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4.4.3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教学设计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4.4.3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教学设计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第三节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本节在了解了心脏与血管的组成与结构的前提下,在头脑中已形成血液循环的管道系统的概念,此时学习心脏、血液循环的途径已是水到渠成。此外本课为学习人体废物的排出等知识奠定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章比较重要的一节课。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能很长时间的集中,生活经验不是很丰富,但对生活有很强的好奇心,乐于探索,愿意与人合作。
生命观念 认同心脏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科学思维 1.说出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及心脏的工作过程。 2.描述体循环、肺循环的路径及其血液成分的变化特点。
探究实践 制作血液循环的模型,体验血液循环的路径。
态度责任 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学会心脏的保健。
教学重点: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血液循环的途径。
教学难点:体循环与肺循环的相互联系。
一、导入新课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血液流动的管道——血管有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请同学们回忆动脉和静脉的功能。(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知识)
教师过渡:血液在血管中不停地流动,被运输到全身各处,血液流动的动力来自心脏。你对心脏了解多少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二、探究新知
探究一 心脏
1.学生体验:用手在自己的胸部寻找一下心跳的部位,找一找心脏在哪里?
提示:心脏位于胸腔中部偏左下方,两肺之间。
出示心脏的模型,提问:心脏大小、形状如何?
学生观察后回答。
提示:大小:和自己的拳头差不多。形状:似桃。
教师讲述:伸出拳头演示每个人的心脏和自己的拳头差不多大小。
学生伸出拳头估计自己的心脏大小,与同桌比一比心脏的大小。
2.教师过渡:心脏的内部结构如何呢?
教师根据心脏的模型或者挂图介绍心脏的四个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注意区分左右)。
学生观察思考:(1)从心脏壁的薄厚来看,心房和心室有什么不同?
(2)心脏四个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思考后回答。
提示:(1)心房壁薄、心室壁厚,左心室壁是最厚的。
(2)左心房和左心室相通,右心房和右心室相通,左右心室和左右心房之间不相通。
师生共同总结四个腔的特点:上心房、下心室,同侧相通、左右不通→上房下室,上下通。
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心脏四腔又与哪些血管相连呢?
多媒体出示心脏解剖图:
教师讲解归纳,根据示意图,逐一指出四腔所连的血管:左心房——肺静脉(左右各二);左心室——主动脉;右心房——上下腔静脉;右心室——肺动脉(左右各二)。
教师提出问题:注意观察心脏四腔以及与之相连的血管,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说出与四腔所连血管,并总结相关规律。
教师总结:心房连静脉、心室连动脉(房连静、室连动)。
3.多媒体播放猪心脏注水实验视频,思考:将水灌入猪心脏的上腔静脉(下腔静脉扎紧),用手挤压心脏,水将从心脏的哪一血管流出?
学生观看实验,分析并回答问题。
提示:从肺动脉流出。
教师总结:血液从上腔静脉流入右心房再流入右心室再流入肺动脉。
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思考心脏中的血液流动方向是怎样的?
学生思考后回答:静脉→心房→心室→动脉。
教师讲述:在心脏左侧则是: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在心脏右侧则是:上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
过渡提问:心脏中的血液为什么能按一定的方向流动,而不出现倒流?
多媒体出示心脏瓣膜图,观察瓣膜。
   
学生根据图片,尝试解释血液不会倒流的原因。
教师介绍动脉瓣和房室瓣:动脉瓣:瓣膜朝向动脉开。血液只能从心室流向动脉。房室瓣:瓣膜朝向心室开。血液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所以动脉瓣和房室瓣保证血液按一定方向流动,防止血液倒流。
4.教师过渡:心脏作为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一直在不停地进行有规律的搏动,每日大约跳动10万次,每年大约跳动4 000万次,一生大约跳动30亿次,那在人的一生中,心脏真的不休息吗?
多媒体出示心脏工作示意图: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P62内容,分小组了解交流心脏工作机制。
小组进行交流归纳:左右心房收缩→房室瓣打开、动脉瓣关闭→将血液压到左右心室;左右心室收缩→房室瓣关闭、动脉瓣打开→将血液泵至主动脉和肺动脉;心房和心室均舒张→房室瓣打开、动脉瓣关闭→血液经静脉流入心房。
教师出示表格进行小结:
心房 心室 房室瓣 动脉瓣 血液
收缩 舒张 打开 关闭 血液压入心室
舒张 收缩 关闭 打开 心室血液进入动脉
  续表
心房 心室 房室瓣 动脉瓣 血液
舒张 舒张 打开 关闭 血液流入心房,再入心室
  教师讲解:心脏每搏动一次所需时间,如果心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是75次/分钟,心脏跳动一次需0.8秒。其中心房只“工作”(收缩)了0.1秒,却“休息”(舒张)了0.7秒,心室“工作”(收缩)0.3秒,却“休息”(舒张)了0.5秒。所以心肌有充分的休息时间,心脏才能不停地搏动。
探究二 血液循环的途径
1.教师过渡:血液离开心脏后的路径究竟是怎样的呢?
多媒体出示血液循环图: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P62-64内容,了解血液循环的两种途径。
师生梳理:血液从左心室出来进入主动脉再进入到各级动脉然后经过全身毛细血管网进入到各级静脉再进入到上下腔静脉回到右心房。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体循环。
学生活动:尝试书写体循环循环途径,注意血液流动的方向和部位。
请同学们进行展示后,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梳理体循环途径并强调:体循环的起点(左心室)和终点(右心房)。
2.教师讲述:血液从右心室出来进入肺动脉经过肺部毛细血管网进入到肺静脉再回到左心房。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肺循环。
学生活动:书写肺循环循环途径,注意血液流动的方向和部位。
请同学们进行展示后,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梳理肺循环途径并强调:肺循环的起点(右心室)和终点(左心房)。
3.教师进一步提问:在体循环的过程中,血液成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多媒体展示过程图:
学生尝试分析体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教师提出问题:在肺循环的过程中,血液成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多媒体展示过程图:
教师注意强调肺部毛细血管网和肺泡的物质交换过程。通过肺循环,血液由含氧较少的静脉血变成了含氧丰富的动脉血。
师生最后总结梳理整个血液循环的循环过程:
4.展示循环图变式,继续梳理血液循环的循环过程。
思考:(1)体循环和肺循环是交替进行的吗?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2)那血液循环有什么意义呢?
(3)如果某同学不慎患肠炎,医生给该同学手掌背部注射消炎药物进行治疗,请问注射的药物是如何到达小肠发挥作用的?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进行纠正和补充。
提示:(1)体循环和肺循环是同时进行的。体循环和肺循环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血液循环途径。
(2)血液循环为人体各部分组织细胞不断地运输氧和营养物质,又不断地运走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完成体内物质的运输。
(3)手掌背部注射(上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所以首先进入肺循环,然后血液流回左心房→左心室,再进入体循环,随着体循环进入到小肠发挥作用。
5.组织学生阅读教材P64-65关于冠脉循环的相关内容。
教师讲述:冠脉循环途径:主动脉→冠状动脉→毛细血管网→静脉→右心房。明确冠脉循环是供应心脏本身的血液循环。
6.引导学生阅读P65的“技能训练”,练习设计表格和记录数据的方法。
三、课堂小结
学生尝试总结本节课内容,教师再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
第三节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一、心脏的结构
1.心壁:主要由心肌构成,心室壁比心房壁厚,左心室壁比右心室壁厚
2.四个腔
3.瓣膜保证血液按一定的方向流动
二、血液循环的途径
1.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2.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有一定的难度。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用多媒体展示或以心脏模型为观察体,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有关心脏的形状、大小、结构的知识内容;难点知识多用多媒体展示,有利于增强学生对难点教学内容的进一步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点多,要求学生课前准备要充分,以便于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