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四上 第1单元教学设计(一)单元基本信息学科 信息科技 实施年级 四上 设计者《课程标准》模块 数据与编码单元名称 您的包裹待签收单元课时 3-4课时(二)单元教学规划1.主题概述1.1核心概念本单元属于“数据与编码”模块中的第一部分——“数字与编码”,涉及的核心概念是数据和编码。①数据:进入信息时代后,数据的内涵和外延开始扩大,数据不再局限于“数宇”或“数值”,而是对客观事物的符号表示,如图形符号、数宇、字母等。其中,数字是其中的重要元素。而在计算机科学中,数据是指所有能输入到计算机并被计算机程序处理的符号总称,包括数宇、宇母、符号、模拟量等。本主题下的数据是信息科技课程中的基础概念,亦是信息社会中无处不在的重要资源。②编码:编码是用预先规定的方法将文宇、数字或其他对象编成代码,或将信息、数据转换成规定的电脉冲信号,其广泛应用于计算机、电视、遥控和通信等方面。本主题下的“编码”体现了信息科技课程的核心思想,是“数据与编码”模块学习的重点内容,主要含义为:将信息转换成特定格式或规则的过程,以便于存储、传输、处理或显示,其可以是数字、字符、声音、图像等形式,且具有唯一标识作用,是维护信息社会秩序的关键。1.2内容结构围绕《课程标准》“数据与编码”模块的内容要求(1)、(2)、(3)、(4)、(5),本单元从数据和编码在生活中的应用展开,设计了“我帮家人取包裹”、“小小面单有学问”、“二维码里有惊喜”三部分内容。1.3教学过程图示1.4育人价值数据编码既涵盖了现实生活中的编码,如学号、身份号码、门牌号、邮政编码等,也体现出关键的计算机科学知识,为计算机的数据与实际处理信息之间建立联系,体现了现实世界与数字世界相融合,实现科学原理与实践应用并重。编码是为了保持信息社会的信息组织与秩序,提高信息处理的效率。经过本单元的学习,有助于学生认识数据编码的目的,理解数据编码是保持信息社会组织与秩序的科学基础,潜移默化地渗透了信息科技课程思想,对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有着重要的价值。2.主题学情分析在三年级的数学课中,学生已经初识了数字编码,并了解一定的编码规则。在实际生活中,学生也有亲身体验类似条形码、支付码、取货码、乘车码的生活经历,但他们很少会认识到这些“图形”也是一种编码,更没意识到它们与信息表示的关联。从本单元的数字编码和图形编码过渡到第二单元,为学生学习计算机中的编码打好基础。3.教学环境 网络教室、移动终端、教学课件4.单元教学目标(1)通过体验生活真实场景,感受身边无所不在的数据及其价值。(2)结合具体的生活场景,能够使用数字、字母或文字编码表示信息,感受数字设备处理编码和解码的便利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3)应用编码解决生活中的真实问题,认识数据编码的目的,理解数据编码是保持信息社会组织与秩序的科学基础。(4)通过实际的编码体验,知道校验码的作用,了解编码长度与所包含信息量之间的关系,优化创新编码方式。5.教学过程课时(包括课名) 任务序号 教学主要任务第1课时我帮家人取包裹 任务1 我会取快递:查询快递的取件码,通过取件码到菜鸟驿站寻找包裹,感受取件码的重要性。任务2 身边的数字编码: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数字编码,如学号、门牌号、邮编、公民身份证号码等,感受编码长度与所包含信息量之间的关系。任务3 我也来编码:结合具体事例尝试编码,改进优化编码方式。第2课时小小面单有学问 任务1 圈一圈:尝试圈出收集的快递面单数据,如快递单号、电话号码、三段码等,展开分析与讨论,理解其中数据的价值和形式,初步感受身边无处不在的数据。任务2 学一学:使用移动端扫一扫获取信息,对比分析异同,完成学习任务单,探究条形码的作用、规则和唯一性等特征。任务3 探一探:体验编码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资料,讨论生活中条形码的应用,以及编码背后隐藏的个人信息的重要性(快递单、机票等的处理)。第3课时拆开包裹有惊喜 任务1 认识二维码:查看图书中的二维码,扫码了解相关信息,或收看书中讲解。任务2 探秘二维码:通过活动探究,从不同角度扫描二维码或扫描不同颜色的二维码,了解二维码的基本构成,探究其基本原理。任务3 制作二维码:结合学校开展的阅读活动,利用二维码生成器,制作二维码,创建数字读书分享会。任务4 正确使用二维码:探讨随意扫描二维码存在的安全隐患,树立信息安全意识。6.评价建议需评价的任务 评价建议第1课时任务1、2、3 评价内容:使用编码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评价标准:结合实际问题需求,制订编码规则,用编码解决问题。评价方法:网络测试。赋值方法:每题20分,共5题。第2课时任务2、3 评价内容:认识条形码及其条形码的作用评价标准:了解条形码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以及条码的编码规律,会使用各种工具对条码进行扫描解码,正确处理有个人信息的条形码票据。评价方法:学生交流汇报,教师适时小结。第3课时任务2 评价内容:通过实验探究,记录哪些二维码能够被识别评价标准:通过改变二维码的对比度、颜色、方向、形状等,判断哪些二维码能够被识别。评价方法:学生利用移动学习设备进行实验并做好记录。赋值方法:实验探究活动组织有序,组员积极参与(☆);实验探究活动组织有序,组员积极参与,探究结果填写完整(☆☆);实验探究活动组织有序,组员积极参与,探究结果填写完整,结论正确(☆☆☆)。第3课时任务3 评价内容:制作二维码评价标准:规划制作二维码作品,需求明确,数据恰当,创意应用。评价方法:按照活动评价表进行评价。赋值方法:二维码作品需求明确(☆);二维码作品需求明确,数据恰当(☆☆); 二维码作品需求明确,数据恰当,创意应用(☆☆☆)。7.教学建议本单元的相关知识理论性枯燥,特别是第2、3课的图形编码,避免将原理单方面输入给学生或采用传统的讲解式教学,可以根据不同学习内容,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实际的“做”与“用”中经历问题解决,从而逐步内化理解。教师要注意城乡、校际差异,结合四年级学生已有认知范围内的真实情境,收集相关的、有代表性的各类案例,通过列举日常生活里信息科技的应用场景的数据,了解数据的类型不仅仅是数字,还可以是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开展必要的探究实践活动,观察不同的操作结果进行思考,促进新知的学习和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单或实验步骤等作为方法导引。在开展本单元教学之前,教师应系统学习编码的相关书藉或网络资料。比如进入“中国编码中心”官网获取有关条形码的知识,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借助“中国编码中心”官网开展辅助教学。第3课“二维码里有惊喜”涉及四部分教学内容,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安排1-2个课时完成。读书分享会还可与学校的阅读活动结合,开展跨学科教研,策划创办班级或校级读书分享会,用二维码的方式分享活动。在制作与分享的过程中,让学生意识到信息社会处处有惊喜,也可能处处有危险。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可通过B站、优酷等网站选用相关素材资源(比如条形码和二维码的解密等音视频),但务必认真遴选,注意素材内容的科学性及难易程度。认识二维码探秘二维码制作二维码正确使用二维码二维码里有惊喜快速取包裹身边的数字编码我也来编码我帮家人取包裹圈出面单数据探秘条形码奥秘读取条形码信息小小面单有学问第3课你的包裹待签收第1课通过帮家人取包裹的真实学习情景,认识取件码的重要性,了解取件码的编码规则,对比其不同的编码规则,改进优化编码方案。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数字编码,了解编码的目的。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体验编码与解码的过程。第2课通过圈出快递面单的数据,认识数据的多种形式。以商品条码、物流条码为例,探究条形码的编码规则和作用。借助条码扫描器、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中国编码”app等多种方式扫描条形码获取信息,感受条形码给生活带来的便捷。第3课通过扫描二维码获取信息,感受数字化表示信息的优势。通过扫描不同角度或不同颜色的二维码,探究二维码的基本构成及其基本原理。结合学校开展的阅读活动,利用二维码生成器,制作二维码,创建数字读书分享会。学生在制作、探秘二维码的过程中树立信息安全意识。通过扫描二维码获取其中的信息,感受数字化表示信息的优势。通过扫描不同颜色或不同角度的二维码,探秘二维码的组成及其设计原理,进一步了解一维条码和二维条码的优缺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结合学校开展的阅读活动,用二维码生成器制作、美化二维码,用二维码方式分享读书会。在制作、探秘二维码过程中树立信息安全意识。你的包裹待签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