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5 三角函数的应用●情景导入 历史上的海难事件非常多,最著名的海难事件应属1912年的泰坦尼克号沉没.在统计所含的75起海难中,遇难人数超过1 000人的共有18起.同学们,怎样才能利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避免这样的灾难呢?本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教学与建议】教学:通过盘点海难的文章与图片,使学生自然产生规避危险的想法,教师顺势导入新课.建议:让学生发表感想,帮助学生建立直观印象.●复习导入 提问:前几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知识?第一节主要学习了三角函数的定义:在Rt△ABC中,∠C=90°,∠A,∠B,∠C的对边分别是a,b,c,则有sin A==;cos A==;tan A==.第二节主要学习了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及其简单应用:sin 30°=,cos 30°=,tan 30°=;sin 45°=,cos 45°=,tan 45°=1;sin 60°=,cos 60°=,tan 60°=.第三节主要学习了利用计算器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及其简单应用.第四节主要学习了解直角三角形及其简单应用.提问:这是我们前面学过的比较简单的三角函数的应用,那么对于比较复杂的解决三角函数的问题,我们应该怎么解呢?比如倾斜角、仰角、俯角、方位角等问题.【教学与建议】教学:复习了上节课的重点知识,以便更好地利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建议:可以让学生积极回顾,互相补充. *命题角度1 利用三角函数解决“双直角三角形”类型的问题借助三角函数表示同一直线上的两条线段,然后利用线段和或差解决问题.【例1】南洞庭大桥是南益高速公路上的重要桥梁,小芳同学在校外实践活动中对此开展测量活动.如图,在桥外一点A测得大桥主架与水面的交汇点C的俯角为α,大桥主架的顶端D的仰角为β,已知测量点与大桥主架的水平距离AB=a,则此时大桥主架顶端离水面的高CD为(C)A.a sin α+a sin β B.a cos α+a cos βC.a tan α+a tan β D.+ 【例2】如图是矗立在高速公路边水平地面上的交通警示牌,经测量得到如下数据:AM=4 m,AB=8 m,∠MAD=45°,∠MBC=30°,则警示牌的高CD约为__2.9__m.(结果精确到0.1 m,参考数据:≈1.41,≈1.73) *命题角度2 利用三角函数解决坡度问题解决坡度问题,关键是明确坡度是坡角的正切,利用坡度得到线段的比,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锐角三角函数,勾股定理等知识,解决问题.【例3】某堤的横断面如图,堤高BC是5 m,迎水斜坡AB的长是13 m,那么斜坡AB的坡度是(C)A.1∶3 B.1∶2.6C.1∶2.4 D.1∶2【例4】汛期即将来临,为保证市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市政府决定对一段长200 m且横断面为梯形的大坝用土石进行加固.如图,加固前大坝背水坡坡面从A至B共有30级阶梯,平均每级阶梯高0.3 m,斜坡AB的坡度i=1∶1;加固后,坝顶宽度增加2 m,斜坡EF的坡度i=1∶,问工程完工后,共需土石多少立方米?(计算土石方时忽略阶梯,结果保留根号)解:过A作AH⊥BC于H,过E作EG⊥BC于G,则四边形EGHA是矩形,∴EG=AH,GH=AE=2 m.∵斜坡AB的坡度i=1∶1,∴AH=BH=30×0.3=9(m),∴BG=BH-HG=7(m).∵斜坡EF的坡度i=1∶,∴FG=9 m,∴BF=FG-BG=9-7(m),∴S梯形ABFE=(2+9-7)×9=(m2),∴共需土石×200=900(9-5)(m3). *命题角度3 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方位角问题在解决有关方位角的问题时,首先应正确的画出方位角,并能用图中的线段或角来表示题目中所给的量,最后再结合三角函数来计算.【例5】如图,某海防哨所O发现在它的西北方向,距离哨所400 m的A处有一艘船向正东方向航行,航行一段时间后到达哨所北偏东60°的方向的B处,则此时这艘船与哨所的距离OB约为__566__m.(精确到1 m,参考数据:≈1.414,≈1.732)【例6】如图,海上有座灯塔P,在它周围3 n mile有暗礁,一艘客轮以每小时9 n mile的速度由西向东航行,行至A处测得灯塔P在它的北偏东60°,继续航行10 min后到达B处,又测得P在它的东北方向.若客轮不改变方向,有无触礁危险?解:作PD⊥AB于D.在Rt△PAD中,∠PAD=30°,在Rt△PBD中,∠PBD=45°,故设PD=x,则BD=PD=x,AD=x.由题意,得AB=9×==1.5(n mile),∴AD=1.5+x,∴x+1.5=x,解得x=(+1)<3.∴有触礁危险.高效课堂 教学设计1.经历探索船是否有触礁危险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三角函数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应用.2.结合实际问题,弄清方位角的概念.3.能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能够借助于计算器进行有关三角函数的计算.▲重点体会三角函数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点灵活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运用三角函数来解决.◆活动1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课件)2015年6月1日约21时30分,一艘从南京驶往重庆的客船“东方之星”号在长江中游沉没.出事船舶载客454人,其中内宾403人、旅行社随行工作人员5人、船员46人,12人生还.同学们,怎样才能利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避免这样的灾难呢?本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活动2 实践探究 交流新知【探究1】如图,海中有一个小岛A,该岛四周10 n mile内有暗礁.今有货轮由西向东航行,开始在A岛南偏西55°的B处,往东行驶20 n mile后到达该岛的南偏西25°的C处.之后,货轮继续往东航行.你认为货轮继续向东航行途中会有触礁的危险吗?你是怎样想的?与同伴进行交流.【方法指导】将实际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问题,本题可构造直角三角形,求出A点到BC的距离即可.解:过点A作BC的垂线,交BC于点D,得到Rt△ABD和Rt△ACD,从而BD=AD·tan 55°,CD=AD·tan 25°,由BD-CD=BC.又BC=20 n mile,得AD·tan 55°-AD·tan 25°=20,∴AD≈20.79 n mile.∵20.79 n mile>10 n mile,∴货轮没有触礁的危险.【探究2】如图,小明想测量塔CD的高度.他在A处仰望塔顶,测得仰角为30°,再往塔的方向前进50 m至B处,测得仰角为60°,那么该塔有多高?(小明的身高忽略不计,结果精确到1 m)【方法指导】由DC⊥BC,∠DBC=60°可知,DC=BC.设BC=x m,则DC=x m,AC=(50+x)m,由sin A=,即可求出BC=x,DC=x.解:在Rt△ADC中,tan 30°=,即AC=.在Rt△BDC中,tan 60°=,即BC=.又∵AB=AC-BC=50 m,得-=50,解得CD≈43.答:该塔大约43 m.◆活动3 开放训练 应用举例【例题】如图,某商场准备改善原来楼梯的安全性能,把倾角由40°减至35°,已知原楼梯长为4 m,调整后的楼梯会加长多少?楼梯多占多长一段地面?(结果精确到0.01 m)【方法指导】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若AC代表原楼梯长,则楼高、楼梯在地面上的长度分别是什么?40°的角是哪个角?(2)在楼梯改造过程中,楼高是否发生了变化?解:由条件可知,在Rt△ABC中,sin 40°=,即AB=4·sin 40° m,原楼梯占地长BC=4·cos 40° m.调整后,在Rt△ADB中,sin 35°=,即AD==(m),楼梯占地长DB==(m),∴调整后楼梯加长AD-AC=-4≈0.48(m),楼梯比原来多占DC=DB-BC=-4·cos 40°≈0.61(m).◆活动4 随堂练习1.如图,水库大坝的截面是梯形ABCD,其中AD∥BC,坝顶AD=6 m,坡长CD=8 m,坡底BC=30 m,∠ADC=135°.求∠ABC的度数.解:过A,D分别作AE⊥BC,DF⊥BC,E,F为垂足.在梯形ABCD中,∠ADC=135°,AD=6 m,∴∠FDC=45°,EF=AD=6 m.在Rt△FDC中,DC=8 m,DF=FC=CD·sin 45°=4(m),∴BE=BC-CF-EF=30-4-6=(24-4)m.在Rt△AEB中,AE=DF=4 m,tan ∠ABC===≈0.308,∴∠ABC≈17°7′7″.2.如图,一灯柱AB被一钢缆CD固定,CD与地面成40°夹角,且DB=5 m,在点C上方2 m处加固另一条钢缆ED,那么钢缆ED的长度为多少?(结果精确到0.01 m)解:在Rt△CBD中,∠CDB=40°,DB=5 m,tan 40°=,BC=DB·tan 40°=5tan 40°(m).在Rt△EDB中,DB=5 m,BE=EC+BC=(2+5·tan 40°)m.根据勾股定理,得DE==≈7.96(m).答:钢缆ED的长度约为7.96 m.◆活动5 课堂小结与作业【作业】课本P21习题1.6中的T2、T3、T4.本节课的主要学习目标:结合实际情景抽象出几何图形,利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触礁”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初步掌握数学建模的方法,然后再放手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