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8.1 9加几(教学设计)一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8.1 9加几(教学设计)一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表格式)

资源简介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8.1 9加几
课题 9加几 单元 第八单元 学科 数学 年级 一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9加几》是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上册第89页的例1的内容,教材在9加几和8、7、6的编中,无论是例题还是练习的设计,都体现了学生所要经历的实物操作一一表象操作-符号操作的基本思维过程。在9加几中呈现的实物图、在“做一做”中提出的摆一摆、圈一圈等活动,都为学生提住实物操作的良好素材,以操作的形式帮助学生思考、理解算理,教师也可以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
学情分析 在之前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10以内加法以及十几加几的计算,但并未接触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在学习本单元进位加法的同时,学生会认识到加法算式计算的新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掌握。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凑十法”,并能利用“凑十法”正确计算9加几。 2.初步理解“凑十法”,并培养观察能力、合作交流和动手操作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核心素养 能够明确运算的意义,理解算法与算理之间的关系。
重点 掌握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难点 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式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导学案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生双边活动 设计意图
知识链接 1.比比看,谁算得更快。 2.比比看,谁算得更快。 通过复习学过的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准备。
探究新知 1.寻找信息,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同学数酸奶的情境图。 师:从图中,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箱子里有9盒酸奶,箱子外有4盒酸奶。 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预设:一共有多少盒? 师:应该怎样列式,为什么? 预设:9+4。因为要求一共有多少盒,就要把箱子里的9盒酸奶和箱子外的4盒酸奶这两部分合并起来。 2.尝试计算,展示算法 师:你能算出9+4的得数吗?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算出得数的? 教师指名学生展示自己的方法,并适当点评。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方法: 方法一:点数法。 预设1:从1,2,3,4……数到最后是13,所以9+4=13。 教师点评:你是用点数法,从1开始数,数出一共有13盒的。 方法二:接着数。 预设2:箱子里有9盒酸奶,我就接着数,10,11,12,13,所以9+4=13。 教师点评:你是用接着数的方法,从9后面接着一个一个数出一共有13盒的。 方法三:想成10加几。 预设3:把箱子里的酸奶想成10盒,然后用10+4=14;再从14盒里去掉刚才多想的1盒,14-1=13,所以9+4=13。 师:你是把9加几先想成10加几,最后也算出了9+4=13。 方法四:“凑十法”。 预设4:从箱子外的4盒酸奶中拿出1盒放在箱子里,这时箱子里有10盒酸奶,再加上箱子外的3盒,一共有13盒,所以9+4=13。 师:你听明白这种方法了吗? 学生合作完成,教师巡视。 师:摆完了吗?谁来说一说? 方法一:摆圆片。 预设1:先在格子里摆9个圆片,格子外摆4个圆片,然后从格子外的4个圆片中拿出1个放进格子里,这时格子里有10个圆片,再加上格子外的3个,一共有13个圆片,所以9+4=13。 师小结:这种方法真巧妙!它不是从9后面接着一个一个数完的,而是先从9后面先数1个凑成了10个,再算10+3=13,所以9+4=13。 师:谁还用不同的方法也算出了9+4的得数? 方法二:摆小棒。 预设2:先摆出9根小棒,再摆出4根小棒,然后从4根里拿出1根,和9根凑成10根,再算10+3=13,所以9+4=13。 (三)对比分析,总结算法 师:仔细观察摆小棒的方法和刚刚摆圆片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教师先让学生说一说不同,再引导学生小结:这两种方法都是先把这个4分成了两份,一份是1,一份是3;再用9加上从4里面分出来的1,凑成10,然后再算10加3,结果等于13。 师:4还可以分成2和2呢,为什么这里只分成了1和3? 预设:因为把9凑成10还差1,所以要把4分成1和3,这样就能把9凑成10,更加方便计算。 教师小结:像这样把较小的加数分成1和一个数,先将9和1凑成10,再加这个数,这种方法就叫“凑十法”。通过“凑十法”,我们就把9加几的口算转化成了已经学过的10加几的口算。 师:刚刚我们在计算9+4时,用到了点数法、接着数法、想成10加几以及“凑十法”,这四种方法中,哪一种最简便? 预设:“凑十法”更简便一些。 教师小结:像9加几这样一位数加一位数,结果是两位数的加法叫作进位加法。在口算“9加几”这样的进位加法时,用“凑十法”比较简便。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情境图,找出数学信息,并能够提出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问题意识。 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并找出加快计算速度的方法。
课堂检测 1. 教材P89“做一做”第1题。 2. 教材P90“练习二十”第4题。 3. 教材P90“练习二十”第5题。 4.拓展练习。 在练习阶段,通过有层次的练习,重视思维训练和思考方法的有机渗透,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
总结评价 1.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是怎么学会的? 2. 教师课堂知识点总结。 3. 学生课堂评价(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 通过学生的汇报交流,总结本课所学内容,锻炼学生的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考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板书设计 9加几
课后作业 1. 完成《导学案》中未完成部分,整理笔记。 2. 完成《分层作业》中对应练习。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本节课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用学具来摆一摆、移一移,把9加几的问题转化成10加几的问题,突出凑十的重要性。 不足之处:学生能理解凑十法,但叙述不够准确。 教学建议: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计算方法。在学生理解凑十法时,教师可以通过学生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填一填的方法,加深学生的理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