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数据、信息与知识 教学设计(表格式) 2022—2023学年人教_中图版(2019) 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数据、信息与知识 教学设计(表格式) 2022—2023学年人教_中图版(2019) 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

资源简介

1.1 数据、信息与知识
第1课时
学 科 信息 年 级 高一 班 级 授课教师
章 节 第一章第一节 课题名称 数据、信息与知识
课 型 新授课 授课时间
课标要求 内容要求: 在具体感知数据与信息的基础上,描述数据与信息的特征。 在运用数字化工具的学习活动中,理解数据、信息与知识的相互关系,认识数据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学业要求: 理解数据、信息的概念,能够举例说明两者的区别和联系。 领会数据、信息与知识之间的关系,能有意识地开展数字化学习。
教学目标(核心素养) 通过身边的案例,理解数据和信息的概念及数据的特征; 感受数据和信息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认识数据、信息与知识的相互关系;(信息意识) 掌握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及关系,能够借助思维导图整理学习内容,绘制并导出思维导图(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教学重点 数据与信息的概念与特征及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数据、信息与知识的相互关系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讲授法、讨论探究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新 课 引 入 1、介绍学校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开课方案。 分学段开展课程以期中考试为界限。学习内容必修一、必修二、选择性必修 考试方式及上课要求 2、问题导入: (1)谁能说说198019102019142000这几个数字是什么含义? (2)展现视频(世界GDP排名变化)呢?带领学生感受中国的改变。引导学生发表对中国GDP数据变化的看法并思考从视频中你得到了哪些有价值的信息。 教师小结: 开始那串数字,我们不能确定它的含义,它只是数据。当我们对数据进行一些处理后,就能获取其中的信息。而且,处理数据时,还要掌握一定的知识,例如不知道GDP是不知道数据的含义的!这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三个重要概念:数据、信息和知识。 了解开课方案 学生思考这串数字的含义? 回答:是数字,不知道代表的什么意思?继续观看视频《(世界GDP排名变化)》发表对中国发展的看法及获得的信息。 此处我使用的是使用视频(世界GDP排名变化)让学生感受祖国日益昌盛大国地位的凸显。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 学 环 节 教 学 环 节 教 学 环 节 一、感知数据 1、数据的概念 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在与数据打交道,如“这位同学的体重是60kg”“今天的气温是25℃”“这件衬衫的价格是100元”,在这里60、25、100都是数据,反应了不同事物的属性,从而让我们知道了体重、气温和价格等信息。 体验探索:阅读教材P3“体验探索”,回答思考问题1。 在这个案例中,智能运动手环提供的数据为运动提供了学科的依据,可以帮助我们灵活调整运动方式。 数据的概念:数据是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是信息的载体。 数据的应用十分广泛,随着数据处理方式与工具的变革,数据对我们生活和学习的影响越来越大。 思考:数据只是数值吗? 案例1:天气预报中可以使用数值来表示温度,但用“阴”“晴”“多云”等文字表示气象情况。(文字) 案例2:如何对两片树叶的属性进行描述?(颜色) 案例3:如何描述你家乡的景色?(图片、视频) 归纳:数据可以是数值、文字、图像、视频、音频…… 在计算机领域,凡是计算机能处理的对象我们将它们都称为数据。 小结数据的概念:数据是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是信息的载体。在计算机科学中,数据是计算机识别、存储和加工的对象。 2、数据的特征 (1)可用于描述事物 如对于某位同学可以通过学号、姓名和性别来描述他的基本信息,也可以通过体重指数(BMI)、肺活量等数据描述健康状况。 (2)数据是信息的载体 问题:居民身份证号码能够反映什么信息?你能从一张火车票上知道什么信息? (3)数据是可加工,可处理的 阅读教材P5表1.1.1 3、数据的应用 案例:通过天气预报决定出行及穿着。 阅读教材P5-6 数据的作用: (1)记录事物和行为 (2)帮助人民进行判断,制定决策。 二、认识信息 1、信息的概念 数据是信息的载体,信息则是数据所表示的意义。 信息可以用来消除接收者某种认识上的不确定性。当接收者获得信息后,“不确定性”就可以减少或者消除。 阅读:P7思考活动,完成表1.1.2。 通过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依附字符、图像和音频等载体,通过各种途径进行传播,能够帮助获取者了解情况、形成判断或作出决策的内容可以称之为信息。 2、信息的特征 (1)信息的传播、表示和存储需要依附于某种载体。载体可以使文字、图像、声音、视频。 思考:我们如何获得明天的天气情况? 天气预报常见的载体类型、传播方式、感知方式: 载体类型文字、图像、音频、视频传播方式印刷品、电视、网络感知方式视觉、听觉
(2)信息的传递和共享体现了信息的意义 信息的传递方式: 烽火狼烟、飞鸽传书、书信、电报、广播、电视、电子邮件、社交软件等 信息通过传递实现了共享。 信息的共享与生活中实体物品的共享不同。信息可以传播、复制和分享,不会因为使用人数的累积而损耗其内容。 (3)信息的产生和利用具有时效性 信息往往反映了事物在某一时间段的状态,而事物状态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信息就可能失去原来的作用。 案例:图中的天气预报信息是否有价值? (4)信息的价值和效用因人而异 如航班出行信息,对出行者有价值,对不乘坐此次航班的人没有价值。 三、理解知识 案例:教材P10思考活动,并回答思考问题。 1.观察第10页思考活动的这张图,找出其中的数据、信息和知识。 教师小结:我们能从这张化验单获取数据和信息,但我们不能判断这个人得了什么病,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缺乏医学知识,医生能够快速诊断病情,依靠的是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 化验单中的信息对于患者及医生的价值是不同的,患者从中仅仅可以看出自己的某项指标出现了问题,但无法了解病情,医生可以从中对病情进行初步诊断,两者对于信息理解的差异,源于知识。 1、知识的概念 知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总和,是人类在实践中认识世界的成果。人们可以通过学习各种各样的资料继承前人的知识,也可以通过实践探究发现知识。 例如:根据树的年轮,科学家可以推测树龄及每年的平均降水量和气温情况。 2、数据、信息与知识的关系 如:一个直角三角形,边长分别为3cm、4cm和5cm,这里3、4、5是数据,并没有具体的含义。对这些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之后,可以描述为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一个直角边的边长为3cm,另一条直角边的边长为4cm,斜边的长度为5cm,从而让人们明白了其中的含义,这就是信息。人们通过对大量直角三角形的测量和计算发现,在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人们将之称为勾股定理,这就是知识。利用这个知识可以解决和生活中很多与直角三角形相关的问题。 知识、信息和知识是人们对事物感知的不同阶段,数据是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它描述的是事物的客观属性,数据独立存在时并没有任何含义,数据经过处理和加工,就有可能转化为信息,信息能够表示一定的含义,被人们所理解,同时还能够被传递和共享,对信息进行解读、提炼和归纳就的到了可以指导人们实践的经验和技能,信息就转化为了知识。通过对知识的积累、分析和综合应用会提升到更高的层次,就是智慧。主要表现为收集、加工、应用、传播知识的能力,及对事物发展的前瞻性看法。 案例:英国女孩发现海啸 这个女孩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预测出了海啸的发生,挽救了人们的生命,这就是对于智慧的解读。 四、绘制思维导图 借助思维导图整理学习内容,徒手绘制思维导图。 阅读教材,回答思考问题,找出案例中的数据。 通过案例,感受不同类型的数据,理解数据的概念。 通过案例和问题了解数据的特征。 从身边的案例了解数据的应用。 阅读教材了解数据的应用。 阅读教材,完成表1.1.2。 通过案例和思考问题,理解信息的特征。 阅读教材P10思考活动,并回答思考问题。 通过案例,理解数据、信息与知识的关系。 阅读案例:英国女孩发现海啸,感受从数据到信息到知识内化到智慧的过程。 通过“体验探究”学生感受数据对生活和学习的影响 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数据、信息和知识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血液化验结果,让学生再次区分数据和信息,并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 通过举例来加深学生对数据、信息、知识和智慧之间关系的理解和认识 设计让学生徒手绘制思维导图,建构知识体系,借助思维导图梳理学科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课 堂 小 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数据和信息的概念及其特征,理解了数据、信息和知识的相互关系,大家学会了用思维导图建构知识体系,希望同学们以后能借助思维导图梳理自己的学科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板 书 设 计
作业 借助思维导图整理学习内容,绘制并导出思维导图。
教 学 反 思 本学期是新教材的第一次使用,虽然在这之前就已经对新课标多次学习,但是真的到实践上课过程中发现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本节课理论知识较多,结合身边的案例学生深刻的理解了数据、信息、知识以及他们三者之间的关系。根据课程要求学生在课堂最后用思维导图建构知识体系,梳理自己的学科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说明:
1.电子教案模板中,教师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设置行距,同时每一模块行(列)均可拆分或合并单元格。
2.电子教案需链接本课题ppt课件(文本、图像、动画、电影、视频或微课等);鼓励辅以《课堂导学提纲》。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