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挑战极限,我的车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障碍传感器、海拔高度计和指南针传感器的使用方法。
2.学会全局变量的定义与赋值。
3.体验子程序调用的便捷。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子程序定义与调用。
2.教学难点:如何定位,子程序定义与调用。
三、教学准备
1.教学环境
(1)软件环境:多媒体网络教学软件、Windows7操作系统、虚拟机器人软件。
(2)硬件环境:网络状态稳定的计算机教室。
2.教学资源
教学课件等,分段跑.iqprobot、分段跑.iqpvpl文件。
四、教学建议
本课机器人的结构和编程不是唯一的,也不一定是最优的,仅供参考。本课建议用两个课时来讲授。
建议首先分析任务要求,通过头脑风暴让同学们想方设法提高速度。然后观察分段跑机器人工作效果,让学生分析工作原理、分段的依据和如何定位等关键技术。
以海拔高度计、指南针传感器获得的数据和计时时间为依据来分段。使用障碍传感器和灰度传感器来判断机器人是否偏离跑道。在明确原理后,建议让学生独自完成搭建,需要注意各端口值的设定。
编写程序时,每一部分完成后要增加一个“_停止”子程序的调用,避免由于机器人要保持上段程序的运行状态带来的干扰,能够及时刹车来正确分段。调试成功后将调用“_停止”子程序段从主程序中删除。
起点-1段:转弯前直行段,分段的依据是计时时间,时间的多少需要多次调试。设置时间要比测试值略短,因为有机器人的行驶惯性。机器人自动向前移动一段距离后换成下段程序,时间略短可提高成功率。
1-2段:“_上坡右转”子程序段,分段的依据是海拔高度计的值,该值可以在仿真状态下通过“取海拔高度值”按钮获得,也可以在仿真时实时读取机器人参数值中的海拔高度值。
2-3段:“_按角度直行”子程序段,分段的依据是计时器的值。一定要提醒学生添加“开始计时”模块以便重新计时。指南针传感器的值是用来控制机器人行走角度的。
3-4段:“_下坡右转”子程序段,分段的依据是海拔高度计的值。
4-5段:侧向直行段程序,分段的依据依然是计时器。此处注意子程序调用参数的更改。
5-6段:“_调整直行”子程序段,无需分段,机器人执行程序直到胜利。
此分段依据和选用的传感器不是唯一的,可鼓励学生尝试使用其他传感器和分段方法来优化机器人结构和程序来提高得分。
五、教学评价设计
本课的重点是分段程序的编写,理解分段的依据后再安装相应的传感器。本课的评价可以参照以下几个方面:
1.是否采用了分段跑的思想;
2.是否使用传感器来辅助分段;
3.是否定义和使用了子程序来编程;
4.最后的得分。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