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通过观察,测量活动。明白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2 .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建立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利用刻度尺对物体进行测量。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渗透知识来源于实践并应用于实践的思想。教学重点: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建立对厘米的认识。会以厘米为单位,用厘米尺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学难点:通过实际活动建立厘米的长度观念。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教具学具:尺子 长度为 1厘米和 9厘米的小棒 练习纸 2 多媒体教学流程:一、情境导入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生:喜欢!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有趣的故事,可要认真听呀,听听故事里面到底发生了什么?生:好!师:(课件出示动画)师:这是怎么回事呢?生:师傅的手大,徒弟的手小。师:同学们真聪明,师傅的一拃比小徒弟的一拃大,虽然小徒弟是严格按照衣长3拃,袖长 2拃来做,可还是把衣服做小了。那,怎样可以避免这个问题呢?生 1:师傅量,师傅做。生 2:小徒弟量,小徒弟做。生 3:还可以借助尺子来测量。师:看来大家有了共同的想法,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个统一标准就是我们测量物体时使用的长度单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厘米”这个长度单位。(板书:认识厘米)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可以用字母 cm表示。(板书:厘米 cm )跟老师一起读一下:长度单位厘米生:长度单位厘米师:用字母 cm来表示生:cm师:同学们关于厘米你了解多少?你在哪儿见过它?生:尺子师: 对,尺子上有厘米,为了测量的准确和交流的方便,人们发明了尺子,通常用它来测量物体的长度。今天我们就借助尺子来了解认识厘米并学习测量物体。二、认识尺子师:老师在课前让大家准备了尺子,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尺子上都有什么,并把你的发现跟同桌交流一下,开始。(学生小组交流)拍手叫停师:谁来说说你的发现?生 12345:(1、尺子上有很多的数。2、尺子上的数是从零开始的。3、尺子上还有很多长长短短的竖线。4、尺子上的长线都对应一个数。5、尺子上这些长长短短的线把尺子分成很多小格和大格。)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大家看这里,老师也带来了一把尺子。生发出疑问师:有什么问题?生:没有数课件加上数师:这样行了吗?生:不行师:还不行啊?还缺什么?生:缺竖线(出示刻度线)师:在尺子上这些数称为刻度,这样长长短短的竖线我们称它为刻度线,板书:刻度线师:对着 0的长刻度线叫 0刻度线,板书 0师:你知道在尺子上,0表示什么吗?生 1:表示开始。生 2:表示起点。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在尺子上,0就表示开始,表示测量的起点。我们测量物体的时候通常从 0刻度线开始量起。板书“起点”这些刻度线把尺子分成许多大大小小的格,你知道这一大格的长度是多少吗?猜一下。生:1厘米。师:对,就是 1厘米。(板书:1厘米)三、认识 1厘米师:在尺子上有许许多多的 1厘米,你能找到它们吗?跟你的同桌说一说。(学生同位之间相互活动)生:从 0刻度线-1刻度线的长度是 1厘米。生:从 1刻度到 2刻度的长度是 1厘米。师:你发现什么规律了没有啊?生:相邻/挨着/连着的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是 1厘米。小结:同学们说的真好。尺子上相邻两条长刻度线之间的长度是 1厘米四、感知 1厘米老师为大家准备的小棒中有一根较短的小棒,你能找到并拿出它吗?它的长度就是 1厘米生活动。师:现在请你仔细观察这根小棒,看一看他的长度,像老师这样,用拇指和食指轻轻的捏住它,然后抽出来,仔细观察两手之间的距离。师:好,现在请大家都闭上眼睛,想一想 1厘米有多长。生闭眼师:请睁开眼睛,找一找,在我们周围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厘米?生 1:我们大拇指手指甲盖的宽度大约是 1厘米。生 2:点灯开关的按钮的宽度大约是 1厘米。生 3:我衣服上的扣子的宽度大约是 1厘米。生 4:我们的黑眼珠的宽度大约是 1厘米。生 5:我们校服的拉锁的宽度大约是 1厘米。生 6:数学课本的厚度大约是 1厘米。生 7:橡皮的厚度大约是 1厘米。师: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厘米,只要我们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仔细寻找,就一定会发现很多。我们课下再继续寻找好吗?生:好五、认识几厘米师:现在请大家看大屏幕,老师这里有一根小棒,你能说出它长几厘米吗?师:3厘米师:你是怎么得出的?生:它有 3个厘米那么长生:我是直接读的从 0到 3,就是 3厘米。师:说的真好!师:也就是说在尺子上,从 0刻度线到 3刻度线的长度是 3厘米,那从 0到 4呢?生:4厘米师:从 0刻度线到 6刻度线呢?生:6厘米师:从 0到 20呢?生:20厘米师:同学们说的真好!师:现在请大家快速说出这几根小棒的长度。生:4厘米,5厘米,10厘米师:这根小棒呢?想清楚回答!生:7厘米师:你是怎么得出来的?生 1:我是数出来的生 2:我是算的,9-2=7厘米,因为它不是从 0开始量的。师:你真聪明!想到了用计算的方法,老师将你的方法记录下来。(板书:9-2=7厘米)也就是说当我们遇到从中间开始刻度线进行测量的情况时,应该用被测量物体的末尾刻度减去起始刻度,那我们要想快速量出物体的长度,你认为应该怎么放,读数更快更方便?生:从 0刻度线开始!师:说的对,通常情况下,测量物体时,将物体的一端对准 0刻度线,另一端指向几,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六、小组合作,思维碰撞,学会如何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师:现在请大家拿出课前老师发给大家的长一些的小棒,拿起它,现在请同学们估计一下它有多长?生:6厘米,8厘米师:那要想知道它究竟有多长,怎么做?生:用尺子量师:说的对,现在请同桌合作,利用直尺实际测量一下,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的。开始(学生合作)师:哪两位同学想来说一说?生:我们是这样来测量的,先把小棒的 1端和 0刻度对齐,另一端正好在 9刻度这里,所以我们测量出小棒的长度是 9厘米。大家听明白了吗?有什么问题吗?生 1:为什么一端要和 0刻度对齐呢?生:因为 0刻度就表示起点,是测量的开始。生 2:为什么不和尺子的一边对齐呢?生:刚才说了,0刻度是起点。生 3:你怎么知道是 9厘米的?生:因为从 0开始到几就是几厘米。师:大家说的真好,下面我们通过电脑一起来梳理一下刚才的测量步骤。(课件出示 4厘米小棒的测量方法)首先把小棒放平,尺子平贴近小棒,左边与 0刻度线对齐,右边对的刻度是几就是几厘米,因而我们得出这根小棒的长度是 4厘米。七、巩固练习师:现在大家会测量物体长度了吗?生:会了。师:那老师看看你是不是测量小能手。请同学们拿出课前老师发的纸,独立进行测量,将测量结果填入到括号中。学生独立完成。师:哪位同学上台来跟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测量结果生:小刀长 7厘米,铅笔长 10厘米师:大家同意吗?生:同意师:看来大家都是测量小能手。瞧,老师带来一支铅笔,我是这样测量它的,得出它长 9厘米,这结果对吗?生:不对,没有对齐 0刻度线师:应该怎么做?生:应该对齐,把铅笔右移到 0刻度线师:同学们真细心,发现了这个问题,那现在大家瞧,这支铅笔长?生:9厘米多一些师:我们就说它大约长 9厘米现在请同学们测量一下你的铅笔大约多长学生测量自己铅笔长度师:谁来说一说生:我的铅笔大约长 7厘米。。。。师:同学们,其实在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数,等我们今后学习了更多的长度单位后,就能进行更准确的测量。师:同学们可真棒!这么快就掌握了有关厘米这么多知识现在老师带来了五个小考官,来考考你出示福娃图题目1、小刀长几厘米?生:5厘米题目 2、量练习本的宽度(尺子未放平)师:晶晶这样测量对行吗?生:不行,尺子没放平师出示正确放法课件师:这样行了吗?生:行了,长 10厘米题目 3、量线的长度(线是弯曲的)师:这样量行吗?生:不行,应该把线拉直出示正确测量的课件题目 4、(1)蟋蟀从零起跳,跳了多长?生:11厘米(2)蚂蚱从 2起跳,跳了多长?生:9厘米 让生说出是怎么知道蚂蚱跳了 9厘米长的,说出大数减小数的规律师:大家真厉害,都过关啦!八、总结:师:咦,同学们还记得开头故事中的老师傅和小徒弟吗,他们经过一番讨论,也发现了问题,大家瞧,把大拇指指尖对准“0”刻度,中指指尖对准几就是几厘米。师傅的一拃是?小徒弟呢?生:老师傅 20厘米,小徒弟 14厘米。师:故事的最后是这样的,再有客人到店里来做衣服,老师傅就用尺子给客人量尺寸,小徒弟也用尺子给客人做衣服。看做出的衣服又漂亮又合适!师:那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生 12345师:大家的收获可真不少,课下就请同学们用尺子测量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和宽。这节课上到这里,下课!《认识厘米》教学反思本节课我精心准备,但实际上课过程中有收获也有不足:1.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制作成了学生喜欢看的动画片,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提出要研究的主要问题:“这是怎么回事啊?”从而积极投入到探索活动中。2.设计大量的实际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长度观念。对厘米的认识,需要有丰富的表象支持,教师充分利用实物,组织学生活动,感知 1 厘米的实际长度,如让学生在尺子上找到 1 厘米,借助 1 厘米的小棒感知 1 厘米,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 厘米,用自己的方式表示 1厘米的长度,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真正了解 1 厘米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的长度观念,为进一步学习米的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3.没有注重估测能力的培养,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估测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同时,估测也是形成空间观念的重要手段,教学时,如果重视学生估测能力的培养,如在估测铅笔的长度时可以估测长的小棒的长度,先想一想 1 厘米有多长,再估计一下这枝铅笔长几厘米,并挖掘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先估测,再实际测量,这样就能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和估测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