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 用药与急救 [教学设计](第2课时)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2 用药与急救 [教学设计](第2课时)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

资源简介

第二章 用药与急救(第2课时)
1.了解基本的急救方法,运用一些急救的方法。
2.说出出血和止血的急救方法。
1.了解心肺复苏的操作顺序和步骤。
2.模拟练习外出血的止血方法。
了解心肺复苏的操作顺序和步骤。
多媒体课件等。
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展示教材第96页的图片,讲解: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危急情况或意外伤害,例如,当你夏天游泳时,发现有人溺水;当你踢足球时,不小心跌倒,发生了骨折或外伤出血;等等。这时你应该怎么办呢?
【学生活动】思考,尝试回答问题。
新知探究
一、紧急呼救
【教师活动】讲解:当遇到有人突然晕倒或溺水等情况时,先判断他(她)有无呼吸和意识后,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求助急救中心,以挽救患者的生命。展示拨打急救电话的图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拨打120时,我们应当描述些什么呢?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运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描述病人的病情;告知家庭地址及急救车到达的最佳路线;与救护人员保持联系;询问等待急救车时可采取的必要救治措施。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继续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在等待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尝试回答问题。
二、心肺复苏
【教师活动】讲解:在急救车到达前,应争分夺秒采取一些必要的救治措施。
下列两类情况,应分别采用什么救治措施?
1.溺水、煤气中毒、电击和突发性的心脏病等造成的呼吸和心脏骤停。
2.地震、车祸及运动不慎等造成的外伤性出血等。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思考,讨论,并尝试回答:
1.心肺复苏(包括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
2.紧急止血。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讲解:当有人因煤气中毒或触电等意外事故造成呼吸、心跳骤停时,首先要关闭气源、电源,确认伤病员和救护者处于安全的环境中,同时还需要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心肺复苏包括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等。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对心脏骤停的人要坚持做心肺复苏约10分钟,直到专业救护人员到来为止?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思考,讨论,尝试回答:如果病人发生心跳骤停,则应立即开始胸外心脏按压。心脏按压可以改变胸腔内的压力和容积,将心脏内的血液输送到全身组织器官。有效的胸外心脏按压,可以使心脏的输出血量达到正常时的1/4~1/3,从而维持生命的最低需求。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这10分钟的心肺复苏,对病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思考,讨论,尝试回答:人的大脑细胞在常温下对缺氧的耐受极限通常为4~6分钟,超过此时限就会出现大脑细胞损伤;超过10分钟,大脑细胞就会发生“不可逆性坏死”。在急救时,越早进行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越高。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展示胸外心脏按压示意图,讲解:当心脏骤停时,可利用自动体外除颤器对患者进行除颤操作,这也是最有效制止猝死的办法。
【学生活动】认真倾听教师的讲解,了解胸外心脏按压及自动体外除颤器。
【教师活动】讲解:心肺复苏包括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最常用的人工呼吸法是口对口吹气法,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口对口吹气法的步骤是什么?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思考,讨论,并尝试回答。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怎样证明人工呼吸有效呢?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思考,讨论,并尝试回答:每次吹气都应看到病人的胸廓随着吹气而起伏,并且吹气后气体能够从口部排出,则证明人工呼吸有效。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1.心肺复苏的操作顺序是什么?
2.怎样证明心肺复苏抢救有效?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思考,讨论,并尝试回答:
1.先做30次心脏按压,并保持气道通畅,再做2次人工呼吸,如此交替反复进行;
2.当病人出现自主呼吸、颈动脉有搏动,并且脸色逐渐转为红润时,则证明抢救有效。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出示成人和儿童心肺复苏要点的表格,并组织学生填写表格。
急救措施 8岁以上 1~8岁
胸外心脏按压的位置
按压手法
按压速度
按压深度
人工呼吸方法
按压与吹气的比例
【学生活动】认真填写表格。
【教师活动】对学生填写的表格作出评价,讲解:心肺复苏的前提是心跳骤停和呼吸骤停。那么,怎样判断心跳骤停和呼吸骤停?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尝试回答。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讲解如何判断心跳骤停和呼吸骤停。
【学生活动】认真倾听教师的讲解。
三、出血和止血
【教师活动】讲解:你在课外活动时,可能会不小心擦伤。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1.什么是内出血?什么是外出血?
2.外出血包括哪几类?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思考,讨论,并尝试回答。
1.内出血是指体内器官的出血,一般不易诊断。如怀疑有胸部、腹部等内出血,一定要及时去医院救治。外出血是指体表的出血,在送往医院之前,应该先做必要的止血处理。
2.毛细血管出血、静脉出血和动脉出血。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展示出血的种类示意图,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你能判断图中的出血种类吗?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毛细血管或小静脉出血的处理方法是什么?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思考,讨论,并尝试回答:先将伤口冲洗干净,然后贴上创可贴,或是在伤口上盖上敷料,用纱布、绷带加压止血即可。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大静脉或动脉出血的处理方法是什么?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思考,讨论,并尝试回答:要尽快拨打电话“120”,紧急呼救,同时用手指、止血带或绷带压迫止血。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展示指压止血、止血带止血示意图,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在进行止血处理时,加压或包扎的位点与出血点的关系是怎样的?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尝试回答:动脉出血时压迫在出血点的近心端(即靠近心脏的那一端),静脉出血时压迫在出血点的远心端(即远离心脏的那一端)。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了解了急救的相关知识。对于呼吸、心脏骤停的病人,要进行心肺复苏,其操作顺序是先做30次心脏按压,并保持气道通畅,再做2次人工呼吸,如此交替反复进行。另外,还了解了出血类型:内出血和外出血。内出血一般又包括毛细血管出血、静脉出血和动脉出血三种。动脉出血是出血时血液呈鲜红色,从伤口喷出或随心跳一股一股地涌出,压迫在出血点的近心端止血;静脉出血是出血时血液呈暗红色,缓慢而连续不断地从伤口流出,压迫在出血点的远心端止血;毛细血管出血是出血时血液呈红色,从伤口渗出,一般都能自行凝固止血。
板书设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