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1.3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反证法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1.3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反证法 教案

资源简介

第3课时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反证法
●情景导入 某地质专家为估测一条东西流向河流的宽度,选择河流北岸上一棵树(A点)为目标,然后在这棵树的正南岸B点插一小旗作标志,沿南偏东60°方向走一段距离到C处时,测得∠ACB为30°,这时,地质专家测得BC的长度是50 m,就可知河流宽度是50 m.
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样估测河流宽度的根据是什么吗?他是怎么知道BC的长度是等于河流宽度的呢?今天我们就要学习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教学与建议】教学:从生活中的问题出发,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建议: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进行大胆猜测,说明理由,为学习三角形的判定作好铺垫.
●置疑导入 问题1: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前面我们学习了等腰三角形的哪些性质?
(1)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也就是“等边对等角”;
(2)“三线合一”;
(3)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高相等,两腰上的中线相等,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
问题2: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这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是什么?
问题3:如果把它的条件和结论反过来,还成立吗?也就是“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成立吗?
【教学与建议】教学:设计成问题串不但是检测学生对上节课内容掌握的情况,而且也为引出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埋下伏笔.建议:学生口答问题1,2,3.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引导,并导入新课.
◎命题角度1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等腰三角形的证明方法主要有:(1)定义,即直接证明两边相等;(2)等角对等边.这两种方法的目的都是说明有两条线段相等.
【例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在第一象限,点P在x轴上.若以P,O,A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则满足条件的点P共有(C)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例2】在△ABC中,∠A=100°.若∠B=__40°__,则△ABC是等腰三角形.
◎命题角度2 反证法的应用
(1)假设:假设结论的反面正确;
(2)归谬:从假设出发,通过推理得出矛盾;
(3)结论:说明假设不成立,从而得到原命题结论正确.
【例3】用反证法证明某一命题的结论“a>b”时,应假设(D)
A.a【例4】求证:三角形中至少有一个角不大于60°.
证明:假设△ABC中,∠A、∠B、∠C都大于60°,则∠A+∠B+∠C>180°,
这与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相矛盾,
所以假设不成立.
故三角形中至少有一个角不大于60°.
高效课堂 教学设计
1.理解并证明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会解决实际问题.
2.初步了解反证法的含义,并能利用反证法证明简单的命题.
▲重点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证明,结合实例体会反证法的含义.
▲难点
运用“等角对等边”解决实际应用问题及相关证明.
◆活动1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课件)
出示填空.
(1)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__相等__.
(2)等腰三角形__底边上的高线__、__底边上的中线__及__顶角的平分线__互相重合.
(3)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__相等__.
(4)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__相等__,并且每个内角都是__60°__.
◆活动2 实践探究 交流新知
【探究1】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已知:如图①,在△ABC中,∠B=∠C.求证:AB=AC.
     
证明一:如图②,作顶角的平分线AD,则∠1=∠2.
在△ABD和△ACD中,∵∠B=∠C,∠1=∠2,AD=AD,
∴△ABD≌△ACD(AAS),
∴AB=AC(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证明二:如图③,作AD⊥BC于点D,则∠ADB=∠ADC=90°.
在△ABD和△ACD中,∵∠ADB=∠ADC,∠B=∠C,AD=AD,
∴△ABD≌△ACD(AAS),
∴AB=AC(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定理: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简称为“等角对等边”)
【探究2】反证法
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两个角不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不相等.你认为这个结论成立吗?如果成立,你能证明它吗?
如图,在△ABC中,已知∠B≠∠C,此时AB与AC要么相等,要么不相等.假设AB=AC,那么根据“等边对等角”定理可得∠C=∠B,但已知条件是∠B≠∠C.“∠C=∠B”与已知条件“∠B≠∠C”相矛盾,因此AB≠AC.
【归纳】先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然后推导出与定义、基本事实、已有定理或已知条件相矛盾的结果,从而证明命题的结论一定成立.这种证明方法称为反证法.
“反证法”的一般步骤:
(1)假设:假设结论的反面正确;
(2)归谬:从假设出发,通过推理得出矛盾;
(3)结论:说明假设不成立,从而得到原命题的结论正确.
◆活动3 开放训练 应用举例
【例1】已知:如图,AB=DC,BD=CA.
求证:△AED是等腰三角形.
【方法指导】要证明△AED是等腰三角形,可以通过△ABD≌△DCA得到∠DAE=∠ADE.
证明:在△ABD和△DCA中,
∴△ABD≌△DCA(SSS),
∴∠ADB=∠DAC(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AE=DE(等角对等边),∴△AED是等腰三角形.
【例2】如图,在△ABC中,∠BAC=90°,AD⊥BC于点D,BE平分∠ABC,交AD于点F,交AC于点E,求证:△AEF是等腰三角形.
【方法指导】根据角平分线和余角的性质,可得相等的角,再根据等角对等边得到等腰三角形.
证明:∵∠BAC=90°,AD⊥BC,
∴∠ABC+∠C=90°,∠ABC+∠1=90°,
∴∠1=∠C(同角的余角相等).
又∵BE平分∠ABC,∴∠2=∠3,
∴∠1+∠2=∠1+∠3.
又∵∠AFE=∠1+∠2,∠AEF=∠C+∠3=∠1+∠3,
∴∠AFE=∠AEF,
∴AE=AF(等角对等边),
∴△AEF是等腰三角形.
【例3】用反证法证明:一个三角形中不能有两个角是直角.
已知:△ABC.
求证:∠A,∠B,∠C不能有两个角是直角.
【方法指导】利用“反证法”的一般步骤:(1)假设;(2)归谬;(3)结论来证明.
证明:假设∠A,∠B,∠C中有两个角都是直角,不妨设∠A和∠B是直角,即∠A=90°,∠B=90°,
于是∠A+∠B+∠C=90°+90°+∠C>180°,
这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相矛盾.
因此“∠A和∠B是直角”的假设不成立,
所以,一个三角形中不能有两个角是直角.
◆活动4 随堂练习
1.在△ABC中,∠B=∠C,AB=3,则AC的长为(B)
A.2 B.3 C.4 D.5
2.如图,在△ABC中,AB=AC,∠A=30°,以B为圆心,BC的长为半径画圆弧,交AC于点D,连接BD,则∠ABD的度数为(B)
A.30° B.45°
C.60° D.90°
3.用反证法证明三角形中必有一个内角不小于60°,应先假设这个三角形中(B)
A.有一个内角小于60° B.每个内角都小于60°
C.有一个内角大于60° D.每个内角都大于60°
4.课本P9随堂练习T1
5.课本P9随堂练习T2
◆活动5 课堂小结与作业
【学生活动】
1.你这节课的主要收获是什么?
2.你还有哪些困惑?
【教学说明】梳理本节课的重要方法和知识,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以及“反证法”的运用.
【作业】课本P9习题1.3中的T1、T2、T3、T4.
本课时的教学要点是通过探索、证明,让学生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反证法的一般步骤,熟悉反证法证明的基本思路.运用反证法进行命题的证明,需多加强练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