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本课以学生对“倍”的初步认识为基础,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借助各种表征来形成新的理解并表达数学的观点,通过建立不同数学表征之间的联系,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激发学习的兴趣,积累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及活动经验。【教材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51 页例2。【学情分析】 本课是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倍的认识”中第二课时的内容。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有关除法的知识,经历了由旧知识“几个几”转化建立“倍”的概念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教材通过呈现学生熟悉的大扫除的情境,引导他们借助直观示意图探究新知,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转化为“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从而解决问题,并进一步从除法的角度加深对倍的概念的理解,体会倍的本质。【教学目标】 1.理解“倍”的意义,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 2.用有关“倍”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建立“倍”的概念,初步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 难点:利用画图、语言描述等方式表征数学数量关系,促进语言、图形和算式等多种方法之间的互相转化。【教学准备】 课件,小磁片。【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请学生回答后指出:同学们对“倍”有了一定的认识,今天我们就运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出示课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回顾倍概念的有关知识,让新旧知识联系更加密切,为进一步学习做好知识和方法上的迁移准备。二、探究新知1.出示情境,阅读与理解。 (1) 教师出示。教室里扫地的有4人,擦桌椅的有12人,擦桌椅人数是扫地的几倍? (2) 引导学生阅读。 提问:阅读例2,你知道了什么 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拥有自主学习的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2.分析与解答 ⑴ 任务驱动一: 教室里扫地的有4人,擦桌椅的有12人。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几倍? 学习提示: ① 用你喜欢的符号表示人,根据题意,画一画、圈一圈。 扫地的: 擦桌椅的: ② 以( )的人数为标准,擦桌椅的人数里面有( )份扫地的人数,就是( )倍。 ③ 求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人数的几倍,就是求( )是( )的几倍。 学习方式:小组合作。 学习时间:4分钟。 ⑵ 互动交流,思维碰撞: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如下。作品1: 擦桌椅: OO00 OO00 OO00 扫 地: OO00作品2: 擦桌椅:△△△△ 扫 地: △△△△ △△△△ △△△△作品3: 擦桌椅:oooo oooo oooo 扫地:oooo 师:从他们的图中,你看出了什么 怎么看出来的 师:他们怎么表示的啊 师:很多同学还用列式计算的方法。12÷4=3 师:为什么要用除法 你能结合图说说吗 【设计意图】 使学生经历从图文情境一图示化一模型化(算式)的解题过程,通过多元表征,多角度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的含义,初建求倍数问题时用除法计算的数学模型,并帮助学生把解题经验上升为数学方法。任务驱动二: 求12是4的几倍,就是看( )里包含几个( ),用( )法计算。 列式计算: 学习方式:独立完成。 学习时间:2分钟。【设计意图】 使学生深度理解题中每一个数的含义,“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的含义。3.回顾与反思,加深认识 师:这个问题解答正确了吗 你是怎么检查的 【设计意图】 在对检验方法进行指导的同时,培养学生形成检验的良好习惯。三、巩固运用,深化理解 1.填一填。 (1) 48是8的( )倍,列式:( )。 (2) 72是9的( )倍,列式:( )。 2.刘奶奶家养了5只黑山羊,25只白山羊。白山羊的只数是黑山羊的几倍?3.四、质疑探究: 都是24只小兔,为什么有时是4倍,有时是3倍呢?五、课堂小结: 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 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 2.“倍”不是单位名称,它表示的是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所以算式后面不写“倍”。【设计意图】 总结阶段引导学生反思,提炼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建立数学模型,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六、板书设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擦桌椅●●●●●●●●●●●● 12扫 地○○○○ 4 12里面有3个4, 12就是4的3倍用除法计算:12÷4=3 答: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3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