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1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2022--2023学年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4.1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2022--2023学年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

资源简介

第四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
一、教材依据:
本课时属新课标人教版生物学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章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
二、设计思想
教材分析:
食物经消化道的消化和吸收(第二章)后,氧经呼吸系统(第三章)进入人体后,怎样才能运送至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供细胞所利用?细胞产生的废气、废物又怎样运离细胞?学生会很自然地产生该疑问(运输问题)。本章(第四章)便顺理成章讲运输问题,也为下一章(排泄)作了铺垫。本节重点讲授血液的成分和功能。
学情分析:
对于血液学生既熟悉又陌生,前者易引起兴趣,后者易激发好奇心。教师应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实物(血样品)及多媒体课件等手段,加深学生对血液成分及功能的进一步认识。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够描述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
能力目标:
1、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2、尝试解读血常规化验的主要数据,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血液成分及各部分功能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血液观。
2、帮助学生养成健康合理的生活习惯,培养其珍爱生命的意识。四、重点和难点
重点:描述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
难点: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五、课前准备
教师:
1、课前准备新鲜的血液,放入抗凝剂,静置数小时,留待上课观察
2、准备显微镜及人血永久涂片。
3、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课前播放歌曲《不要离开》
师:刚才我们看到的是汶川大地震的情景,在这场灾难中 6万多人失去生命,37万多人由于受伤在失血的死亡线上挣扎,全国掀起了一场献血狂潮,成千上万的志愿者心甘情愿的用自己的鲜血挽救这些不曾相识的人的生命,为什么人受伤输血能挽救生命,失血过多会导致死亡?血液含有什么成分?有什么功能?进入本节课的探究之旅,学习的第四章第一节血液(板书血液)
(设计意图:从情感方面入手课前播放一首歌曲的视频《不要离开》,这是汶川大地震的情景,这些画面很震撼人心,能触碰到学生的心灵。)
(二)探究新知
初探血液:血液的组成
师:进入探究之旅的第一站---初探血液,拿出试管,描述课前做的实验,对比让学生观察分层现象
(设计意图:用新鲜血样品代替书上的血图片更显直观——不照搬教材)
生:回答两个试管的不同
师:咱看到了血液分层的结果,那材料和步骤是怎样的呢?来看一下视频
(师播放视频)
生:对照试管和课本,完成学案活动起跑线的内容。(师提醒学生各部分的比例)一名学生拿着试管介绍血液的组成(师板书血液成分)
再探血液:
1、血细胞师:刚才我们从宏观上初探了血液的组成,下面咱们借助显微镜从微观上再探血液,进入探究之的第二站探究血细胞的庐山真面目
生:回顾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生:小组合作用显微镜观察血细胞
师:巡回指导,强调显微镜的正确操作
生:一个学生到前面操作,然后把他观察的物象用电子目镜投放出来并描述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
(设计意图:既检验显微镜的操作,又增加课堂新鲜感)(先用低倍镜从数量上区分二者,然后再用高倍镜从形态结构上区分,借助橡皮泥让学生理解红细胞的形状)
师:血小板最小而且不规则透光性强,在光学显微镜下不易观察得到。实验就做到这,咱通过显微镜只是了解血细胞的形态、数量,下面同学们看课本了解其他特征
生:看课本,完成学案上的表格
(设计意图:列表比较,自主学习,人人参与,协作完成)
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解决,找同学起来分别介绍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生:
(1)介绍红细胞(血红蛋白特性的解决:
①播放视频让学生观察血红蛋白的颜色变化
②拿出课前做实验的血液凝固的试管,让学生观察表层和下面颜色的不同,为什么?
生:与空气接触,有氧气,师总结与血红蛋白结合,所以呈红色)
(2)介绍白细胞(白细胞怎么吞噬病菌?结合课件解释)
(3)介绍血小板(血小板的功能结合视频让学生理解)
(设计意图:拟人法,形象生动,语言美感渗透进学科)
师:如果三种血细胞的数量出现变化,人体会怎么样呢?
生:总结回答
师:为了巩固同学们对血细胞的掌握,老师想让大家做个小游戏假如你是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做个自我介绍。
(设计意图:让课堂“活”起来,在轻松中掌握知识)
生:相互讨论,介绍
2、争做小医生
师:你生病到医院做过血常规检查吗?当拿到化验单你会看吗?咱尝试分析一下化验单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关注健康)
生:谈论完成学案中的合作交流一名同学起来分析
3、血浆的成分和功能师:血细胞需要借助血浆这个载体才能在血管中流动,血浆约占血液的 55%,那血浆中含有什么成分,功能有是什么呢?
进入探究之旅的第三站,揭开血浆的神秘之纱
生:看课本完成学案,然后总结血浆的成分和功能。
师:老师想到一个问题:血液是什么组织?七年级学过人体内的四大组织
生:结缔组织师:那为什么把血液称作“流动的组织”?
生:解释原因
师:总结,既然血液中的成分有它独特的功能,那咱能不能根据功能给它们封一个荣誉称号呢?(投放课件“给血液加冕”)
(三)总结
本节学到了什么,总结血液的功能(师板书)
生:做达标测试(做完举手示意老师,看谁做得又快又准,投放答案)(设计意图:即学即练即学即用)
师:红细胞的寿命多长?
生:120天,骨髓中有造血干细胞,造血干细胞可以分化形成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师:提到骨髓同学们应该会想到白血病,白血病可以通过骨髓移植来治疗,但是找到想匹配的骨髓很难,我们临沭县第五初级中学的刘建华老师在 2021年就加入了中华骨髓库志愿者的行列,2022年捐献骨髓成功挽救了一位四川少女的生命,他还是我市教育系统唯一一位捐献骨髓造血干细胞的人。
弟子规中说道:凡是人,皆需爱;己有能,勿自私。生命是可贵的,如果别人遇到困难,我们也要像刘老师一样去无私地帮助他人。(设计意图:引用弟子规中的语言,联系身边的学生熟悉的例子贯穿情感教育)
七、板书设计:
自我诊断
1.汗液的主要成分有水分和无机盐等,因此人体在大量出汗时血液中丢失的主要成分有
A.血浆 B.水和血红蛋白
C.水分和部分无机盐 D.血细胞
2.某同学得了急性阑尾炎,到医院化验血常规、化验单中会高于正常值的是()
A 血浆 B 红细胞 C 白细胞 D 血小板
3.当人从平原地区进入高原地区后,短期内血液成分含量有明显变化的是( )
A 血流量增大 B 血液变粘稠
C 血液中氧气减少 D 红细胞增多
4.血友病是一组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以致出血性疾病。血友病患者一有伤口便会流血不止,原因是其血液中缺少()
A.红细胞 B.白细胞 C.血红蛋白 D.血小板
5.右图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人血涂片,对图中信息表述正确的是()
A.①为白细胞,能够吞噬病菌和异物B.
②的数量最多,能够运输氧气
C.③能止血和加速凝血
D.①、②、③中只有②没有细胞核
6.取两支试管,各加入 10ml 血液,然后向其中一支试管加入抗凝剂,静置一段时间后,实验结果如右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加入适量抗凝剂的试管是,判断的理由是
(2)要观察白细胞,你认为应该取哪支试管中的哪部分血液
课后反思
首先,注重了新课的导入和教学情景的创设。本人采用了音乐情境法,巧妙导入了章节标题。另外,教学情景是否创设得巧妙科学,直接关系到教学活动的成与败。要让学生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情景中去遇见“困难”、碰到“问题”,才能“身临其境”、“触景生情”,进而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要让他们感觉是在真正探究实际问题,而不是在被动地完成教师留给的一个任务。这样的探究才会真实自然,积极主动,从而富有成效。本节课新课的导入和情境的创设笔者可谓费尽了心机。
其次,结合了多媒体的优势和生物学的实践本性。“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以我们要善于把多媒体引进课堂。但多媒体只是工具而不是内容,生物学中最好的媒体还是实物,最好的媒体环境还是大自然。生物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科学,再完善的多媒体课件也替代不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亲身实践。所以,要尽可能采用实物或动手制作模型,尽可能让学生多进实验室、深入大自然。关于这一点,本节课上有多处体现。另外,本节课的很多地方都进行了精心处理。
比如:课首安排了巧妙的导入,中间设计了自然的过渡,课尾安排了首尾呼应、照应了标题,使整节课条理明晰,浑然一体;特意安排了教学环节以兼顾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团结协作;渗透了比拟、类比、猜测等思维方法,“望文生义”法、综合利用感官法等学习方法以及学以致用等生物学基本意识;颠倒了“血常规化验单”在教材中的出现的顺序;增设了用显微镜观察人血临时装片等环节,增强了探究的真实性和趣味性;面向全体,关注差生,提倡赏识教育;明辨“是非”,谨防误区等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