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4 《鱼》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4 《鱼》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初中生物《鱼》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说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主要区别。
2.概述鱼的主要特征。
3.举例说明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4.关注渔业资源,认同保护水域生态环境、合理利用渔业资源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鱼类的主要特征。
2.难点:通过“观察与思考”活动,认识鱼的呼吸特点。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八年级学生,他们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大部分同学可能都有养鱼的经验,对鱼也比较熟悉,因此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较高。但是他们大多注意到的是鱼的形态,观察过鱼口的闭合,但是常常忽视鳃的作用,对于鱼究竟是如何呼吸的,还不清楚。
四、教法学法
1.教法:直观演示法、提问法、讨论法
2.学法:观察法、归纳法、讨论法、练习法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鱼这种动物大家都见过吗?都吃过吗?它生活在哪里?你知道它是怎样适应水中生活的吗?它与我们人类有哪些关系?它又有哪些特征呢?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鱼。
(二)明确目标: 学生阅读目标
(三)教学流程
1.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教师:(1)展示:鲫鱼的骨骼,指导学生观察脊柱和脊椎骨。
(2)组织学生列举生活中有脊柱的动物和无脊柱的动物。
(3)归纳总结: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包含的种类。
学生:仔细观看鱼骨骼,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回答问题。
2.多种多样的鱼
教师 :(1)展示:淡水鱼和海水鱼。
(2)质疑:多种多样的鱼都生活在水中,它们是怎样适应水中生活的?又有什么主要特征?
(3)质疑:如果我们人类来到水中生活,会遇到哪些问题?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强调鱼之所以能够生活在水中,有两个特点。
学生:(1)自学课本19-21页,解决ppt幻灯片上的问题。
(2)观察,认识常见的淡水鱼和海水鱼。结合已有知识和经验,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3)组织学生活动:观察鱼的外形和运动。
教师 :(1)取一条鲫鱼,放在解剖盘中,观察外部形态,思考:鱼的外形有什么特点?是否有利于克服水中的阻力?
(2)鲫鱼体表有什么覆盖物?用手摸一摸鱼的体表,有什么感觉?这对鱼的运动有什么好处?
(3)将鱼放进盛有清水的玻璃缸中,观察鱼的运动器官是什么?请结合教材20页“鱼的结构标注图”,辨认各鱼鳍名称。
(4)仔细观察鱼的运动,小组讨论:鱼的运动只靠鳍就能完成吗?
(5)师指导学生交流,适时补充。
学生:分组交流自主观察的结果,尝试概述鱼适于水中生活的形态特征及鱼是如何运动的。
3.观察鱼的呼吸
教师 :(1)观察鱼的口和鳃盖后缘是同时张合,还是交替张合?思考:水流入鱼口后,会从什么地方流出?
(2)用吸管吸取一些墨水,慢慢滴在鱼口前约1 cm,观察墨水流入鱼口后,从哪里流出来?
(3)轻轻掀起鳃盖,看一看鳃的形态和颜色,对照鳃的结构图,想一想,鳃为什么是鲜红色的?鳃丝为什么既多又细? 巡视课堂,指导学生观察并归纳总结鱼鳃适于水中呼吸的两个重要特点:
第一,鳃鲜红色,毛细血管丰富,利于气体交换。
第二,鳃丝既多又细,在水中完全展开,扩大与水的接触面积。
质疑:鱼离开水后,很快就会死亡,原因是什么?
(4)模拟实验:用毛笔的笔头模拟鳃丝,演示其在水中展开和出水粘连的状态,给与学生提示。
学生:分组观察,说出鱼的口和鳃盖后缘是交替张合。观察实验现象,说明水从鱼口流入,从鳃盖后缘流出。明确鱼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是鳃。讨论鱼是如何呼吸的。观察鱼鳃的特点,思考回答问题。观察毛笔在水中和出水的状态,体会鳃丝在水中展开扩大接触面积而离开水后相互粘连减少接触面积的特点。
4.引导学生总结归纳鱼的主要特征
教师:(1)引导学生总结归纳:生活在水中;体表常有鳞片覆盖;用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2)质疑:有些动物如章鱼、带鱼、墨鱼、鱿鱼,名称里都有鱼字,它们都是鱼吗?
学生:根据鱼的特征进行判断。
5.鱼与人类生活有什么关系
教师:展示红烧鱼、年年有余(鱼)的年画、剪纸等,引导学生说出鱼与人类生活有哪些关系。
学生:学生阅读课本根据已有生活经验说出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六、课堂小结,说出收获
学生说出自己的收获。
七、课堂检测,完成训练
八、板书设计
第四节 鱼
(一)动物分类:
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
(二)鱼的分类:
淡水鱼:四大家鱼
海水鱼:鲳鱼,带鱼
(三)鱼:
1.体形:流线型
2.体表:鳞片和黏液
3.运动: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4.呼吸:鳃
(四)鱼的特征:生活在水中;体表常有鳞片覆盖;用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五)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九、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课外实践”等活动,来认识鱼在水中是如何运动和呼吸的。考虑到学生对鱼比较熟悉,而且鱼的实物比较容易获得,教学中采用观察与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方法,指导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解决教学难点,确立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通过鱼的吉祥寓意引出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充分利用身边资源,加强对我国鱼类多样性的认识。同时也认识到保护鱼类资源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