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节 社会行为(第2课时)1.阐明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2.进行“探究蚂蚁的通讯”的活动。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探究蚂蚁的通讯”的活动。多媒体课件等。新课导入【教师活动】展示狼的图片,并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营群体生活的动物,群体成员之间是如何进行信息交流的呢?【学生活动】通过观察图片,并结合自己的经验回答。【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新知探究一、群体中的信息交流【教师活动】出示黑长尾猴遇到不同敌害发出不同声音的资料,并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黑长尾猴在发现敌害时是如何传递信息的?【学生活动】仔细阅读资料,思考并回答:黑长尾猴在发现敌害时是通过声音传递信息的。【教师活动】出示蜜蜂发现蜜源后,通过不同的舞蹈传递蜜源位置的资料,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蜜蜂发现蜜源时是如何传递信息的?【学生活动】仔细阅读资料,思考并回答:通过动作传递信息。【教师活动】出示猎豹的领地行为的资料,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猎豹是如何传递信息的?【学生活动】仔细阅读资料,思考并回答:通过气味传递信息。【教师活动】展示孔雀的图片,并结合出示的资料,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动物是利用什么方式来传递信息的呢?【学生活动】思考后并回答:动物的动作、声音和气味等都可以起传递信息的作用。【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并继续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动物之间的信息交流对其有什么意义呢?【学生活动】思考并结合教材回答:没有信息交流,动物的个体之间就无法取得联系。群体中的信息交流在群体觅食、御敌和繁衍后代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接着展示蚂蚁的图片,并讲解:一个动物群体中的某个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这种现象叫做通讯。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不同种动物之间发出的动作、声音等属于通讯吗?【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并补充:通讯只发生在同种动物群体的不同个体之间,动物的通讯是同种个体之间通过动作、声音、气味等交流信息;而不同种动物之间发出的动作、声音等不属于通讯,一般是防御行为或取食行为等。【学生活动】认真倾听教师的讲解。二、探究蚂蚁的通讯【教师活动】展示蚂蚁觅食的图片,并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蚂蚁是怎样进行通讯的呢?侦察蚁在食物和巢穴之间是否留下了什么标记呢?鼓励学生作出假设,设疑:蚂蚁是怎样进行通讯的?【学生活动】小组合作,阅读提供的资料,结合生活经验,作出假设:蚂蚁是依靠气味来进行通讯的;蚂蚁是依靠声音来进行通讯的;蚂蚁是依靠动作来进行通讯的。【教师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引导学生根据教材第57页中的探究方案,制订自己的探究计划,鼓励学生能够设计出更多更好的实验方案。【学生活动】根据教材第57页中的探究方案制订并展示自己的探究计划【教师活动】归纳展示实验步骤:1.将三块小石头放在盛有少许清水的容器内,形成三个小岛,小岛间用两根等长的小木条连接起来,这样蚂蚁只能通过由小木条搭成的“桥”从一个小岛到达其他的小岛。2.先将饥饿的蚂蚁放在B岛上,食物放在C岛上,A岛什么都不放,观察蚂蚁的通讯行为。一段时间后再将连接B、C岛之间的“桥”和A、B岛的对换,观察蚂蚁的行为有什么变化。3.在蚂蚁爬过的“桥”上,涂一些有气味的物质,观察蚂蚁会有什么样的行为表现。根据制订的计划,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出示问题:1.捕获的蚂蚁是否来自同一蚁穴?2.饲养蚂蚁时需要注意什么?3.用什么样的木条做“桥”好?4.“桥”的粗细和长短对实验有影响吗?5.实验过程中能否直接用手移动“桥”呢?【学生活动】通过小组讨论完善探究计划。【教师活动】对学生回答进行反馈,归纳讲解“探究蚂蚁的通讯”时的注意事项:1.实验用的蚂蚁应该从同一蚁穴内捕获。2.实验前,最好对蚂蚁进行饥饿处理。3.实验用的小木条应当粗细、长短、材质都一样,且没有特殊气味。在实验过程中,移动小木条时,不能用手直接移动,可用镊子夹住小木条移动。4.实验完毕后,将捕获的蚂蚁放回自然环境中。【学生活动】按照修改完善过的探究计划进行实验。【教师活动】巡视指导,参与小组讨论并引导学生如实地记录观察现象。【学生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表达交流。【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1.蚂蚁的通讯是依靠气味,还是依靠触角?还是两者都有呢?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2.蚂蚁的通讯对它们获取食物有什么意义?【学生活动】思考并讨论,回答:1.蚂蚁的通讯方式之一是依靠气味,即利用嗅觉,嗅觉感受器分布在触角上。此外,蚂蚁也能利用触角的触觉功能相互沟通。2.蚂蚁是进行群体生活的,没有通讯,蚂蚁的个体间就无法取得联系、无法交流食物信息,无法协作将大型食物搬回蚁穴,从而严重影响蚂蚁的生存。三、动物之间信息交流的应用【教师活动】出示教材上的资料:蝶蛾类昆虫的雌虫,体表的腺体能够分泌吸引雄虫的物质——性外激素。性外激素是挥发性的物质,并且具有特殊的气味。雄虫靠触角上的嗅觉感受器感受到同种雌虫性外激素的气味后,就会飞过来同雌虫交配。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人们是怎样将动物之间的信息交流应用到农业上的?【学生活动】结合自己的经验回答。【教师活动】讲解:用提取的或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作引诱剂,可以诱杀农业害虫。如果在田间施放一定量的性引诱剂,就会干扰雌雄虫之间的信息交流,使雄虫无法判断雌虫的位置,从而不能交配,这样也能达到控制害虫数量的目的。继续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这对你有什么启示?【学生活动】结合自己的经验回答。【教师活动】进行总结归纳:在自然界,生物之间的信息交流是普遍存在的。正是由于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使生物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生物与环境才成为统一的整体。【学生活动】认真倾听教师的讲解,并思考、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拓展提升【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58页中的技能训练,并提供设计思路。作出假设的依据:一般是从已有经验出发进行推理和假设。例如,蛾类昆虫有明显的趋光性,是不是所有的昆虫都有趋光性呢?设计实验的思路:设置对照实验,同时控制好单一变量。例如,探究趋光性的实验中要设置黑暗和光照两种环境。此外,昆虫的种类和数量要足够多,还应具有代表性。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学生活动】根据教师的指导,讨论并设计实验。提出问题:所有的昆虫都有趋光性吗?作出假设:不是所有的昆虫都有趋光性。制订计划:1.取蚂蚁、蟋蟀、蚊子、菜粉蝶、蟑螂各5只。2.把这5种昆虫分别放在一个暗室内,然后用手电筒向暗室发出一明一暗的闪光,观察并记录暗室内5种昆虫的行为变化。3.重复上述实验3~5次。实施计划:按修改完善过的计划方案进行实验,观察并做好记录。实验现象:蚊子、菜粉蝶发现闪光,就向光飞去,而蟋蟀、蚂蚁和蟑螂却没有一只趋向光源。实验结论:并不是所有的昆虫都有趋光性,菜粉蝶和蚊子有趋光性。课堂小结本节通过对黑长尾猴等的实例分析,知道了动物信息交流的方式,以及信息交流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通过“探究蚂蚁的通讯”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到通讯对于蚂蚁获取食物乃至生存的意义。同时,联系生产实践,让学生了解了生物学知识在生产中的应用。最后通过技能训练,在联系本节课内容的基础上,训练学生作出假设、制订实验计划的能力。板书设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