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数据有关联》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数据有关联》是浙江影视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身边的编码》的第4课。信息社会每时每刻都产生大量的数据,人们期待能依靠数据(包括大数据)提高生产效率,改善生活质量。因此,数据之间的关联性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本课响应了课程标准中“通过观察身边的真实案例,知道如何使用编码建立数据间的内在联系,以便计算机识别和管理,了解编码长度与所包含信息量之间的关系”的内容要求。为了更好地了解编码可以建立数据间的内在联系、多个数据可以通过同一编码产生关联,本课安排了“身边的数据关联”“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数据痕迹关联的实现”三个内容。结合真实案例,学生可了解如何使用编码建立数据间的内在联系和数据痕迹关联的实现过程。“探索”环节用图书编码实例引出本课的学习内容,学生通过建构环节的导语了解“编码可以建立数据间的内在联系,多个数据可以通过同一编码产生关联”。建构一环节是寻找学生社团的座位号与上课时间,意在深入体会数据之间的关联,在此基础上,建构二环节指出借助编码的唯一标识功能,可以建立不同系统中数据间的内在联系,建构三环节设计了数据痕迹可以通过数字身份关联到某个人的相关案例,强调了数字世界的数据也是相互关联的,与三年级“在线学习与生活”的教学内容相呼应。二、学习对象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为四年级学生,四年级学生经历了一年的信息科技课堂学习,已经能熟练使用计算机设备。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通过体验和认识典型信息科技应用场景,感受身边无处不在的数据,能够使用数字、字母或文字编码表示信息。三、教学目标1.通过体验身边数据的编码过程,感受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2.通过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数据痕迹关联的实现过程。教学重点:分析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难点:理解数据痕迹关联的实现过程。核心素养指向:感受数据编码是保持信息社会组织与秩序的科学基础。四、方法策略以学生实践为基础,采取任务驱动式教学,以学为本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辅以案例分析法、归纳总结法、小组合作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学习过程,发展计算思维。五、教学流程(一)生活情境,导入新知教学内容与活动 设计意图1.生活情景,引出问题,组织讨论活动一:探索图书馆内的图书使用特定的编码方式,图书的编码关联着图书类别等信息。观察图书书脊上的编码,说一说它的含义。建构:信息社会的发展,需要使用众多的数据。编码可以建立数据间的内在联系,多个数据可以通过同一编码产生关联。 创设情境,从学生生活导入,引出课题。(二)数据关联,学习新知教学内容与活动 设计意图活动二:身边的数据关联人们身边的数据往往是相互联系的。如学校内学生的学号是唯一的身份标识,根据学号,可以找到该学生参与的社团、社团中该学生的座位号和上课时间。请说一说你身边还有哪些数据关联?活动三:数据痕迹关联的实现 数字世界的数据也是相互关联的。人们在数字世界中拥有的数字身份是编码的体现,具有唯一性。使用数字身份,可以建立多系统的数据关联。如不同平台的身份认证、用户浏览平台产生的记录是数据,学习平台的空间访客记录是数据,好友之间的相互点赞和评论也是数据,这些数据痕迹都可以通过数字身份关联到现实世界的具体某个人。你还能举出生活中的其它例子吗? 通过观察、分析生活中的数据,感受身边的数据关联。通过身边的数据痕迹,感受数据痕迹的关联。(三)课堂小结,巩固延伸教学内容与活动 设计意图1.总结所学,拓展提升总结本课所学2.练一练通过"社团安排表"和以下内容帮小林找到上课时间和地点。 当堂练习,巩固加深。拓展延伸。板书设计数据有关联身边的数据关联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数据痕迹关联的实现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