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4.3.2 角边角和角角边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4.3.2 角边角和角角边教案

资源简介

第2课时 角边角和角角边
●置疑导入 问题1:三角形中已知三个元素,包括哪几种情况?
问题2:三角形中已知两角一边有几种可能?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分别是60°和80°,它们的夹边为4 cm,你能画一个三角形同时满足这些条件吗?将你画的三角形剪下来,与同伴比较,观察它们是不是全等,你能得出什么规律?
【教学与建议】教学:通过设置阶梯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议:教学中教师提示学生类比“SSS”归纳得到“ASA”.教师在教学中通过作出△A′B′C′,并与△ABC进行比较,最终形成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ASA”或“AAS”.
●复习导入 问题1: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至少需要几个条件?判定三角形全等方法有哪些?
问题2:如图,已知AB=DC,AC=DB,那么∠A与∠D相等吗?
解:∠A=∠D,
在△ABC和△DCB中,
所以△ABC≌△DCB(SSS),所以∠A=∠D.
【教学与建议】教学:通过对旧知的复习,自然引出新课.建议:问题1学生口答,问题2写出思考过程.
●命题角度1 利用“ASA”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例1】如图,∠ADB=∠CDB,∠ABD=∠CBD,则判定△ABD≌△CBD的依据是(D)
A.SSS B.SAS
C.AAS D.ASA
【例2】如图,点D在AB上,点E在AC上,AD=AE,∠B=∠C.求证:AB=AC.
证明:在△ABE和△ACD中,
所以△ABE≌△ACD(AAS).所以AB=AC.
●命题角度2 利用“AAS”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两角分别相等且其中一组等角的对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例3】如图,点B,F,C,E在一条直线上,AB∥ED,AC∥FD,那么添加下列一个条件后,仍无法判定△ABC≌△DEF的是(C)
A.AB=DE B.AC=DF
C.∠A=∠D D.BF=EC
【例4】如图,在△ABC中,AD⊥BC于点D,BE⊥AC于E,AD与BE交于F.若BF=AC,试说明:△ADC≌△BDF.
解:因为AD⊥BC,BE⊥AC,所以∠ADC=∠BDF=∠BEA=90°.
因为∠AFE=∠BFD,∠DAC+∠AEF+∠AFE=180°,
∠BDF+∠BFD+∠DBF=180°,
所以∠DAC=∠DBF.
在△ADC和△BDF中,
所以△ADC≌△BDF(AAS).
●命题角度3 开放性题目
补充条件后,可根据已学过的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SSS,ASA,AAS”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例5】如图,已知在△ABD和△ABC中,∠DAB=∠CAB,点A,B,E在同一条直线上.若使△ABD≌△ABC,则还需添加的一个条件是__答案不唯一,如∠D=∠C或∠ABD=∠ABC__.(只填一个即可)
      
【例6】如图,已知AB=AE,∠BAD=∠CAE,要使△ABC≌△AED,还需添加一个条件,这个条件可以是__∠C=∠D或∠B=∠E__.
高效课堂 教学设计
1.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两角一边”的过程,掌握判定三角形全等“角边角”“角角边”条件.
2.能够利用“角边角”“角角边”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
掌握判定三角形全等的“ASA”和“AAS”条件.
▲难点
会运用“ASA”“AAS”判定方法解决问题.
◆活动1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课件)
如图所示,某同学把一块三角形的玻璃不小心打碎成了三块,现在要到玻璃店去配一块完全一样的玻璃,那么最省事的办法是带哪块去?
【学生活动】学生先自主探究出答案,然后再与同学进行交流.
教师点拨:显然仅仅带①或②是无法配成完全一样的玻璃的,而仅仅带③则可以,为什么呢?本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活动2 实践探究 交流新知
【探究1】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角边角
议一议,画一画.
问题1:如图所示,一个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分别是60°和80°,它们所夹的边长为2 cm,你能画出这个三角形吗?你画的三角形与同伴画的一定全等吗?
  
问题2:如果改变角度与边长,能得到同样的结论吗?画一画,比较一下.
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及其夹边,那么由此画出的三角形都是全等的.
【归纳】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角边角”或“ASA”.
用符号语言来表示该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如图
在△ABC和△DEF中,
【探究2】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角角边
问题:如果“两角及一边”条件中的边是其中一角的对边,如图,一个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分别为60°和45°,60°角所对的边长为3 cm,你能画出这个三角形吗?你画的三角形与同伴画的一定全等吗?
引导学生明确在“两角一边”中,如果把“两角及一角的对边”转化为“两角及其夹边”,就可以画了.理由:因为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已知两个内角,那么第三个内角就可求出,这样就把“两角及一角的对边”转化为“两角及其夹边”.
【归纳】两角分别相等且其中一组等角的对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角角边”或“AAS”.
◆活动3 开放训练 应用举例
【例1】如图,O是AB的中点,∠A=∠B,△AOC≌△BOD全等吗?为什么?
【方法指导】先证明AO=OB,∠AOC=∠BOD,再加条件∠A=∠B,根据“ASA”即可证得△AOC≌△BOD.
解:△AOC≌△BOD.
理由如下:因为O是AB的中点,所以AO=BO.
在△AOC和△BOD中,∠A=∠B,AO=BO,∠AOC=∠BOD,
所以△AOC≌△BOD(ASA).
【例2】如图,在△ABC中,AD⊥BC于点D,BE⊥AC于点E.AD与BE相交于点F,若BF=AC.求证:△ADC≌△BDF.
【方法指导】先证明∠ADC=∠BDF,∠DAC=∠DBF,再由BF=AC,根据AAS即可得出两三角形全等.
证明:因为AD⊥BC,BE⊥AC,
所以∠ADC=∠BDF=∠BEA=90°.
因为∠AFE=∠BFD,∠DAC+∠AEF+∠AFE=180°,
∠BDF+∠BFD+∠DBF=180°,
所以∠DAC=∠DBF.在△ADC和△BDF中,
因为
所以△ADC≌△BDF(AAS).
◆活动4 随堂练习
1.如图,在△ABC和△DEF中,已知∠BCA=∠EFD,∠B=∠E,要判定这两个三角形全等,还需要条件(D)
A.∠A=∠D B.AB=FD C.AC=ED D.BC=EF
      
2.如图,用∠B=∠C,∠1=∠2直接判定△ABD≌△ACD的理由是(A)
A.AAS B.SSS C.ASA D.SAS
3.如图,AC是∠BAE的平分线,点D是线段AC上的一点,∠C=∠E,AB=AD.求证:BC=DE.
证明:因为AC是∠BAE的平分线,
所以∠BAC=∠DAE.
在△BAC和△DAE中,
所以△BAC≌△DAE(AAS),
所以BC=DE.
◆活动5 课堂小结与作业
【学生活动】1.你这节课的主要收获是什么?
2.在探索利用“ASA”“AAS”判定三角形全等时,掌握了哪些方法?
【教学说明】梳理本节课的重要方法和知识,加深对三角形判定知识的理解.
【作业】课本P102习题4.7中的T1、T2、T3.
本节课的教学借助于动手操作、分组讨论等探究出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在寻找判定方法说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时,可先把容易找到的条件列出来,然后再根据判定方法去寻找所缺少的条件.从课堂教学的情况来看,学生对“角边角”掌握较好,达到了教学的预期目的.存在的问题是少数学生在方法“AAS”和“ASA”的选择上混淆不清,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巩固和训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