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2.3.1平行线的性质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2.3.1平行线的性质 教案

资源简介

3 平行线的性质
第1课时 平行线的性质
●情景导入 欣赏生活中关于平行线的图片.
问题1:图中的双杠、跑道、铁轨和窗户给我们什么感觉?
问题2:如果把图中的双杠、跑道、铁轨和窗户这些实物图换成数学中的两条平行直线,它们对应关系的角的大小会是怎样的呢?
【教学与建议】教学:利用实际生活中平行线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平行.建议: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交流.
●复习导入 问题1:判定直线平行的条件是什么?
问题2:(1)如图①,可以加入什么条件,得到AB∥ED
(2)如图②,已知∠1=∠2,可以得到BD和AE这两条直线有什么位置关系?
     
【教学与建议】教学:复习上节课所学知识,用语言叙述出两直线平行的条件,然后通过问题引入新课.建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悬念激趣 在数学课上,李强同学不小心把一把长方形直尺折断了,善于思考的同桌想考考李强,就拼成如图所示的图形.点E,D,B,F在同一条直线上,若∠ADF=65°,则∠DBC的度数为多少?∠F呢?你能帮李强同学解决这个问题吗?
【教学与建议】教学:通过趣题导入,引出“两条直线平行,内错角、同旁内角分别有怎样的大小关系”.建议:在学生操作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
●命题角度1 利用平行线的性质求角度
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已知平行线求角度,要根据已知条件进行转化.
【例1】如图,平行线AB,CD被直线EF所截,过点B作BG⊥EF于点G.已知∠1=50°,则∠B的度数为(C)
A.20° B.30° C.40° D.50°
      
【例2】如图,已知∠1=85°,∠2=95°,∠4=125°,则∠3的度数为(D)
A.95° B.85° C.70° D.55°
●命题角度2 利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应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时,需先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根据示意图解决数学问题.
【例3】一副直角三角尺如图放置,点C在FD的延长线上,AB∥CF,∠F=∠ACB=90°,则∠DBC的度数为(B)
A.10° B.15° C.18° D.30°
       
【例4】一大门的栏杆如图所示,BA垂直于地面AE于A,CD平行于地面AE,则∠ABC+∠BCD=__270°__.
高效课堂 教学设计
1.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并依据性质进行有关的推理和计算.
2.经历探索平行线性质的过程,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并能解决一些问题.
▲重点
理解和掌握平行线的性质.
▲难点
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有条理的分析、表达.
◆活动1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课件)
课件出示
问题1:前面我们已学过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及两直线平行的条件,有哪些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呢?
①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②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③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问题2: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因为∠1=∠5,
所以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②因为∠4=__∠5__,
所以a∥b(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③因为∠4+∠__6__=180°,
所以a∥b(__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__).
课件出示:
问题3:如图,若已知a∥b,则∠1与∠5,∠4与∠5,∠4与∠6之间各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猜想.
如果两条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需要探究的平行线的性质.
◆活动2 实践探究 交流新知
【探究1】平行线的性质
如图,直线a与直线b平行.
(1)测量同位角∠1和∠5的大小,它们有什么关系?图中还有其他同位角吗?它们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2)图中有几对内错角?它们的大小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3)图中有几对同旁内角?它们的大小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4)换另一组平行线试试,你能得到相同的结论吗?
活动1:先测量角的度数,把结果填入下表.
角 ∠1 ∠2 ∠3 ∠4 ∠5 ∠6 ∠7 ∠8
度数 30° 150° 150° 30° 30° 150° 150° 30°
  活动2:根据测量所得的结果猜想:
同位角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内错角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同旁内角呢?
活动3:验证猜测.
另外画一组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样测量各角的度数,检验刚才的猜想是否成立.
活动4:如果直线a与b不平行,猜想还成立吗?试一试.
【探究2】归纳平行线的性质.
【归纳】性质1: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简称为: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2: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简称为: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简称为: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探究3】运用与推理
你能根据性质1,说出性质2,性质3成立的理由吗?
如图.
因为a∥b,
所以∠1=∠5(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又因为∠1=∠__4__(对顶角相等),
所以∠4=∠5.
因为a∥b,所以∠1=∠5(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又因为∠1+∠3=180°(邻补角互补),
所以∠3+∠5=180°.
◆活动3 开放训练 应用举例
【例1】如图,直线AB,CD被直线EF所截,AB∥CD,∠1=100°,试求∠3的度数.
【方法指导】平行线的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解:因为AB∥CD,
所以∠2=∠1=100°(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又因为∠2+∠3=180°,
所以∠3=180°-∠2=180°-100°=80°.
【例2】如图,AD∥BC,∠B=∠D,则∠A与∠C相等吗?请说明理由.
【方法指导】平行线的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解:∠A=∠C.理由如下:因为AD∥BC,
所以∠A+∠B=180°,∠D+∠C=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又因为∠B=∠D(已知),
所以∠A=∠C.
【例3】如图,一束平行光线AB与DE射向同一个水平镜面后被反射,此时∠1=∠2,∠3=∠4.
(1)∠1与∠3有什么数量关系?∠2与∠4呢?
(2)反射光线BC与EF平行吗?
【方法指导】(1)平行线的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2)根据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判断BC与EF之间的位置关系.
解:(1)因为AB∥DE,所以∠1=∠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因为∠1=∠2,∠3=∠4,
所以∠2=∠4(等量代换);
(2)因为∠2=∠4,
所以BC∥EF(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活动4 随堂练习
1.如图.
因为AB∥CD(已知),
所以∠B=∠1(__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__).
因为AD∥CB(已知),
所以∠D=∠1(__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__).
因为AD∥BC(已知),
所以∠BCD+__∠D__=180°(__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__).
2.如图,AE∥CD,若∠1=37°,∠D=54°,求∠2和∠BAE的度数.
解:∵AE∥CD,∴∠2=∠1=37°,∠BAE=∠D=54°.
      
3.如图,AB∥CD,HP∥GQ,分别找出与∠1相等或互补的角.
解:与∠1相等的角:∠FED,∠GFB,∠HMB,∠CNP,∠CEQ,∠MFE,∠AMP.与∠1互补的角:∠MNC,∠ENP,∠FEN,∠DEQ,∠GFM,∠BFE,∠HMA,∠FMN.
4.如图,AB∥CD,∠B=42°,∠2=35°,求∠1,∠A,∠ACB,∠BCD的度数.
解:∵AB∥CD,∴∠1=∠B=42°,∠A=∠2=35°,
∴∠ACB=180°-∠1-∠2=180°-42°-35°=103°,
∠BCD=180°-∠B=180°-42°=138°.
5.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D∥BC,∠D=120°,∠DCA=20°,求∠BCA和∠DAC的度数.
解:∵AD∥BC,∴∠BCD=180°-∠D=180°-120°=60°,
∴∠BCA=∠BCD-∠DCA=60°-20°=40°.
∵AD∥BC,∴∠DAC=∠BCA=40°.
◆活动5 课堂小结与作业
【学生活动】1.你这节课的主要收获是什么?
2.两直线平行的性质有哪些?
【教学说明】梳理本节课的方法和知识,加深对平行线性质的运用.
【作业】课本P51习题2.5中的T1、T2.
平行线的性质是几何证明的基础,教学中注意基本推理格式的书写,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在课堂上,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动口、动手、动脑中学数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