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 直角三角形第1课时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复习导入 1.什么是勾股定理?定理:__直角__三角形__两条直角边__的平方和等于__斜边__的平方.2.在△ABC中,∠C=90°,∠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1)若a=3,c=5,则b=__4__.(2)若a=6,∠A=30°,则b=__6__.(3)若a=6,∠A=45°,则c=__6__.3.下面几组数中,不能组成直角三角形的是(B)A.5,12,13 B.4,6,8C.2,3, D.,4,5【教学与建议】教学:复习旧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议:问题1,2口答,问题3进行小组合作讨论解决.●悬念激趣 古埃及人曾经用下面的方法画直角:将一根长绳打上等距离的13个结,然后按如图所示的方法用桩钉钉成一个三角形,他们认为其中一个角便是直角.你知道这是什么道理吗?学了今天的知识,我们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了.【教学与建议】教学:由古代埃及数学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议:学生思考回答后导入课题.◎命题角度1 判定直角三角形判断直角三角形的方法:(1)有一个角为直角;(2)两个锐角互余;(3)如果一个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例1】满足下列条件的三角形中,不是直角三角形的是(B)A.三内角之比为1∶2∶3 B.三边长分别为5,12,14C.三边长之比为3∶4∶5 D.三角形三个内角中有两个角互余【例2】若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6,8,10,则它的最长边上的高为__4.8__.◎命题角度2 折叠问题理解折叠前后的图形全等,找准相等的角和边,利用方程思想,结合勾股定理算出要求的线段或角.【例3】如图,矩形纸片ABCD中,AB=4,BC=8,将纸片沿EF折叠,使点C与点A重合,则下列结论错误的是(D)A.AF=AE B.EF=2C.△ABE≌△AGF D.AF=EF 【例4】如图,将长方形ABCD沿AE折叠,使点D落在BC边的点F处.已知AB=8 cm,BC=10 cm,则EC=__3__cm.◎命题角度3 勾股定理的应用利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先构建直角三角形,再利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例5】如图,在高为3 m,斜坡长为5 m的楼梯上铺地毯,则地毯的长度至少是(B)A.5 m B.7 m C.8 m D.9 m 【例6】如图,是矗立在高速公路水平地面上的交通警示牌,经测量得到如下数据:AM=4 m,AB=8 m,∠MAD=45°,∠MBC=30°,则警示牌的高CD为__2.9__m(结果精确到0.1).◎命题角度4 最短路程此类问题一般将立体图形展开成平面图形,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确定最短路程.求解过程中常构建直角三角形,用勾股定理求出相关线段的长.【例7】图①所示的正方形木块的棱长为4 cm,沿其相邻三个面的对角线(图中虚线)剪掉一角,得到如图②的几何体,一只蚂蚁沿着图②的几何体表面从顶点A爬行到顶点B的最短距离为__(2+2)__cm. 【例8】如图,有一个圆柱,它的高等于12 cm,底面半径等于3 cm,在圆柱的底面A点有一只蚂蚁,它想吃到上底面上与A点相对的B点的食物,需要爬行的最短路程是多少?(π取3)解:×(2×3)×3=9(cm),==15(cm).∴需要爬行的最短路程是15 cm.◎命题角度5 互逆命题(定理)的识别交换命题的条件部分与结论部分,则得到的新命题与原命题为互逆命题,但互逆命题不一定是互逆定理,而互逆定理一定是互逆命题.【例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每个命题都有逆命题 B.每个定理都有逆定理C.真命题的逆命题是真命题 D.假命题的逆命题是假命题【例10】下列定理中,没有逆定理的是(B)A.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B.对顶角相等C.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D.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的和等于90°高效课堂 教学设计1.掌握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勾股定理)和判定定理.2.了解逆命题、互逆命题及逆定理、互逆定理的含义.▲重点掌握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判定定理、勾股定理及判定定理的证明方法、会识别互逆命题、互逆定理.▲难点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证明.◆活动1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课件)出示填空.(1)每个命题都是由__条件__、__结论__两部分组成,命题“对顶角相等”的条件是__对顶角__,结论是__相等__;(2)“对顶角相等”是__真__命题;“我们是小学生”是__假__命题;(选填“真”或“假”)(3)把“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__如果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那么它的两底角相等__;(4)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__互余__;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__直角三角形__;(5)说出你知道的勾股数,勾股定理的内容是:__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__.◆活动2 实践探究 交流新知【探究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关系定理及逆定理问题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问题2: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互余,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吗?为什么?性质定理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已知:如图,在Rt△ABC中,∠C=90°.求证:∠A+∠B=90°.证明:在△ABC中,∠A+∠B+∠C=180°,∵∠C=90°,∴∠A+∠B=180°-∠C=180°-90°=90°.性质定理1逆定理: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已知:如图,在△ABC中,∠A+∠B=90°.求证:△ABC是直角三角形.证明:在△ABC中,∠A+∠B+∠C=180°.∵∠A+∠B=90°,∴∠C=180°-(∠A+∠B)=180°-90°=90°,∴△ABC是直角三角形.【探究2】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问题1: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有什么样的数量关系?问题2:在一个三角形中,当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时,它是直角三角形吗?性质定理2: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勾股定理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已知:如图①,在△ABC中,AB2+AC2=BC2.求证:△ABC是直角三角形. 分析:要从边的关系推出∠A=90°是不容易的,如果能借助于△ABC与一个直角三角形全等,而得到∠A与对应角(构造的三角形的直角)相等,可证.证明:作Rt△A′B′C′(如图②),使∠A′=90°,A′B′=AB,A′C′=AC,则A′B′2+A′C′2=B′C′2(勾股定理).∵AB2+AC2=BC2,∴BC2=B′C′2,∴BC=B′C′,∴△ABC≌△A′B′C′(SSS),∴∠A=∠A′=90°(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因此,△ABC是直角三角形.【探究3】互逆命题和互逆定理观察下面三组命题,它们的条件和结论之间有什么关系?(1)(2)(3)想一想:如果原命题是真命题,那么逆命题一定是真命题吗?互逆命题:在两个命题中,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和条件,那么这两个命题称为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命题称为另一个命题的逆命题.互逆定理:如果一个定理的逆命题经过证明是真命题,那么它也是一个定理,其中一个定理称为另一个定理的逆定理.◆活动3 开放训练 应用举例【例1】若a,b,c能构成直角三角形,则它们的比可能为(C)A.2∶3∶4 B.3∶4∶6C.5∶12∶13 D.4∶6∶7【方法指导】勾股定理逆定理的运用.如果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选项C中,52+122=132,所以答案是C.答案:C【例2】如图,在Rt△ABC中,∠ABC=90°,AB=50,BC=30,CD⊥AB于点D,求CD的长.【方法指导】给出△ABC是直角三角形,同时给出两边的长,我们会想到利用勾股定理来解题,再利用面积作为桥梁,求CD的长.解:∵△ABC是直角三角形,∠ACB=90°,AB=50,BC=30,∴由勾股定理,得AC===40.又∵S△ABC=BC·AC=AB·CD,∴CD===24.【例3】(1)写出命题“如果a=b,那么a2=b2”的逆命题,并判断这个逆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2)写出定理“对顶角相等”的逆命题,并判断其是否是原定理的逆定理.【方法指导】(1)该命题的条件与结论很清楚,只要将条件与结论互换即可得逆命题,然后判断其真假;(2)此定理的条件与结论都是略写的形式,要注意写出的逆命题必须是完整的,不能简单地说成“相等是对顶角”.解:(1)逆命题是:如果a2=b2,那么a=b,是假命题;(2)逆命题是: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是对顶角.这个命题是假命题,所以它不是原定理的逆定理,即原定理没有逆定理.◆活动4 随堂练习1.已知两条线段的长为3 cm和4 cm,当第三条线段的长为__5或__cm时,这三条线段能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2.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D⊥DC,AD=8,DC=6,CB=24,AB=26,则四边形ABCD的面积为__144__.3.课本P16随堂练习T14.课本P16随堂练习T25.课本P16随堂练习T3◆活动5 课堂小结与作业【学生活动】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困惑?【教学说明】梳理本节课的重要方法和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作业】课本P17习题1.5中的T1、T2、T3、T5.本节课学生对于命题和逆命题中题设和结论分析和把握不太准确,部分学生尤其是在语言表述方面仍然有些欠缺,作为教师要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学习本节知识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指导,注意学生个体差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