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4 利用轴对称进行设计●置疑导入 欣赏下列图片,你能说出这些图案是如何形成的吗?它是由哪个基础图形经过怎样的变换得到的?【教学与建议】教学:欣赏图片,感受生活中的图案美.建议: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认真观察图形,寻找基本图形,要考虑轴对称,又要考虑平移和旋转.●情景导入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美丽与和谐的空间里,在这里大到有宏伟的建筑,小到有精巧的剪纸都是对称的.轴对称带来的美丽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我们.今天,就让我们也为这美妙的世界添上一笔靓丽的色彩:利用轴对称进行设计.【教学与建议】教学:感知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轴对称现象,感受轴对称的美与和谐.建议:利用电脑课件展现生活中各领域广泛存在的利用轴对称设计的图案.●命题角度1 利用轴对称补全图形根据轴对称的性质补全图形,关键是作出图形上一些点关于这条直线的对称点.【例1】如图,以虚线为对称轴画出图形的另一半.解:如图.●命题角度2 根据轴对称的性质设计美丽的图案根据轴对称的性质,一个图形可以经过不同位置的几次变换,结合平移、旋转可以设计美丽的图案.【例2】要在一块长方形的空地上修建一个花坛,要求花坛图案为轴对称图形,图中的设计符合要求的有__①②③④__.(填序号)【例3】观察图①~④中阴影部分构成的图案:(1)请写出这四个图案都具有的两个共同特征;(2)借助图⑤的网格,请设计一个新的图案,使该图案同时具有你在解答(1)时所确定的两个共同特征.解:(1)都是轴对称图形,面积都是4;(2)答案不唯一,如:高效课堂 教学设计1.经历观察、分析、作图、折叠等过程,体会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2.理解轴对称及其性质,利用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重点经过利用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及其性质.▲难点理解轴对称的性质,进行图案设计.◆活动1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课件)剪纸在生活中经常见到,你知道它是利用图形的轴对称性进行设计的吗?通过现场展示剪纸,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呈现剪纸的图片,让学生感受里面的轴对称现象和中国古老剪纸艺术的魅力.◆活动2 实践探究 交流新知【探究1】(1)课件播放视频“学剪纸”;(2)取一张长30 cm、宽6 cm的纸条,将它每3 cm一段,一反一正像“手风琴”那样折叠起来.在折叠好的纸上画出字母E,并用小刀把画出来的字母E挖去.拉开“手风琴”的纸条,你就可以得到一条以字母E为图案的花边. 在上面的活动中,如果先把纸条纵向对折,再折成“手风琴”,然后继续上面的步骤,此时会得到怎样的花边?它是轴对称图形吗?先猜一猜,再做一做.【归纳】得到的花边都是轴对称图形.【探究2】如图①所示,取一张薄的正方形纸,沿对角线对折后,得到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再沿底边上的高线对折,将得到的三角形纸沿图中的黑色线剪开,去掉含90°角的部分,打开折叠的纸,并将其铺平. (1)你会得到一个有2条对称轴的图案;(2)得到这样的图案的理由是__相当于折出正方形的2条对称轴__;(3)如果将正方形纸按上面的方式对折3次,如图②,然后沿圆弧剪开,去掉较小部分,展开后结果是得到一个有__4条__对称轴的图案;(4)当纸对折2次后,剪出的图案至少有__2__条对称轴.对折3次后,剪出的图案至少有__4__条对称轴.◆活动3 开放训练 应用举例【例1】在3×3的正方形网格图中,有格点三角形ABC和格点三角形DEF,且△ABC和△DEF关于某直线成轴对称,请在图中画出4个这样的△DEF. 【方法指导】对称轴可以随意确定,根据确定的对称轴去画对称图形.解:如图所示.【例2】某居民小区绿化,要在一块长方形空地(如下图) 上建花坛,现征集设计方案,要求设计的图案由圆和正方形组成(圆与正方形的个数不限),并且使整个矩形场地成轴对称图形.请在下边长方形中画出你的设计方案.【方法指导】长方形是轴对称图形,而正方形和圆也是轴对称图形,设计出的图案只要折叠重合即可.解:如图所示.(答案不唯一)◆活动4 随堂练习1.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和直线l,求作四边形ABCD以直线l为对称轴的对称图形A1B1C1D1.解:如图所示,四边形A1B1C1D1即为所求.2.你知道下面的数字图案是怎样剪出的吗?你能剪出类似的图案吗?把你的作品与同伴进行交流.解:这个设计需要学生先观察到图案是以数字1,2,3,4为基础经过轴对称得到的,根据这一规律在脑海中勾勒出下一幅图,再利用轴对称将脑海中的图案呈现出来.3.如图,在正方形方格中,阴影部分是涂黑7个小正方形所形成的图案,再将方格内空白的一个小正方形涂黑,使得到的新图案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涂法有__3__种.◆活动5 课堂小结与作业【学生活动】1.谈谈本节课通过剪纸,自主设计轴对称图案的收获与感想.2.通过亲历的活动谈谈轴对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学说明】梳理本节课的重要方法和知识,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作业】课本P130习题5.6中的T1、T3.本节课尽量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教学情境,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呈现有关内容.重视动手操作,实践探究,但如果只有操作,而没有数学体验,数学课很容易上成劳技课,所以本节课的设计在重视活动的同时,又重视知识的获取.因为动手操作的目的本身就在于更直观地发现新知识.练习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得到不同的发展,调动了学生学习主动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