面包和橘子上并大量繁殖,导致其发霉。面包发霉后,其中的有机物被分解成了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继续提出问题:由此可见,细菌和真菌是靠什么生活的?
【学生活动】思考,并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细菌和真菌是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的。
【教师活动】展示真菌、细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示意图,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你能用你自己的语言描述图中的物质循环过程吗?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尝试描述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过程。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并对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过程进行总结。接着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1.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起什么作用?
2.如果没有细菌和真菌的分解作用,地球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学生活动】思考,并根据所学知识,尝试回答问题。
1.大多数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它们可以将复杂的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这些无机物,如无机盐和二氧化碳又可以被植物利用,进而制造有机物。
2.如果没有细菌和真菌的分解作用,动植物的遗体会堆积如山。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师生共同总结:依靠分解动植物和其他有机物来获取物质的营养方式,称为腐生。
【教师活动】再次展示新课导入的图片和问题,让学生根据刚才所学的知识回答。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森林里的落叶不会越积越厚,因为自然界中的细菌、真菌等会分解落叶。
【过渡】如何证明细菌对落叶有分解作用呢?
【教师活动】出示细菌对植物遗体分解作用的三种实验方案,其共同点是:将同一种树的落叶分成甲、乙两组。实验过程中滴加蒸馏水,使树叶保持湿润。
方案1:将甲组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放在自然条件下。
方案2:将甲组灭菌后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放在自然条件下。
方案3:将甲、乙两组都进行灭菌处理,甲组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接种细菌后放在无菌条件下。
指导学生阅读实验方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1.甲、乙两组为什么要用相同的树叶?
2.为什么要使树叶保持潮湿?
3.哪个方案更能说明问题?为什么?
【学生活动】阅读实验方案,思考,交流,回答问题。
1.根据设置对照实验的要求,除了有无细菌的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应该相同,因此甲、乙两组要用相同的树叶。
2.因为细菌适宜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
3.方案3更能说明问题。因为先将甲、乙两组都进行灭菌处理,然后将甲组放在无菌的条件下,乙组接种细菌后放在无菌的条件下,这样做就保证了两组的实验条件除了有无细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实验结果更有说服力。
二、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
【过渡】既然细菌和真菌是利用现成的有机物来生活的,它们与动植物和人有什么关系呢?
【教师活动】展示电镜下链球菌的图片,讲解:细菌和真菌中有一些种类是营寄生生活的,会导致动植物和人患不同的疾病。接着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什么是寄生呢?
【学生活动】根据生活经验,尝试回答。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师生共同总结:一种生物长期或暂时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吸取后者的营养物质来维持生活,这种生活方式称为寄生。营寄生生活的生物叫做寄生物;被侵害的生物叫做寄主,也叫宿主。例如,链球菌使人患扁桃体炎、猩红热、丹毒等多种疾病。可见,细菌和真菌对动物体和人体有什么危害?
【学生活动】通过阅读教材,得知细菌和真菌会导致动植物和人患不同的疾病。
【教师活动】展示手癣、小麦叶锈病、玉米瘤黑粉病的图片,讲解:一些真菌会引起人患手癣、足癣等;小麦叶锈病、玉米瘤黑粉病等植物疾病也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
【学生活动】认真倾听教师讲解。
【过渡】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生活在一起,都会导致动植物和人患病吗?
三、与动植物共生
【教师活动】展示地衣、豆科植物的根瘤的图片,讲解:有些细菌和真菌与动物或植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它们相互依赖,彼此有利,这种现象叫做共生。你们知道细菌、真菌是如何与植物、动物共生的吗?
【学生活动】认真倾听教师讲解,并进行思考、讨论。
【教师活动】展示地衣的图片,并进行讲解:生长在旧墙壁、树干或岩石上,呈灰绿色、硬壳状的植物斑块是地衣。地衣是真菌与藻类共生在一起而形成的。藻类通过光合作用为真菌提供有机物,真菌为藻类提供水分和无机盐。
【学生活动】认真倾听教师讲解,了解真菌与藻类植物的共生。
【教师活动】展示豆科植物根瘤的图片,并进行讲解:在豆科植物的根瘤中,有能够固氮的根瘤菌与植物共生。根瘤菌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能吸收的含氮物质,植物则为根瘤菌提供有机物。除了与植物共生外,细菌、真菌与动物有共生现象吗?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知道细菌、真菌与动物有共生现象。
【教师活动】展示牛、羊等食草动物和人的肠道图片,并进行讲解:牛、羊等食草动物的胃肠内生活着一些细菌,它们可以帮助动物分解草料中的纤维素,而动物又可以为这些细菌提供生存的场所和食物。人体的肠道中也有多种多样的细菌,大部分是正常菌群,有些细菌还能够制造维生素B12和维生素K,而人体可以为这些细菌提供生存的场所和食物。提出问题:过多服用抗生素会对肠道内的正常菌群产生什么影响?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交流。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腐生、寄生和共生的区别,并完成表格。
出示表格:
生活方式 不同点 相同点
腐生
寄生
共生
【学生活动】思考,根据所学知识尝试完成表格。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在农业生产中,人们常常通过种植豆科植物来提高土壤肥力,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这是为什么?
【学生活动】思考,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因为豆科植物的根上长有根瘤,根瘤中生活着固氮菌,它们可以固定空气中的氮气,使土壤中氮元素的含量增高。当植物得到大量氮元素时,一般生长得就好。
【教师活动】展示苏云金杆菌和白僵菌的图片,讲解以菌治虫的原理。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与动植物共生。通过学习,引导学生明白细菌、真菌与动植物和人类的关系,为下一节学习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埋下伏笔。
板书设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