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7课《分支结构》教学设计【课标内容要求】结合生活中的实例,了解算法的顺序、分支和循环三种基本控制结构,能分析简单算法的执行过程与结果。【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算法的控制结构》第2课。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生活中的分支结构,了解其特点是依据条件选择执行路径,能够用流程图表示分支结构并通过程序验证。分支结构在本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对顺序结构的深化认识,又是双分支结构的应用基础。通过本课学习,可以让学生体会分支结构解决问题的思想,了解分支结构流程图的表示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计算思维。【教学目标】1.理解生活中的分支结构,掌握分支结构的特点。(知识)2.学会用流程图描述分支结构算法,能通过程序算法验证分支结构。(能力)3.通过分支结构解决生活问题,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素养)重点:分支结构的理解认识与算法设计思维。难点:分支结构的应用与判断条件的设立。【核心素养指向】计算思维:能用流程图描述算法,在一定的活动情境中,能对简单问题进行抽象、分解、建模,制订简单的解决方案,验证解决方案,反思问题解决的过程和方法,并对其进行优化。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在问题情境中,能够利用信息科技开展数字化学习与交流,运用信息科技获取、加工、管理学习资源,开展数字化探究和创新活动。【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逻辑思维能力。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们已经基本掌握了流程图的表示方法,了解了顺序结构,而在本节课中通过生活问题出发,以自然语言、流程图、程序验证三个方面引导学生应用分支结构解决现实问题,容易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设计构想】1.整体设想本节课整体上是以理解分支结构的三个环节展开,包括认识分支结构,用流程图表示分支结构,用算法验证分支结构。第一环节认识分支结构:通过生活中实际例子的分析,引导学生结合生活案例举一反三,归纳总结分支结构的自然语言描述方式;第二环节用流程图表示分支结构:以生活中前往游乐园游玩的实际情境,引导学生学生自学微视频,认识分支结构的符号组成及含义,体会分支结构流程图绘制方法,并实践组合成“过红绿灯”流程图;第三环节用算法验证分支结构:通过乘车前往游乐园过程中能否免票这一真实情境,尝试将流程图与程序对比,运用程序来验证分支结构的条件是否正确,在程序验证中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最后尝试在已有程序基础上进行拓展,带领学生在实践中体会不同判断条件下可选择不同执行路径。2.教法学法主要教法为任务驱动法与讲授法进行教学,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从生活中发现分支结构并进行描述,通过布置任务让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掌握分支结构流程图的绘制与程序验证分支结构的应用;主要学法为自主学习法,能够通过自学微视频《购票流程图》掌握分支结构流程图的绘制要点,能够通过自行对比流程图与程序,找到判断条件,并能够运行程序去验证分支结构。在自主学习中,切实提高学生数字化学习能力。3.情境与任务首先设置情境:“红绿灯”交通安全进行课堂导入,引出分支结构;然后设计学生前往游乐园游玩情境,在情境中完成分支结构流程图绘制;再结合情境中布置任务:乘车时6岁以下儿童免票,对比流程图验证分支结构。4.核心素养的落实在实践中体会分支结构,了解算法在生活中的价值;围绕学习任务,通过微视频自学分支结构流程图绘制中,培养学生数字化学习能力;在学生运用程序进行分支结构验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计算思维。5.评价设计在教学过程中会进行小组讨论生活中的分支结构并进行分享,会营造开放的评价氛围进行评价与引导学生思考。在任务布置后会观察学生的任务达成情况,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不同小组互评、教师师评、自评等多方评价发现分支结构的流程图和程序是否准确,能否引导学生思考更有深度问题。通过学生展示自己的流程图或是展示自己程序的可行性,教师可掌握学生的学习与应用情况,加以提出针对性建议与评价,引导学生及时进行反馈与修改。【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课件、Python程序、多媒体教学环境、教学微课视频【教学活动设计】学习任务 (各环节) 学习过程 设计意图(写出一个环节的设计意图,包括:本环节学生学习情况的检测,核心素养的渗透,重难点的落实) 用时(单位:分钟)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第一环节:视频导入 教师展示《红绿灯交通安全知识》视频。 学生观看视频,讨论思考:如果我是视频中的车主或是行人碰到了红灯,会怎么做? 通过《红绿灯交通安全知识》视频引入,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4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类似需要我们做出选择或判断的例子吗? 学生展开思考,并举例。 同时结合生活中的例子,能够让学生初步了解分支结构。教师总结学生所举例子可用一种算法结构表示,引出课题《分支结构》。 学生对分支结构有初步了解,分支结构是一种基本的算法结构。 落实要点:分支结构是一种基本的算法结构。第二环节:认识分支结构 教师选择生活中“外出,观察天气是否下雨”举例,引导学生用自然语言描述分支结构。 学生根据教师引导与课件呈现,尝试用自然语言自行描述算法。 结合生活实际,学生掌握对于“如果……那么……”句式描述分支算法,加强对于分支结构中判断条件设定的认识。 8教师总结应用“如果……那么……”句式表示分支结构。 经教师总结掌握“如果……那 么……”句式描述分支结构。 突破重点:通过“如果……那么……”句式进一步理解分支结构。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分支结构的判断条件设定。 学生思考生活中不同分支结构的判断条件设立情况。如果条件为真则执行相应指令,否则不执行指令。第三环节:用流程图表示分支结构 教师出示游乐园图片创设情境:去游乐园游玩,在乘车前往的路上遇见了红绿灯,过了红绿灯后才能到达游乐园。 通过情境创设,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引出后续流程图做铺垫。 10教师引导学生用流程图表示分支结构算法,并提供“自主学习”微视频资源《分支结构流程图》介绍分支结构流程图的相应符号及含义。如判 学生观看微视频 《购票流程图》,认识分支结构流程图的符号及含义。 思考在判断框中需要如何填写判断条件。 学生通过微视频掌握分支结构流程图的基本绘制方法,提高学生数字化学习能力。断框“ ”等教室布置任务一:通过流程图元件符号移动组合,完成“过红绿灯”的流程图。 学生通过移动流程图元件符号,完成“过红绿灯”流程图的制作,并作展示。 学生通过对于分支结构的认知,能够掌握流程图中判断框的使用方法,并理解“判断条件”如何进行确定。教师展示不同同学的流程图绘制,并请另外的同学对照流程图用自然语言进行解释。 学生对于不同的流程图进行评价,并按照流程尝试用自然语言解读。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方式,突破重点:用流程图表示分支结构。教师总结学生绘制分支结构流程图的要点第四环节:验证分支结构 出示情境: 我们乘车前往游乐园需购买车票,公交公司有规定,6岁以下的小朋友能够免票。 8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初步了解了生活中的分支结构,如何能够确认流程中的判断条件是否准确? 学生回答实际尝试、借助工具等教师讲授:可以用计算机程序验证解决问题时的判断条件。 出示相应的流程图与程序代码比较 在程序代码与流程图的对比中,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相互对应的 方面。 通过对于实际生活情景中分支结构判断条件的分析,应用流程图与程序代码对比方式,培养学生对简单问题抽象建模的能力。学生进行对比,思考两者的相对应的地方。学生进行回答,基本能够发现“免票”与“<6”。教师介绍程序代码的含义,其中拓展介绍“变量”的概念——存放数据的一个存储空间,用“nianling”这个变量存放我们输入的年龄数字 学生体会变量,了解年龄就是一个变量,里面的数据可以发生变化,进行多次判断。教师布置任务二:将程序代码放入Python中进行运行验证。验证输入年龄为5,是否能输出“免票”。 学生将代码写入Python,尝试不同年龄验证输出。 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来验证分支结构,能够更深入掌握分支结构中判断条件的应用。通过验证解决方案,切实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第五环节:拓展练习 教师出示拓展任务: 根据购票规则,尝试修改“是否免票”算法,实现:输入的年龄是“6”时,输出购买车票。 学生进行修改与尝试,应用多种方法进行。 可以修改判断条件,学有余力的同学也可以尝试加入条件自行尝试双分支结构。 通过拓展任务,其一能够引导学生体会不同判断条件下可选择不同执行路径,也可为下一节课”双分支结构“做铺垫。 7教师请不同学生上台进行程序展示,演示其程序的可行性,判断是否正确完成任务。 学生进行评价,并对比自身程序进行修改与优化。 通过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能够,加强学生对于分支结构的理解。通过学生反思问题解决的过程和方法,修正和优化程序,切实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第六环节: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并进行总结与巩固 学生总结分支结构的要点。 通过课堂小结形式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3【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