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28.2.2.1与视角有关的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28.2.2.1与视角有关的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教案

资源简介

28.2.2 应用举例
第1课时 与视角有关的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
教师备课 素材示例
●情景导入 九(2)班的教室在教学楼的二楼,王明站在教室的窗台前看操场上的旗杆,心想:站在二楼上可以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测得旗杆的高吗?他望着旗杆顶端和旗杆底部,可以发现视线与水平视线之间各有一个夹角,这两个角怎样命名并区别呢?如图,∠CAE,∠DAE在测量中各叫什么角呢?
【教学与建议】教学:用来源于学生身边的问题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建议:学生先观察物体,再根据他观察的视线画出示意图.
●悬念激趣 一棵树AC在地面上的影子BC长为8 m.如图①,在树影一端B处测得树顶A的仰角为 45°,则树高是多少米?如图②,若一只鸽子从树顶A看树影BC的顶端B的俯角为 60°,则树高是多少米?(精确到1 m)
  
【教学与建议】教学:通过仰角和俯角进一步说明,观察点的位置和方向不同,得到的数据不同.建议:让学生根据上述两个图形求出树高,理解仰角和俯角的概念.
*命题角度1 利用仰角、俯角构造直角三角形直接求值
在根据仰角或者俯角的度数,构造仰角或者俯角所在的直角三角形,然后解直角三角形求解.
【例1】如图,小亮为了测量校园里教学楼AB的高度,将测角仪CD竖直放置在与教学楼水平距离为18 m的地面上,若测角仪的高度是1.5 m.测得教学楼的顶部A处的仰角为30°,则教学楼的高度是(C)
A.55.5 m B.54 m C.19.5 m D.18 m
  
【例2】如图,某地修建高速公路,要从A地向B地修一条隧道(点A,B在同一水平面上).为了测量A,B两地之间的距离,一架直升机从A地出发,垂直上升800 m到达C处,在C处观察B地的俯角为α,则A,B两地之间的距离为____m.
*命题角度2 根据仰角、俯角的变化求解
在实际问题中,如果有仰角或者俯角的变化且有一条边的长度不变,一般的解题方法是根据仰角、俯角的三角函数设未知数,根据边的长度列出方程求解.
【例3】如图,从甲楼底部A处测得乙楼顶部C处的仰角是30°,从甲楼顶部B处测得乙楼底部D处的俯角是45°,已知乙楼的高CD是50 m,则甲楼的高AB是__50__m.(结果保留根号)
  
【例4】某市在地铁施工期间,交管部门在施工路段设立了矩形路况警示牌BCEF(如图),已知立杆AB的高度是3 m,从侧面D点测到路况警示牌顶端C点和底端B点的仰角分别是60°和45°,则路况警示牌宽BC=__(3-3)__m.
*命题角度3 根据含特殊角的仰角、俯角构造直角三角形求解
综合利用含30°,45°,60°角构造直角三角形,再利用三角函数值解直角三角形.
【例5】如图,从地面B处测得热气球A的仰角为45°,从地面C处测得热气球A的仰角为30°.若BC为240 m,则热气球A的高度为(B)
A.120 m B.120(-1)m
C.240 m D.120(+1)m
  
【例6】如图,学校环保社成员想测量斜坡CD旁一棵树AB的高度,他们先在C处测得树顶B的仰角为60°,然后在坡顶D处测得树顶B的仰角为30°,已知DE⊥EA,斜坡CD的长度为30 m,DE的长为15 m,则树AB的高度是__45__m.
高效课堂 教学设计
1.进一步理解仰角、俯角等概念,并会把类似于测量建筑物高度的实际问题抽象成几何图形.
2.能利用解直角三角形来解其他非直角三角形的问题.
▲重点
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
▲难点
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
◆活动1 新课导入
要想使人安全地攀上斜靠在墙上的梯子的顶端,梯子与地面所成角α一般要满足50°≤α≤75°.现有一个长5 m的梯子.试问:当梯子的底端距离墙角2.4 m时,梯子与地面所成的角α等于多少(精确到1°)?这时人是否能够安全使用这个梯子?
解:角α约为61°;这时人能安全使用这个梯子.
◆活动2 探究新知
1.教材P74 例3.
提出问题:
(1)例3中是如何将实际物体抽象为数学模型的?
(2)飞船能直接看到的地球表面的最远点的位置是如何确定的?
(3)最远点Q与点P的距离是弦长还是弧长?
学生完成并交流展示.
2.教材P75 例4.
提出问题:
(1)什么叫俯角?什么叫仰角?
(2)请阅读例4解题过程,你能谈谈其解题思路吗?你还有其他的解题思路吗?
学生完成并交流展示.
◆活动3 知识归纳
如图,当我们测量时,在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角中,视线在水平线上方的角叫做仰角,在水平线下方的角叫做俯角.
注意:(1)仰角和俯角必须是视线与水平线所夹的角,而不是与铅垂线所夹的角;(2)仰角和俯角都是锐角.
◆活动4 例题与练习
例1 如图,某城市在发展规划中,需要移走一棵古树AB,在地面上事先划定以B为圆心,半径与AB等长的圆形为危险区,现在一名工人站在离点B3 m远的D处测得树的顶端点A的仰角为60°,树的底部点B的俯角为30°,问距离点B8 m远的保护物是否在危险区内?
解:过点C作CE⊥AB于点E.在Rt△CBE和Rt△ACE中,AE=CE·tan 60°=3(m),BE=CE·tan 30°=(m),∴AB=4 m≈6.93 m<8 m.∴距离点B8 m远的保护物不在危险区内.
例2 如图,河的两岸l1与l2相互平行,A,B是l1上的两点,C,D是l2上的两点,某人在点A处测得∠CAB=90°,∠DAB=30°,再沿AB方向前进20 m到达点E(点E在线段AB上),测得∠DEB=60°,求C,D两点间的距离.
解:过点D作l1的垂线,垂足为F.∵∠DEB=60°,∠DAB=30°,∴∠ADE=∠DEB-∠DAB=30°,∴DE=AE=20 m.在Rt△DEF中,EF=DE·cos 60°=20×=10(m).∵DF⊥l1,AC⊥l1,∴AC∥DF,∴四边形ACDF为平行四边形.又∵∠CAF=90°,∴四边形ACDF为矩形,∴CD=AF=AE+EF=30(m).
答:C,D两点间的距离为30 m.
练习
1.教材P76 练习第1,2题.
2.如图,为了测得电视塔的高度AB,在D处用高为1 m的测角仪CD,测得电视塔顶端A的仰角为30°,再从D处向电视塔方向前进100 m到达F处,测得电视塔顶端A的仰角为60°,则这个电视塔的高度AB为( C )
 A.50 m   B.51 m   C.(50+1)m   D.101 m
    
3.如图,在离铁塔(轴线)100 m的A处,用测角仪测得塔顶B的仰角为30°.已知测角仪的高AD=1.5 m,则铁塔的高BE=____m.
4.观光塔是潍坊市区的标志性建筑.为了测量其高度,如图,一人先在附近一楼房的底端点A处观测观光塔顶端C处的仰角是60°,然后爬到该楼房顶端点B处观测观光塔底部D处的俯角是30°.已知楼房的高AB约是45 m,根据以上观测数据可求观光塔的高CD是__135__m.
◆活动5 课堂小结
1.理解俯角、仰角的概念.
2.会解决与视角有关的问题.
1.作业布置
(1)教材P78~79 习题28.2第3,8题;
(2)学生用书对应课时练习.
2.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