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4.2.2消化和吸收第2课时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生命观念:从结构与功能观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从物质与能量观概述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功能。小肠与其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科学思维:从生活现象入手,能够运用科学思维,去探讨真实情境中的生物学问题。再到探究实验的设计、观察和分析,形成基于证据和逻辑的思维习惯。探究实践:通过设计并完成探究实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提高实验设计和分析能力;通过实践作业:小肠模型制作,培养观察和实践操作能力。态度责任:认同消化系统对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从而唤起对身体健康的保健意识。培养细嚼慢咽、不暴饮暴食等饮食习惯,珍爱粮食等社会责任态度。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食物的消化过程。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难点: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三、教学设计思路本节是本章的知识核心,也是全章的重点。内容包括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食物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内含一个探究实验: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因为内容较多,所以分为两个课时。本节为第二课时。基于上节探究实验的基础上,围绕“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展开。关于食物的消化,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已经了解馒头中的淀粉被初步分解为麦芽糖,基于这个知识储备,学生尝试构建消化的概念,并通过视频进一步了解消化的两种方式: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然后,按照食物经过消化道的途径,以图文结合的方式,系统介绍糖类、脂肪、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在消化系统中的消化全过程,理解消化酶对食物的消化的主要作用,同时通过技能训练,概括出小肠是消化的主要器官的结论。关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先从资料分析入手,对比大肠和小肠的异同点,引导学生作出推测,再通过动物小肠内壁的实物观察,体会小肠内壁的结构特点,再通过视频和归纳去概括小肠是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这一结论,同时也构建吸收的概念。最后通过布置课后实践作业:小肠模型制作,进一步理解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四、教学过程第2课时 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新课导入】复习消化系统的组成。【新课学习】过渡:通过上节课的探究可以说明,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有消化作用,也就是说,淀粉是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被消化的。那么到底什么叫做消化?哪些物质需要消化呢?由此设问导入本课。学习目标一、食物的消化1.消化概念的构建知识铺垫:食物中的六大营养成分, 水、无机盐维生素等小分子物质能够直接通过细胞膜被吸收吸收,而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由于分子较大,必须要经过消化分解成小分子的有机物才能被吸收。引导学生构建消化的概念。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分解成可以被细胞吸收的物质的过程。2.消化的两种方式阅读教材及结合视频,基于上节实验课的基础上,理解消化的两种方式。物理性消化:只改变食物的形状和大小,但不改变食物的化学性质。如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胃肠的蠕动等(大块→小块)化学性消化:食物在消化酶的作用下逐步分解的过程(大分子→小分子)如:淀粉被唾液淀粉酶分解为麦芽糖。3.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过程过渡:淀粉在口腔中只是一小部分初步被分解为麦芽糖,麦芽糖是不是最终产物呢?淀粉的最终消化产物是什么?蛋白质和脂肪也需要进行消化,蛋白质和脂肪的最终消化消化产物又是什么?(设置问题串,把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过程按照在消化道中的消化途径串联起来)。学生分析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图,说出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的初始消化部位。观看视频了解淀粉、蛋白质和脂肪被消化的信息,回答问题。师生梳理:食物中的淀粉、蛋白质和脂肪大分子有机物流经消化道时,在不同消化液的作用下被逐渐消化成小分子有机物的过程。得出结论:小肠是消化食物的主要场所。技能训练:解读教材P31的曲线图,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也帮助理解小肠是消化食物主要场所。学习目标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渡:食物被消化后,营养物质是如何被吸收的呢?各段消化道的吸收能力是否相同呢?1.资料分析:成人小肠的长度一般为5~6米,其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突起,称为皱襞。皱襞表面有许多绒毛状的突起——小肠绒毛。 如果把一个人小肠里所有的小肠绒毛都展开铺平,它的面积接近半个篮球场大小。大肠的长度一般为15米,其内表面也有环形皱襞,但是没有绒毛状突起。比较小肠和大肠的结构特点,作出推测:吸收营养物质最多的是大肠还是小肠?演示实验:投屏展示猪小肠内壁结构,辅之以视频,理解小肠内表面的皱襞及绒毛的作用。进一步理解小肠具有的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总结归纳小肠吸收的结构特点:长、大、薄。构建吸收的概念:小分子的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也为下一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打下基础。通过再进一步的拓展分析,引导学生总结出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课堂总结】通过思维导图把《消化和吸收》2个课时的内容串联起来,从整体上去理解食物是如何在消化系统进行消化和吸收的,再局部上从结构特点理解小肠为什么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板书设计】一、食物的消化 初始部位 最终消化场所 消化后的最终成分淀粉 口腔(唾液淀粉酶) 小肠 葡萄糖蛋白质 胃(胃蛋白酶) 小肠 氨基酸脂肪 小肠(胆汁乳化) 小肠 甘油+脂肪酸二、营养物质的吸收(小肠:长、大、薄)【实践作业】 设计小肠模型,感受奇妙人体构造请根据课上生物学知识,尝试与家人或同学合作,设计并制作小肠模型。设计要点:小肠内表面积要远大于小肠外表面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