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7.2.2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教学设计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7.2.2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教学设计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本节主要讨论亲代的基因如何传给子代的问题,使学生了解基因的位置和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途径,既是《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的自然延续,又是《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的基础,是遗传的核心问题,体现了知识的内在逻辑。
绝大多数学生听说过染色体、DNA、基因,但三者是什么样的关系,绝大多数学生是不清楚的,甚至很多学生认为它们是同一种物质。它们与细胞核的关系,有的同学是知道的。关于遗传信息,学生们更是一头雾水,遗传信息在哪?遗传信息与染色体、DNA、基因又是什么关系,这又是摆在学生面前的一个难题,当你说出这些名词时,学生们又非常想了解,所以,染色体、DNA、基因很有必要系统地讲解给学生。对于遗传信息与生物体性状之间的关系,学生们更是缺乏内在联系的指导,一个是如此微观,一个又是如此宏观,如何把两者联系起来,对于学生来说,仅凭原有的知识是很难联系在一起的。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给出形象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所以,搞清楚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清楚后,就很容易突破遗传信息控制生物体性状这个难点了。
生命观念 认同染色体、DNA、基因是一个有机整体。
科学思维 1.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归纳与概括能力。
2.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过程,培养演绎与推理的能力。
探究实践 1.制作染色体、DNA和基因的模型,理解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2.制作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的模型,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态度责任 通过了解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再次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对生命的关爱。
教学重点:描述基因、DNA和染色体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亲代的基因怎样传递给子代。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教材P29“想一想,议一议”:
如图,大量的精子正在奔向卵细胞。在正常情况下,只有一个精子能与卵细胞结合。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给子代带去了什么?
学生进行思考,尝试回答。
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基因控制生物体的性状。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过程把基因传递给子代。可见,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精子和卵细胞就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亲代的基因是怎样传递给子代的。
二、探究新知
探究一 基因、DNA和染色体
(一)基因与DNA
教师讲述:精子和卵细胞都属于细胞,基因应该就存在于细胞之中,那么基因存在于细胞的什么位置呢?首先一起回顾一下七年级上册有关细胞核的知识。
教师出示问题:请联系上册的知识,解释“多莉羊的性状几乎与提供细胞核的B羊一样”的原因。
学生思考后,尝试回答。
提示:多莉羊的性状与B羊相似,说明细胞核里有遗传物质。根据上节课所学的“基因决定性状”可知,基因肯定是在细胞核里,才会导致多莉羊的性状与B羊相似。
教师讲述: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回答,我们知道了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又知道基因控制性状,可见,基因就是遗传信息。基因在细胞里存在于遗传物质——DNA分子上。DNA分子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是长长的链状结构,外形很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
多媒体出示DNA分子片段示意图。
教师讲述:DNA分子含有许多有遗传功能的片段,其中不同的片段含有不同的遗传信息,分别控制着不同的性状。例如,有的片段决定你是什么血型,有的片段决定你的眼睛是单眼皮的还是双眼皮的,有的片段决定虹膜是黑色的还是褐色的,等等,这些片段就是基因。所以说,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二)染色体与DNA
多媒体展示“洋葱根尖的细胞分裂”图。
教师讲述:科学家在研究细胞分裂时发现,细胞核中有许多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这些物质被称为染色体。染色体主要是由DNA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构成的,而且每一种生物细胞内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都是一定的。
多媒体出示教材P30“染色体与DNA的关系示意图”:
思考:(1)你能否总结出细胞核、染色体和DNA的包含关系?
(2)根据此图,概括出染色体、DNA和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用图示表示)
学生思考后回答。
提示:(1)细胞核内有染色体,染色体上有DNA。
(2)
(三)生物体中染色体的特点
多媒体出示下面材料:
材料一 经过整理后绘制的正常人(女)体细胞内染色体的排序图:
材料二 
动物种类 染色体数/条 植物种类 染色体数/条
果蝇 8 牡丹 10
青蛙 26 豌豆 14
大熊猫 42 香蕉 33
家兔 44 橙子 18
金丝猴 44 花生 40
黑猩猩 48 小麦 42
鸡 78 水稻 24
  思考:(1)正常人(女)体细胞内有多少条染色体?
(2)染色体在排列上有什么特点?
(3)什么样的染色体互为一对?
(4)从材料二的表格中你还看出了什么?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
教师总结:一般情况下,在生物的体细胞(除生殖细胞外的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如人的体细胞中染色体为23对。DNA分子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如人的体细胞中23对染色体就包含46个DNA分子,含有数万对基因,决定着人体可遗传的性状。
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不同生物的细胞内染色体数各不相同,同种生物的细胞内染色体数是否恒定呢?
多媒体出示一位正常人的染色体图片和一位染色体病患者的染色体图片。
思考: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若出现异常会有哪些影响?
学生观察图片进行思考。
师生共同总结:染色体数变了,性状就变了,所以,染色体数必须保持稳定。同种生物的染色体数一定一样,不一样就会出现性状差异。
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
教师过渡:我们知道生物在有性生殖过程中既要产生生殖细胞,又要完成受精作用,那它是怎样保持染色体稳定的呢?
(一)染色体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
1.组织每个小组填写完成教材P32“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图”:
小组讨论,完成图表并展示。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31最后一段,引导讨论:①在生殖过程中,精子、卵细胞中的染色体是怎样分配的?②马蛔虫的受精卵中染色体有多少条多少对?成对的染色体有什么特点?
小组交流讨论后,展示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纠正和补充。
提示:①在形成生殖细胞时,染色体数目减半,且不是任意的一半,而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②4条2对。成对的染色体大小、形态相似,一条来自父方,另一条来自母方。
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这种变化对生物有什么意义?
学生思考后回答。
提示:保证同种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恒定不变。
(二)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
教师提问:①在有性生殖的过程中,基因的变化又是怎样的?你能否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类比?②请同学们用彩笔在刚才的“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图”中画出基因的变化。
学生交流讨论,相互展示成果。
教师讲述:基因在染色体上,其变化与染色体的变化同步,在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在生殖细胞中基因成单,数量为体细胞中的一半,受精卵中基因又恢复为原数,并且成对。受精卵中的基因一半来自母方,另一半来自父方,子代性状既可能与母亲相似,也可能与父亲相似。
课外实践:
(1)制作染色体、DNA和基因的模型,理解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2)制作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的模型,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三、课堂小结
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传递,精子和卵细胞是传递的“桥梁”,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但在生殖细胞中,染色体减少一半。有性生殖中,在形成生殖细胞时,每对染色体分开后的组合是随机的,所以有性生殖后代个体差异大;而无性生殖染色体来自母体,因此后代个体性状一致。
授课的过程中,不要急于求成,不能将设计好的环节硬套到学生身上,因此在某些问题处理上,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分析时间,不能急于将答案直接给出,这样不符合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需要特别注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