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吨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学生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初步建立某些物体1吨重的观念。2.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3.通过观察、比较和猜想推理等活动,学生具有对物体质量估测意识和能力,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教学重点: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能进行吨与千克的简单换算。教学难点:通过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某些物体1吨重的观念。教具准备:PPT,学具(10千克的大米6袋)、学习单。教学过程活动一复习“克”与“千克”,建立10千克的量感 1.给动物园的动物体重补单位,复习前两节课内容克与千克。交流:克与千克你是怎样使用的。2.根据克与千克建立的量感,建立10千克(一袋大米)的量感?(出示实物)个别同学体验:拎一拎:拎一拎,说一说感觉猜一猜:猜一猜这袋大米的质量小组同学体验:分组合作体验,合作要求:① 每个成员拎一拎10千克大米。② 小组内说说感受。3.累加数量,得出学生的承受质量寻找大力士,出示若干袋10千克的大米,依此让大力士抱1袋10千克大米、2袋10千克大米、3袋10千克大米、4袋10千克大米能否拎的动,最多抱起3袋10千克大米。交流结论:四年级小朋友能承受的质量大概是20-30千克。活动二建立100千克量感1.联系生活实际,学生每天吃的大米,建立100千克量感师:讲到大米,同学们都不陌生,每天中午少不了的主食。同学们知道我们食堂每天消耗多少大米吗?师:采访了我们食堂的煮饭师傅,我们来听听他是怎样说的。问师傅你好,每天我们全校师生大概消耗多少大米?答大家好,我是食堂的煮饭师傅,每天中午我需要为大约1189位同学和100多位教职员工提供午餐,每天用到的大米大约100千克。2.算一算,我们100千克大米是几袋10千克的大米。3.寻找自己已经了解的100千克,举例。 学生举例:爸爸的体重,一位老师和一位学生体重之和。让学生感受100千克物体的质量比较重,搬不动。活动三 1吨有多重?1.联系生活,建构1000千克质量。通过食堂一天消耗大米100千克。10天就是10个100千克,就是1000千克,1000千克就是1吨。交流:生活中见过一吨的物体吗?2.寻找1吨:(1)教师通过学生午餐,算一算全校的午餐是否达到了一吨。找一找:一个班级的两大箱子(含午餐)的质量。估一估:估一估1吨包含几个班级的午餐。交流:你还能像这样通过身边你熟悉的物品来说明1吨吗?看哪些同学能把1000千克说明白。(2)通过教师提供的素材寻找1吨(一桶约20千克的水,一捆约5千克的练习本,一位约30千克学生,一张8千克课桌)合作要求:①选择比较感兴趣的物品,找出一吨包含这样的物品多少个。②独立填写表格,结果在组内交流。(3)回顾总结怎样体验一吨的通过小计量单位,推算出大计量单位。所以针对比较大的单位,直接体验不了,就可以采用这一种思想。(4)生活中的几吨交流:生活中除了一吨,还有其他的吨吗?举例子。读一读:生活中一些常用吨做单位的物品。单位转换:活动四生活中吨的应用1.比一比 电梯的载重量是1吨,现在有13位乘客,体重之和为1200千克,他们能同时乘坐电梯吗?2.说一说、选一选 黄河大桥限重13吨,每2年却要维修一次,猜一猜可能是什么原因?下面( )车可以通过此座大桥?A、一辆汽车装了5000千克的水果B、一辆汽车装了3头大象,每头大象重5吨C、一辆汽车装了6吨大米和7000千克面粉本节课特点 通过活动逐步发展学生量感以及推理能力。量感的形成需要学生多次反复经历从直观感知到建立表象,最终抽取事物本质属性的过程。大计量单位比较抽象难以直接体验,所以借助小计量单位的体验活动,逐步建立大计量单位的量感。活动中通过学生搬一搬10千克的大米,再到小朋友能够承受的重量极限30千克,感受物体重量与实际的偏差。再通过与学生比较接近的每天全校吃的大米100千克,让学生在体验对比中发展量感。再想象像这样的 10 堆大米,通过数一数等方式间接感知“1 吨”,抽象出“吨”的数学概念,进而用“1 吨=1000 千克”的数学符号来表征数学概念,使吨的概念更加清晰。 数学研究的是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在进行大计量单位的教学时,让学生从多维度多种素材中推算感知。在教学中教师借助学生熟悉的四样素材,让学生把1000千克也就是1吨说明白。然后小组合作通过估一估、算一算对比感受,用直接经验修正间接经验,让学生在推算1吨有多重的活动中,逆向思考、深刻理解“1 吨=1000 千克”。学生积累了大计量单位的学习经验,并且逻辑推理和运算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