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2.2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2.2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教案

资源简介

第2课时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复习导入 出示问题:
1.前面我们学习了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方法有:SSS、SAS、ASA、AAS.
2.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看出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时,已知条件中至少有一条边对应相等.如果在两个三角形中已知两边对应相等时,附加一个什么条件可以确定这两个三角形全等?(附加一边相等或两边的夹角相等,可以确定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3.如果附加的条件是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还全等吗?你能画图举例说明吗?(如图,AB=AB,AC=AD,∠B=∠B,△ABC与△ABD不全等.)
【教学与建议】教学:通过复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利用反例对应用“边边角”判定三角形全等进行“批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建议:教师提问,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悬念激趣 舞台背景的形状是两个直角三角形,工作人员想知道这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否全等,但每个三角形都有一条直角边被花盆遮住无法测量.
(1)你能帮他想个办法吗?
(2)如果他只带了一个卷尺,能完成这个任务吗?
工作人员测量了每个三角形没有被遮住的直角边和斜边,发现它们分别对应相等,于是他就肯定“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全等的”,你相信他的结论吗?学习了今天的知识,我们就能明白这个道理了.
【教学与建议】教学:检验两个直角三角形,因为直角边和斜边相等得到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制造悬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建议:可让学生动手操作画图验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命题角度1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在证明两直角三角形全等时,要首先想到“HL”.至于选择哪种方法证明全等,要以题目条件而定.
【例1】如图,CB⊥AE于点B,AF=CE,BF=BE.若AB=6,BF=4,则CF=__2__.
【例2】如图,已知PC⊥OA于点C,PD⊥OB于点D,PC=PD.求证:OC=OD.
证明:连接OP.
∵PC⊥OA,PD⊥OB,
∴∠OCP=∠ODP=90°.
在Rt△OCP和Rt△ODP中,
∴Rt△OCP≌Rt△ODP(HL).
∴OC=OD.
◎命题角度2 运用“HL”定理解决问题
HL定理与其他判定定理的最大不同就是,只需找一组直角边和一组斜边相等即可.在某些时候,到底是哪组直角边对应相等需要分类讨论.
【例3】如图,∠C=90°,AC=10,BC=5,AX⊥AC,点P和点Q从点A同时出发,分别在线段AC和射线AX上运动,且AB=PQ,当点P运动到AP=__5或10__时,△ABC与△APQ全等.
【例4】如图,已知在Rt△ABC中,∠ACB=90°,CA=CB,D是AC上一点,点E在BC的延长线上,且AE=BD,BD的延长线与AE交于点F.试通过观察、测量、猜想等方法来探索BF与AE有何特殊的位置关系,并证明.
解:BF⊥AE.
证明如下:∵∠ACB=90°,
∴∠ACE=∠BCD=90°.
在Rt△BDC和Rt△AEC中,
∴Rt△BDC≌Rt△AEC(HL).
∴∠CBD=∠CAE.
∵∠CAE+∠E=90°,
∴∠CBD+∠E=90°.
∴∠BFE=90°,即BF⊥AE.
◎命题角度3 方格作图问题
在方格中作图要明确方格的特点:(1)每个小方格的边长都是1;(2)出现很多直角.可以利用勾股定理求得图形的边长.
【例5】如图,在3×3的网格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均为1,点A,B,C都在格点上.若BD是△ABC的高,则BD的长为(D)
A. B. C. D.
高效课堂 教学设计
1.熟练掌握“HL”定理,并利用“HL”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能用尺规完成已知一条直角边和斜边作直角三角形.
▲重点
掌握并利用“HL”定理解决问题.
▲难点
证明“斜边、直角边”(HL)定理的思路的探究和分析.
◆活动1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课件)
填一填:
(1)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哪几种?__SSS、SAS、ASA、AAS__
(2)如图,已知∠CAB=∠DBA,要使△ACB≌△BDA,还需要添加什么条件?请说明理由.
添加__AC=BD__,利用__SAS__证明△ACB≌△BDA,
添加__∠ABC=∠DAB__,利用__ASA__证明△ACB≌△BDA;
添加__∠C=∠D__,利用__AAS__证明△ACB≌△BDA.
◆活动2 实践探究 交流新知
【探究1】做一做(小组合作完成)
如图,已知线段a,c(a求作:Rt△ABC,使∠C=∠α,BC=a,AB=c.
解:作法:(1)作∠MCN=∠α=90°;
(2)在射线CM截取CB=a;
(3)以点B为圆心,线段c的长为半径作弧,交射线CN于点A;
(4)连接AB,得到Rt△ABC.
【探究2】证明定理
请证明命题: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分别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已知:如图,在△ABC和△A′B′C′中,∠C=∠C′=90°,AB=A′B′,AC=A′C′.
求证:△ABC≌△A′B′C′.
证明:在△ABC中,∵∠C=90°,
∴BC2=AB2-AC2(勾股定理).
同理,B′C′2=A′B′2-A′C′2.
∵AB=A′B′,AC=A′C′,∴BC=B′C′.
∴△ABC≌△A′B′C′(SSS).
定理: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分别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述为“斜边、直角边”或“HL”.
◆活动3 开放训练 应用举例
【例1】如图,两条长度为12 m的绳子,一端系在旗杆的同一点上,另一端分别固定在地面的两个木桩上,两个木桩离旗杆底部的距离相等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方法指导】根据题意可知AB=AC,AD边共用,利用HL可证Rt△ABD≌Rt△ACD,得到BD=CD.
解:BD=CD.理由如下:
∵AD⊥BC,
∴∠ADB=∠ADC=90°.
在Rt△ABD和Rt△ACD中,
∴Rt△ABD≌Rt△ACD(HL),
∴BD=CD(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例2】见教材P20例题.
【方法指导】先根据题意证得Rt△BAC≌Rt△EDF,得到∠B=∠DEF,再根据∠DEF+∠F=90°,通过等量代换得到∠B+∠F=90°.
解:根据题意,得
∠BAC=∠EDF=90°,BC=EF,AC=DF,
∴Rt△BAC≌Rt△EDF(HL),
∴∠B=∠DEF(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DEF+∠F=90°(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
∴∠B+∠F=90°.
◆活动4 随堂练习
1.如图,O是∠BAC内一点,且点O到AB,AC的距离OE=OF,则直接判定△AEO≌△AFO的依据是(A)
A.HL B.AAS C.SSS D.ASA
   
2.如图,∠E=∠F=90°,∠B=∠C,AE=AF.给出下列结论:①∠1=∠2;②BE=CF;③△ACN≌△ABM.其中正确的结论是__①②③__.(填序号)
3.如图,D是△ABC的BC边的中点,DE⊥AC,DF⊥AB,垂足分别为E,F,且DE=DF.求证:△ABC是等腰三角形.
证明:∵DE⊥AC,DF⊥AB,
∴∠DEC=90°,∠BFD=90°.
∵点D是BC边的中点,
∴BD=DC.
在Rt△BFD和Rt△CED中,
∴Rt△BFD≌Rt△CED(HL),
∴∠B=∠C(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AB=AC(等角对等边),
∴△ABC是等腰三角形.
4.课本P20随堂练习T1
◆活动5 课堂小结与作业
【学生活动】
1.你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2.探索“HL”定理,用它解决数学问题时,我们运用了哪些方法?
【教学说明】梳理本节课的重要方法和知识,加强对三角形全等的理解.
【作业】课本P21习题1.6中的T2、T3、T4、T5.
本节课得出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特殊方法——“HL”定理,并用此定理安排了一系列具体的、开放性的问题,不仅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推理证明的方法,而且发展了他们演绎推理的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