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2.3.1《连加、连减》教学设计课题 连加、连减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数学 年级 二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连加、连减是在 100 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前面所学计算方法的综 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巩固所学的 100 以内的加、减法,提高计算能力。学生对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在一年级已经学过,这里着重教学需要用竖式计算的连加、连减。这是本单元的一个难点内容,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上,都要分两步计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到第一步算出的数作加数或被减数才能完成任务。所以这个知识点在教材中的位置是比较重要的。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学习过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而且前面也学习了 100 以内加减法 的笔算,具备了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基础。二年级的孩子好胜心、好奇心强,本节课的学习需要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并创设生动的情境,教学中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列式,然后尝试笔算,并从观察对比中明确连加连减竖式的书写格式及简便写法。教学目标 1.学会计算连加、连减的两步算式,掌握连加、连减竖式的简便写法。 2.通过计算连加、连减两步式题,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培养观察、分析的能力及书写工整、规范的良好习惯。核心素养 在探究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中,理解算理,提高运算能力。重点 掌握用竖式连写的方法正确计算三个数的加、减。难点 灵活使用口算或加减法竖式等方法计算连加、连减的问题。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式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导学案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师生双边活动 设计意图知识链接 1.口算。 2.用竖式计算 3.导言: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连加、连减》 。板书课题 通过复习学过的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准备。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例1. 问题:三个小组一共摘了多少个南瓜? 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28 个34 个22 个师:求这三个组摘南瓜的数量总和,用__法计算。 生:加法。 生列式:28+34+22 师:有三个加数的加法怎样计算呢? (请大家先独立计算,然后在小组说一说你们是怎样计算的。汇报结果) 老师根据学生汇报,进行分析讲解。 生1:第一个竖式求出28+34的和;第二个竖式用前一个竖式的和作为第一个加数,加上22,求出总数。 师:你们也是这样做的吗?有没有其他的算法呢? 生2:为了写起来方便,可以把两个竖式连写。 生3:还可以把三个数写成竖式连加。 师:观察个位上的数你能发现什么? 生:8和2能凑成10,这样就可以先把这两个数相加,再加4。 师:比比看,这几种算法有什么区别?哪种算法简便? (学生进行算法比较,说出哪种算法更简便及理由) 2.小结。 (1)在连加运算中,要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2)在列竖式计算时,列一个竖式比较简便。 3.连减的计算方法。 出示例题:共有 84 个大南瓜,李大爷运走了 40 个,王叔叔运走了 26 个,还剩多少个?(教材第27页例2) 师:从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生:总共有84个大南瓜;李大爷运走了 40 个,王叔叔运走了 26 个。 师:根据题意列出算式。 (1)方法一:从总数中分别减去两人运走的南瓜数,就能求出剩下的南瓜数。 列式为:84 - 40 - 26 师:连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生:从左往右计算。 (学生独立探究连减的计算方法,并与同桌交流结果。再总结汇报) 生1: 生2: 注意:两个竖式连写,不要丢掉第二步的减号。 师:你们最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学生回答) 师:想一想,还可以怎样列式计算? (2)方法二:先算一共运走了多少个大南瓜,再算出剩下多少个。 列式计算:40+26=66(个),84-66=18(个) 师:有加有减要列综合算式,就要借助小括号“( )”来计算。 列式:84-(40+26) 读作:84 减 40 加 26 的和。 师:含有小括号的算式,计算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84-(40+26)=18(个) 4.小结 (1)在连减运算中也要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2)列竖式时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能口算的可以直接口算,不用写竖式。 理解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体验算法的多样化,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通过算法的总结与比较,使学生熟练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课堂检测 1.教材P28“做一做”。 2.教材P31第13题。 3.4.5. 在练习阶段,通过有层次的练习,重视思维训练和思考方法的有机渗透,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总结评价 1.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是怎么学会的? 2. 课堂知识点总结: 3. 自我课堂评价。 通过学生的汇报交流,总结本课所学内容,锻炼学生的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考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板书设计 连加、连减课后作业 1. 完成《导学案》中未完成部分,整理笔记。 2. 完成《分层作业》中对应练习。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学生体验、自主探索、交流探讨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重复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 不足之处:本节课时间的把控上不到位,教学过程拖沓。 教学建议:合理安排好时间,教学语言精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