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3.2 认识直角-例3.例4(教学设计)二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3.2 认识直角-例3.例4(教学设计)二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表格式)

资源简介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
3.2《认识直角》教学设计
课题 认识直角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数学 年级 二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基本组成及画法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学习角的知识,通过“看、摸、折、画”及相关的活动,让学生直观认识直角,并在此基础上学会画直角,掌握直角大小的比较方法,为下节课学习锐角及钝角的大小比较作铺垫,教材安排了这三种角的初步认识既是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也充分考虑到相关知识的联系与梯度。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几何图形的认识主要依赖于观察、实验和必要的动手操作,再通过心理活动的内化去获得表象,从而逐步抽象出几何图形的特征,建立数学概念。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2.在“找、比、做、画……”等一系列操作过程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3.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激发学习兴趣。
核心素养 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直角,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重点 初步认识直角并会判断直角。
难点 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式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导学案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生双边活动 设计意图
知识链接 1.你能指出每个角的顶点和边吗 2.比一比,下面哪个角比较大? 3.导言: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认识直角》。板书课题 通过复习学过的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准备。
探究新知 1.从实物中感知直角。 师:同学们说一说图中画的角有什么特点? 生:大小相等。 师:同学们都看出来了,这些角的大小都相等。这些角有没有顶点和边呢? 生:这些角也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师:对,对于这种特殊的角,有专门的名字,它叫做直角。注意了,(指着课件的直角符号)这是直角符号,当这个角是直角时,用该符号表示。 2.认识三角尺上的直角。 师:接下来拿出你们的三角尺,我们来观察一下,发现了什么呢? 生:每个三角尺上都有一个直角。 师:很好,想一想三角尺的这一个特点,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自由回答。 师:三角尺可以帮助我们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3.利用三角尺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1)下面哪些角是直角? 师:同学们试试利用三角尺的特点,来判断下面哪些角是直角吧。找出来之后和同伴说说你的方法是什么。 合作探究,教师巡堂指导。 学生汇报: 生1:第一个和第三个角很明显不是直角,可以通过观察直接判断。 生2:其余两个角是直角。 追问:你是怎么判断的。 学生复述自己的判断方法。 师小结:首先顶点和三角尺的顶点重合,接着直角边与角的一条边重合,最后观察另一条直角边与角的另一边是否重合。发现重合了,说明这两个角都是直角。 (2)你会用纸折一个直角吗? 师:同学们拿一张纸出来,试着折出一个直角吧。折好之后和同伴说说你是怎么折的,又是怎么判断这个角是不是直角的。 合作探究,教师巡堂指导。学生汇报后教师出示动画。 4.小结。 (1)直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所有的直角大小都相等。 (2)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 5.用三角尺画直角。 师:我们学过用三角尺画角,但是怎么画直角呢?想一想,再分小组讨论一下吧。 合作探究,教师巡堂指导。学生汇报后教师出示动画或在黑板演示。 第一步:画一个点作为角的顶点,从这个点出发,画一条笔直的线; 第二步:将三角尺上直角的顶点对齐这个点,一条直角边对齐这条线,再从这点出发沿三角尺上直角的另一边画一条笔直的线; 第三步:最后记得标上直角符号。 师:一定要记得标上直角符号哦!同学们学会了吗?一起做题练习一下吧。 结合低年级学生乐于交流、表达等特点,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借助学具进行操作,多种方式创作出直角,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再逐步提高要求,通过比较探讨出结论。
课堂检测 1.教材P40第1题 2. 3.4.5. 在练习阶段,通过有层次的练习,重视思维训练和思考方法的有机渗透,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
总结评价 1.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是怎么学会的? 2. 课堂知识点总结: 3. 自我课堂评价。 通过学生的汇报交流,总结本课所学内容,锻炼学生的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考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板书设计 直角的认识及画法
课后作业 1. 完成《导学案》中未完成部分,整理笔记。 2. 完成《分层作业》中对应练习。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角的基础上去认识的,在教学时,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认识直角,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不足之处:在教学过程中,对时间的把握不到位,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体会。 教学建议:在以后的教学中注重教学时间的把握,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