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小学数学《认识面积》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4-77页。教学目标:1.通过摸一摸、涂一涂等一系列操作活动,认识物体的面,理解面积的含义,能比较物体的面积大小。2.经历比较面积大小的过程,形成面积的概念,发展抽象思维能力;感受比较策略的多样性,初步掌握利用数方格的方法表征图形面积,体会选择测量标准的重要性,感受将“面积的大小”抽象成“数”的过程,逐步积累操作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量感。3.培养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养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习惯。教学重点:理解面积的概念,学会比较面积的大小。教学难点:建立面积的概念,比较面积时选择合适的小面测量大面,用数量表示面积大小。教学准备:课件、活动单、正方形和圆形若干、大纸盒、小纸盒、茶叶罐、橘子。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初步感知1.创设情境谈话:同学们,请看,这是两只小兔的新家,它们想粉刷一下。让我们来听听他们的想法吧!(播放录音)两只小兔子都迫不及待拿出了彩笔,它们先在墙上都涂了一个点。看,这个点动起来了,点累积起来就描出了一条(线),这是之前学习过(线段)。这两条线段一样长吗?(一条长一条短)看来线段是有长短的,线段的长短就是它的长度。同学们,你们觉得它们这样涂墙,速度怎么样?为了加快速度,它们请来刷子帮忙。设计意图创设小兔子刷墙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彩笔涂墙体现点积成线,刷子刷墙渗透线积成面,从点到线到面,初步建立线段有长短,面有大小的认识。2.活动一:辩一辩刷了一段时间,再来看,谁完成了刷墙面的任务?(出示)学生交流。追问:你认为它们都没有完成刷墙面的任务,你是怎么想的?提问:谁能指导一下它们,怎样才是完成了刷墙任务呢?强调:看来,要把墙面的每一个地方都刷到才是完成刷墙面任务。3.活动二:涂一涂引导:请你也做一回小小粉刷匠,在活动单上,任选一个墙面,请用马克笔涂色,完成刷墙任务。学生涂色后展示学生作品:谁来评价一下这位小朋友完成刷墙任务了吗?小结:是呀,只有把墙面的每一处都涂满,才算完成了刷墙任务。设计意图通过辨一辨、涂一涂活动,在交流中,学生表达对面积的理解,并在比较与辨析中体会面积的含义。二明晰概念,建构面积1.活动三: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1)引导:刚刚我们刷了墙的“面”。(板书:面)在生活中,许多物体都有自己的“面”。请同学们按要求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物体的面。请听活动要求:(课件出示)1.找一找:找身边物体的面。2.摸一摸:摸一摸这个面。3.说一说:我摸的是( )的面。(2)学生活动后交流:请你边摸边介绍你摸的是什么的面?预设1:我摸的是数学书的封面。友情提醒:摸面时,我们要有序把面摸全。我们一起慢慢的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预设2:我摸的是课桌面。我们也一起来摸一摸,要把课桌面每个地方都摸到哦!(3)老师还带来了一些物体,谁来摸一摸这些物体的表面?(出示小纸盒、大纸盒、茶叶罐、橘子)学生摸物体的表面。提问:我们已经摸了许多的面,你对面有什么感觉?学生交流。小结:是呀,物体的面有“平平的”,也有“弯弯的”,不管是平的还是弯的,都有大小,面的大小就叫作面积。(板书:面的大小→面积)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面积。(板书课题:认识面积)设计意图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在丰富的感性材料中,通过辩一辩、涂一涂、摸一摸等一系列活动,多感官联动认识“面”的存在,感受面的特点,体会面不仅有平面,还有曲面,初步建立面积的概念,同时为后续学习正方体、圆柱的表面积积累活动经验。2.引出“面积”,寻找物体表面的面积指出:像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谁能边摸边说什么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学生边操作边交流。思考一下什么是课桌面的面积?学生边摸边说:课桌面的大小就是课桌面的面积。小结:是呀,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表面)3.比较物体表面面积的大小。提问:现在你能比一比数学书的封面和课桌面哪个面大?你是怎么比出来的?评价:你真会观察,我们用眼睛观察就可以发现课桌面的面积比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板书:观察法)提问:比一比两只小兔刷墙的面积谁大?预设:兔小贝刷墙的面积比兔小美刷墙的面积大。你是怎么比出来的?哦,用观察法就可以比较面积的大小了。4.探索平面图形的面积的含义两只小兔准备给每个房间都添置镜子,哪块镜面大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把这些镜面请出来,画下来就得到了一些平面图形。看看分别是什么图形?那镜面的大小就是这些平面图形的大小。指出:看来平面图形和物体的表面一样,也有大小。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平面图形)5.加深对平面图形面积的理解兔小贝就想考考小朋友们,这两个平面图形,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小结:看来只有封闭的平面图形才有面积。(板书:封闭的)设计意图教学中安排学生说说具体物体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以及比较物体面面积的大小,有利于学生逐步领会面积的含义,并学会使用面积概念进行表达和交流。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基于情境问题的探究,在倾听表达、实践体验、交流互动过程中,不断累积经验、激发深度思考,让学习真正发生,同时,学生的核心素养也得到了发展。三操作思考,比较面积1.活动四:比一比(1)同学们对面积的认识越来越丰富了。现在你能比较这些图形的大小了吗?①层次1:引导:你能一眼看出哪些图形的面积比较大?哪些图形的面积比较小吗?预设:①号、②号图形的面积小于③号、④号的面积。你是怎么比出来的?像这样一眼就能看出图形面积大小,用的就是观察法。②层次2:引导:那么①和②号,哪一个面积比较大呢?你有办法验证一下?老师为同学们准备好了这两个图形,操作一下吧!学生展示交流。指出:像这样把两个图形重叠在一起比较的方法,我们把它叫作重叠法(板书:重叠法)③层次3:同学们通过观察法和重叠法发现圆的面积最小,其次是正方形面积,那剩下③号、④号长方形谁的面积大?观察法能够一眼就比出来吗?利用重叠法呢?那怎么比呢?当解决问题遇到困难,可以联想已经学过的知识,以前是怎么比的?课件出示:我们在比较质量哪个重时,怎么比的?在比较长度哪条长时,又是怎么比的?学生交流比较方法。比较质量和比较长度,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预设:它们都是借助别的东西来比。指出:是呀,它们都是借助一个小物体进行比较的。选择这个小物体的过程,我们可以叫做定标准(板书:定标准),确定这个标准后,我们接下来就要用这个标准去干什么?对,要去进行测量。(板书:去测量)测量之后就能得到一个结果。(板书:得结果)这样就能进行比较了。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法、重叠法都不能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回顾长度、质量比较中共性的方法,唤醒低年级积累的丰富的“等量代换”思想的学习经验,引导学生利用小面去测量大面,渗透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体会度量方法的一致性。(2)提问:现在怎么比较这两个长方形的面积,你有想法了吗?预设:可以用小的正方形或圆形等这些小面来量一量它们分别有多少个。引导:真会思考!老师已经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小面工具,随机发放到了大家的篮子里。请听活动要求:请同桌合作,利用篮子里大信封中的工具,先测一测这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再比一比它们的面积,并完成填写活动单。(3)学生活动后展示交流。预设1:我们小组利用小圆片来量,③号图形可以铺15个,④号可以铺16个。追问:能用数15表示③号的面积吗?为什么?预设:因为圆形有空隙,长方形的面积应该比16个圆的面积大。追问:用圆形不好表示出这两个长方形的面积,但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吗?预设2:我们组用小正方形摆,③号正好铺了15个,④号铺16个。评价:正好铺满有什么好处?是呀,可以准确表示出两个长方形的面积。思考:同学们,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选用小面来量面积,你会选哪种呢?为什么?指出:是呀,小正方形摆起来方便,并且没有空隙,看来用小正方形作为单位来量面积更加合适。预设3:老师发现有同学这样测量,(呈现不铺满也数出个数的)他们组没铺满,能比出来吗?四人小组内交流交流。学生交流。评价:真聪明,他发现虽然没有铺满,但通过沿着长铺小正方形表示每行铺几个、沿着宽铺表示铺了这样的几行,看来我们可以想象铺满的情况。预设4:老师还看到这两个小组是这样测量的,请他们组来介绍一下。我们组用的是方格纸,③号图形面积是15格,④号图形面积是16格。这个方格纸不就是一把面积尺啊,把它铺在图形上,测量出小方格的格数,也就比出了这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大小。其实方格纸也就是用小正方形作为小面来测量。老师班里的小朋友也用小透明方格纸测量了,她们发现③号长方形的面积是60格,④号长方形的面积是64格。启发:都利用了方格纸,怎么测量的是同样的图形,测量出来的格数却不同呢?指出:看来,比较面积大小时,我们选的标准要统一。(4)用数学的眼光再来看看,这些比较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点?明确:都先定一个小面作标准,再用小面去测量大面,最后数出小面的个数就可以表示出大面的面积了。注意选的标准要统一。这就是我们测量的方法。(板书:测量法)看来面积面积就是测量小面的个数。设计意图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完成对面积大小的测量的定量刻画,在测量工具的自主选择中进行测量,在交流碰撞中发现小正方形作为小面测量标准的好处,同时用数量来表示面积的大小。在这样的活动中,探索度量的方法,自主建构面积概念,感悟度量的本质,发展量感。2.联系数学史引导:在古代,人民就用类似的方法来测量面积的大小,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播放音频)提问:听了介绍,你觉得“幂”有点像什么?指出:是的,幂就相当于小正方形这个标准。那“积”呢?明确:的确,就是小面的个数。看来面积就是测量小面的个数。设计意图联系数学史,加深学生对“面积”的认识,面积就是数小面的个数,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持续数学学习的兴趣。3.回顾小结。提问:同学们通过努力顺利解决了镜面大小的问题。回顾一下,我们是怎样比较面积的大小?学生交流。预设:我们用观察法比较出了1和2的面积比较小,3和4的面积比较大,又用重叠法发现1号面积最小,又用测量法比较出4号面积最大。指出:看来,在比较面积大小时,我们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合适的方法。四练习巩固,加深理解1.闯关一:围一围出示题目并明确要求:兔小贝和兔小美都用16米的篱笆围了一个小花坛,他俩因为围出花坛面积的大小争论起来了,听听它们是怎么说的?(播放录音)兔小贝:我们都用16米长的篱笆围了花坛,我们花坛的面积一样大。兔小美:我不同意你的的说法。我围的花坛面积比你的大。提问:你们觉得呢?同桌讨论讨论。现场调查:支持兔小贝的举手,支持兔小美的举手。先请支持兔小贝的同学说说你的理由。学生提到16米相同,追问:这16米篱笆就是小花坛的什么?在哪呢?学生上台指一指。哦,你们发现了周长都是16米,所以面积相等。同意吗?支持兔小美的同学说说看。预设:16米是围出小花坛一周边线的长度,也就是它们的周长,周长相等,面积不一定相等。兔小贝的花坛面积是15个小正方形,兔小美的花坛面积是16个小正方形,所以兔小美的说法正确。小结:看来周长和面积是不一样的,周长是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度,面积是图形面的大小。周长相同的图形,面积也可能不同。2.闯关二:画一画。出示题目并明确要求:兔小贝想设计一个面积是8个方格的地毯图案,你能帮他画一幅设计图吗?提问:每位同学的设计都不太一样,正确吗?为什么?指出:是呀,图形面积是由包含的“小面”个数决定的,图中小方格格数相同,形状不同,面积也相等。追问:那么面积相等时,周长会一样吗?小结:面积相同,周长可能不同。设计意图练习环节设计围一围、画一画活动,意在让学生在练习中理解周长和面积的概念,体会“周长相等,面积不同”、“面积相同,周长不同”,感知面积的“守恒性”。五全课总结,积累经验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面积。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总结:我们在辨一辨、涂一涂、摸一摸等活动中认识了面积,又学会了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回顾测量法的学习,其实以前测量了质量、测量了长度,今天又学习测量了面积,这些测量方法其实是一致的,测量时,我们都要先定标准、去测量,得结果,今后我们还会学习测量的新知识,这些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希望同学们能带着数学的眼光,运用数学的方法去观察、去思考,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