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基本不等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基本不等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2.2基本不等式(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A版数学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二节《基本不等式》,共2课时,本节为第二课时。本节课是在上一节学习了基本不等式的定义、几何解释、证明方法以及简单的应用基础上进行的,进一步学习基本不等式的应用,包括数学中的应用与实际中的应用,利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值问题。
二、学情分析
本章内容属于高中数学课程的预备知识部分,将帮助学生完成初高中数学学习的过渡,为学生整个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提供学习心理、学习方式、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准备。
学生在上一节学习了基本不等式的定义、几何解释、证明方法以及简单应用,本节课是上一节内容的延伸,利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大(小)值问题,运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生活中的应用问题,本节知识渗透了数学运算、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等核心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三、教学目标
1. 会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大(小)值问题
2. 能够运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生活中的应用问题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大(小)值问题
难点:运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生活中的应用问题
五、教法与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本节课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载体,采用启发、引导、探索相结合的变式教学方法。课堂中应注重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和谐氛围,加强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等活动自主构建知识,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出本节课的核心:求和的最小值,要构造积为定值,积定和最小;求积的最大值,要构造和为定值,和定积最大。同时通过例题引导学生归纳出利用基本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以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在问题带动下进行更加主动的思考,倡导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相结合,有效地调动学生思维。
2.学法指导
启发学生学会配凑项、配凑系数、“1”的代换等等价变形,构造和是定值或者积是定值,利用不等式求最值,体会转化化归的数学思想,体会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体现的是和积互化的过程。
六、课型课时、教学准备
1.课型:新授课
2.课时:1课时
3.教学准备:多媒体、实物投影、展台、话筒等
七、教学流程图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引出课题
多媒体动态展示思维导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基本不等式的定义、几何解释、证明方法以及简单的应用,这一节课我们进一步学习基本不等式的应用,基本不等式的应用包括数学中的应用与实际中的应用,这两种应用都是利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值问题。
知识链接
(1)请写出基本不等式及其变式?并说明基本不等式成立的条件

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回答,同时在黑板板书基本不等式的内容,两个主要变式,以及基本不等式成立的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并作解释。ppt展示答案
学生:口答以上问题
已知x、y都是正数,若积xy等于定值P,那么当x=y时,和x+y有最小值 .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回答问题,ppt展示答案,强调结论:积定和最小,并黑板板书结论
学生:一起口答以上问题
(3)已知x、y都是正数,若和 x+y是定值S,那么当x=y时,积xy有最大值 .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一起回答问题,ppt展示答案,强调结论:和定积最大,并黑板板书结论
学生:一起口答以上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基本不等式的内容,两个主要变式,基本不等式成立的条件,以及两个重要结论:积定和最小,和定积最大,为本节课做知识储备。
基本不等式在数学中的应用
探究一
例1(1)已知的最小值
问题1:如何求和的最小值?
教师:给学生留时间思考,然后提问学生
学生1:减去2再加上2,利用基本不等式求和的最小值
追问学生:为什么想到减去2再加上2?
学生1:减去2再加上2,和原式相等,并凑出积为定值,利用基本不等式求和的最小值
教师:肯定学生的答案,并提出表扬
教师:黑板板书规范解题过程,减去2再加上2,凑出积为定值,然后利用基本不等式求和的最小值。同时强调:一正、二定、三相等3个条件全部满足。
教师:这种方法称为配凑项,黑板板书配凑项,并ppt展示规范解题步骤
问题2:如果将,如何求和的最小值?
教师:,不等式的等号还成立吗?
学生:不成立
教师:不等式的等号不成立,还能利用基本不等式求和的最小值吗?
学生:不能
教师:不能利用基本不等式求和的最小值,我们会有其他方法来处理这个问题,在后面的学习中同学们将会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此题,得到结论:求和的最小值,要构造积为定值。此题通过配凑项,构造积为定值,然后利用基本不等式求和的最小值,其中一正、二定、三相等3个条件必须全部满足。另外,强调变形必须是等价变形。
例1(2)
问题3:如何求和的最小值?
教师:给学生留时间思考,然后让学生展台投影答案,并讲解此题
学生2:展台投影答案,并讲解此题:把1代入
追问学生:为什么想到把1带入?
学生2:一个数乘以1等于它本身
追问学生:仅仅是因为一个数乘以1等于它本身吗?
学生2:把1代入,展开,构造出积为定值,利用基本不等式求和的最小值
教师:肯定学生的答案,并提出表扬
教师:此题是求和的最小值,要构造积为定值,所以把1代入,展开,构造出积为定值,利用基本不等式求和的最小值。
教师:这种方法称为“1”的代换,黑板板书“1”的代换,并ppt展示规范解题步骤
问题4:变式:若将条件改成4x+y=3,如何求和的最小值?
教师:在ppt上写出此变式,并提问学生
学生3:两边同时除以3,构造1,然后将1代入求和的最小值
教师:肯定学生的答案,并提出表扬
教师:强调两边同时除以3,构造1,然后利用“1”的代换求和的最小值
问题5:如果把,又如何求最小值?
教师:此题留给同学们作为一个思考题
设计意图:通过此题,强调结论:求和的最小值,要构造积为定值。此题通过“1”的代换,构造积为定值,然后利用基本不等式求和的最小值。
基本不等式在实际中的应用
(四)探究二
例2(1)我家有一个小院,准备用篱笆围成一个面积为的矩形菜园,问这个矩形的长、宽各为多少时,所用篱笆最短?最短的篱笆是多少?
问题6:例2(1)如何求篱笆的最短长度?
教师:给学生留时间思考,然后让学生黑板板书解题过程
学生4:黑板板书例2(1)解题过程
教师:对学生板书进行点评,并规范解题步骤,做出归纳:积定和最小,并利用ppt展示规范解题步骤
设计意图:此题为基本不等式在实际中的应用,积定和最小,并了解利用基本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
(2)一段长为16 m的篱笆围成一个矩形菜园,问这个矩形的长、宽各为多少时,菜园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
问题7:例2(2)如何求矩形菜园的最大面积?
教师:给学生留时间思考,然后让学生黑板板书解题过程
学生5:黑板板书例2(2)解题过程
教师:对学生板书进行点评,并规范解题步骤,做出归纳:和定积最大,并利用ppt展示规范解题步骤
设计意图:此题为基本不等式在实际中的应用,和定积最大,并了解利用基本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
例3 我们学校要建造一个长方体无盖贮水池,其容积为,深为3m,如果池底每平方米的造价为100元,池壁每平方米的造价为50元,问怎样设计水池能使总造价最低,最低总造价是多少元?
问题8:如何设计水池能使总造价最低?
教师:因为水池深为3,所以问题转化成:水池池底如何设计能使总造价最低?
教师:给学生留时间思考,然后在黑板板书解题过程,并归纳:积定和最小,并利用ppt展示规范解题步骤
教师:归纳出利用基本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审题-建模-求解-作答
设计意图:此题为基本不等式在实际中的应用,背景更加复杂,由于水池深为3,所以把问题转化为:水池池底如何设计能使总造价最低?从而使问题简单化,积定和最小。通过例2和例3,引导学生总结出利用基本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审题-建模-求解-作答。
(五)当堂检测
1.
问题9:如何求积的最大值?
教师:给学生留时间思考,让学生去展台投影答案,并进行讲解
学生6:学生展台投影答案,并讲解此题:乘以2再除以2
追问学生:为什么想到乘以2再除以2?
学生6:乘以2再除以2,和原式相等
追问学生:仅仅是因为乘以2再除以2,和原式相等吗?
学生6:然后构造出和为定值,和定积最大
教师:肯定学生的答案,并提出表扬
教师:此题求积的最大值,要构造和为定值,乘以2再除以2,构造出和为定值,利用基本不等式求积的最大值
教师:这种方法称为配凑系数,黑板板书配凑系数,并ppt展示规范解题步骤
问题10:这个题除了利用基本不等式,还有其他解法吗?
学生7:还可以用二次函数,考虑对称轴
教师:肯定学生的答案,并提出表扬。把原式展开,二次函数对称轴为,开口向下,在对称轴处取得最大值
教师:还可以配方来做
设计意图:此题是例1(1)的变式:求积的最大值,要构造和为定值。此题通过配凑系数,构造出和为定值,然后利用基本不等式求积的最大值。此题还可以利用二次函数或者配方来解。
2.用一段长为40m的篱笆围成一个一边靠墙的矩形菜园,墙长24m,当这个矩形的边长为多少时,菜园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
问题11:如何求积的最大值?
教师:给学生留时间思考,然后让学生能够口答答案
学生8:口答答案,归纳:和定积最大
教师:肯定学生的答案,并提出表扬
教师:利用ppt展示规范解题步骤,并强调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设计意图:此题是例2(2)的变式:和定积最大。通过此题,再次利用基本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拓展提升)3.
问题12:如何求和的最小值?
教师:给学生留时间思考,然后让学生口答答案
学生9:两边同时除以xy,构造1,然后利用“1”的代换求和的最小值
教师:肯定学生的答案,并提出表扬
教师:此题两边同时除以xy,构造1,利用“1”的代换求和的最小值,利用ppt展示规范解题步骤
问题13:这个题除了利用基本不等式,还有其他解法吗?
教师:此题还可以利用换元、构造定值等方法来解
设计意图:此题是例1(2)的变式,通过等价变形,先构造出1,再利用“1”的代换,求和的最小值。
反思小结
多媒体动态展示思维导图,并结合多媒体形成知识网络
问题14:(1)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知识?
(2)在学习的过程中,体现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
(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感悟?还存在哪些问题?
设计意图:以知识为载体,通过反思小结,凸显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思维导图,突出学习过程中运用的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鱼”,更重要的是主动获取“鱼”的方法——“渔”。
布置作业
习题2.2复习巩固1、2、3
(2)习题2.2综合运用4、5
九、板书设计
十、教后反思
本节课主要学习利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大(小)值问题,运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生活中的应用问题。
本节课核心:求和的最小值,要构造积为定值,积定和最小;求积的最大值,要构造和为定值,和定积最大。
通过例1和当堂检测1学习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3种方法:配凑项、配凑系数、“1”的代换。这3种方法,每一种变形都必须是等价变形。通过这3种等价变形目的是转化为和是定值或者积是定值,体现了转化化归的数学思想。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体现了一种和积互化的过程。
通过例2和例3,学习基本不等式在实际中的应用,并归纳出利用基本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审题—建模—求解—作答。
本节课属于高中数学课程的预备知识部分,将帮助学生完成初高中数学学习的过渡,为学生整个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提供学习心理、学习方式、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准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