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三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测量《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估计、测量、讨论交流等活动,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知道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2.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明晰测量的步骤与方法,在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3.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能利用有关长度单位的表象进行一些直观判断,感受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教学重难点】重点: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会简单的换算;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难点:体验1毫米的实际长度,形成直观表象。【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数学学习单学习袋:一分硬币、电话卡、硬纸板等。学生尺【教学过程】一、日记激趣 回顾旧知1.出示一篇带有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的数学日记,引发学生思考:日记中有哪些数学信息以及数学信息有什么特点。2.然后让学生用手势表示1米和1厘米大概的长度。(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兴趣和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欲望。)二、估测实践 引出新知1.学生“估一估”数学书的长、宽、厚,完成数学学习单并汇报。2.小组合作“量一量”数学书的长、宽、厚,完成数学学习单并“说一说”测量结果。3.针对学生测量的结果提出疑问: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怎么办?(设计意图:通过估计、测量等活动,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为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活动参与度,为学生提供记录表。通过创设认知冲突,从而让学生体会毫米产生的意义。)三、操作体验 探究新知1、认识毫米及毫米和厘米的关系(1)出示“学习提示”,学生根据学习提示自主探究后进行汇报。(2)配合学生的汇报教师采用多媒体进行演示。(3)学生通过找白板上直尺的1毫米,自己直尺上的1毫米,数1个大格内有多少个小格,建构毫米和厘米的关系。(设计意图:通过动画直观演示和学生点数过程,明确毫米和厘米的关系,突出了“1厘米=10毫米”这个教学重点,达成教学目标。)2、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1)借助学习袋内的1分硬币、电话卡等让学生知道这些物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2)“找一找”身边和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3)“说一说”测量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长度一般用毫米做单位。(设计意图:用直观的活动和实物,提供表象支撑,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引导学生较好地完成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变,建立“几何直观”。)巩固练习 学以致用1.完成教材第22页“做一做”。(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在测量时如何使用厘米和毫米共同表示出测量结果,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发展空间观念。)2.独立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设计意图:学生借助厘米尺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进一步使用毫米做单位表示长度,既凸显了毫米在生活中的作用,又巩固了毫米的认识,发展了学生的数感和应用意识。)五、综合运用 夯实新知1.再出示一篇数学日记,指名读日记。2.其他学生认真听,发现问题并改正。(设计意图:这一活动充分利用学习资源,首先起到了将数学知识生活化的情景贯穿课堂始终的作用,学生读日记的过程中发现错误并正确改正可以强化长度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严谨求实、积极动脑的好习惯。)六、拓展延伸 总结归纳 1.观看《古代计量单位》小视频(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古人的测量方法,拓展学生数学思维的同时,学习古人的智慧和遇事积极动脑解决问题的优良品质。)2.教师对本课中的重点、难点进行总结。提示学生米不是最长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短的长度单位。【板书设计】毫米的认识估一估量一量 1厘米=10毫米准确测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