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2 探索轴对称的性质教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2 探索轴对称的性质教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2 探索轴对称的性质
●复习导入 问题1:欣赏图片并想一想下列图形是我们研究过的什么图形?
问题2: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怎么判断两个图形成轴对称?
问题3: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成轴对称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教学与建议】教学:继续探索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成轴对称,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建议:问题1和问题2口答,问题3学生讨论后归纳.
●归纳导入 将一张白纸对折后用笔尖扎出“14”这个数字,将纸打开后铺平.
回答几个问题:
(1)图中的两个“14”有什么关系?
(2)在上面扎字的过程中,点E与点E′重合,点F与点F′重合.设折痕所在直线为l,连接点E与点E′的线段与直线l有什么关系?点F与点F′呢?
(3)线段AB与线段A′B′有什么关系?CD与C′D′呢?
(4)∠1与∠2有什么关系?∠3与∠4呢?说说你的理由.
【归纳】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全等,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
【教学与建议】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体会归纳轴对称的性质的过程.建议:学生口答问题后再归纳轴对称的性质.
●命题角度1 轴对称的性质
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对应点所连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
【例1】下列图形中,关于直线MN成轴对称的是(B)
      
【例2】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 cm,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__8__cm2.
●命题角度2 作已知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作出图形中的一些特殊点(如线段的端点)的对称点,连接这些对称点,就可以得到原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例3】如图,以直线AB为对称轴画出图形的另一半,使它成为轴对称图形.
解:如图.
【例4】如图,将已知四边形分别在格点图中补成以已知直线l,m,n,p为对称轴的轴对称图形.
解:如图.
●命题角度3 利用轴对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镜面问题的解决方法:①镜面对称问题可以看作是沿镜子的左边沿或右边沿轴对称,镜子的边沿所在的直线就是对称轴;如果是在透明纸上的图案,从反面看到的影像,就是原来的图案;②对于倒影问题,水面所在的直线是对称轴,沿这条直线折叠观察,就可得到原来图案.
【例5】小明的墙上挂着一个电子表,对面的墙上挂着一面镜子,小明看到镜子中的表的时间如图所示,那么实际的时间是(A)
A.12:51 B.15:21 C.21:15 D.21:51
      
【例6】如图,∠1=60°,为了使白球反弹后能将黑球直接撞入袋中,那么击打白球时,必须保证∠3的度数为(A)
A.30° B.45° C.60° D.75°
●命题角度4 折叠问题中的轴对称
折叠前和折叠后盖上的部分全等,对应角、对应线段相等.
【例7】如图,将长方形ABCD沿DE折叠,使A点落在BC上的F处.若∠EFB=60°,则∠CFD的度数为(B)
A.20° B.30°
C.40° D.50°
【例8】下列各图都是一个汉字的一半,你能想像出它的另一半并能确定它是什么字吗?(有几个字的笔划在对称轴上)
解:图略.(1)中 (2)林 (3)米 (4)来 (5)共 (6)品 (7)吉 (8)木
高效课堂 教学设计
1.探索轴对称的基本性质.
2.能够综合运用轴对称图形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
理解轴对称的性质.
▲难点
灵活运用轴对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活动1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课件)
1.提问: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怎样判断两个图形成轴对称?
轴对称图形:如果一个平面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轴对称:对于两个平面图形,如果沿一条直线折叠后能够完全重合,那么称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这条直线叫做这两个图形的对称轴(多媒体给出答案).
2.准备两张半透明的纸.
在纸的左边部分画出左手印,把这张纸左右对折后描图,打开对折的纸进行观察(如图),这两个手印成轴对称吗?你知道对称轴是什么吗?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学习轴对称的性质.
◆活动2 实践探究 交流新知
【探究1】扎字试验
如图,将一张矩形纸对折,然后用笔尖扎出“14”这个数字,将纸打开后铺平.
                             
议一议:
(1)图中折痕两旁的“14”有什么关系?
(2)在扎字的过程中,点E与点E′重合,点F与点F′重合.设折痕所在直线为l,连接点E与点E′的线段EE′与直线l有什么关系?连接点F与点F′的线段呢?
(3)线段AB与线段A′B′有什么关系?线段CD与线段C′D′呢?
(4)∠1与∠2有什么关系?∠3与∠4呢?说说你的理由.
解:(1)图中折痕两旁的“14”成轴对称;
(2)被直线l垂直平分;
(3)AB=A′B′,CD=C′D′;
(4)∠1=∠2,∠3=∠4.因为△CDF≌△C′D′F′.
【探究2】观察如图所示的轴对称图形
做一做:
(1)你能找出它的对称轴吗?
(2)连接点A与点A′的线段与对称轴有什么关系?连接点B与点B′的线段呢?
(3)线段AD与线段A′D′有什么关系?线段BC与B′C′呢?为什么?
(4)∠1与∠2有什么关系?∠3与∠4呢?说说你的理由.(课件)
解:(1)虚线是对称轴;
(2)点A与点A′,点B与点B′的连线都被对称轴垂直平分;
(3)AD=A′D′,BC=B′C′;
(4)∠1=∠2,∠3=∠4.
【归纳】在轴对称图形或两个成轴对称的图形中,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
◆活动3 开放训练 应用举例
【例1】如图,一种滑翔伞的形状是左右成轴对称的四边形ABCD,其中∠BAD=150°,∠B=40°,则∠BCD的度数是()
A.130° B.150°
C.40° D.65°
【方法指导】因为这种滑翔伞的形状是左右成轴对称的四边形ABCD,其中∠BAD=150°,∠B=40°,所以∠D=40°,所以∠BCD=360°-150°-40°-40°=130°.
答案:A
【例2】把下面的图形补成关于直线l对称的图形.
【方法指导】分别作出点B,点C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然后连接各点即可.
解:如图所示.
◆活动4 随堂练习
1.若某直角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则它的三个内角分别为__45°,45°,90°__.
2.画出△ABC关于直线l的对称图形.
     
解:如图所示.
 
3.如图,已知P是∠AOB内任意一点,点P1,P关于OA对称,点P2,P关于OB对称.连接P1P2,分别交OA,OB于点C,D.连接PC,PD.若P1P2=12 cm,则△PCD的周长为__12_cm__.
4.已知A,B是直线MN同侧的两点,点A1,A关于直线MN对称,连接A1B交直线MN于点P,连接AP.
(1)如图①,若A1B=5 cm,则AP+BP的长为__5_cm__;
(2)如图②,若P1为直线MN上任意一点(不与点P重合),连接AP1,BP1.试说明:AP1+BP1>AP+BP.
 
解:(2)由(1)得:A1B=AP+BP.因为在△BA1P1中,BP1+A1P1>BA1,AP1=A1P1.所以BP1+AP1>AP+BP.
5.课本P119随堂练习.
◆活动5 课堂小结与作业
【学生活动】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能再次感受对称美吗?
2.你能说出轴对称的性质吗?
【教学说明】梳理本节课的重要方法和知识,加深对轴对称性质的理解.
【作业】课本P120习题5.2中的T1、T2、T3、T4.
本节课设置了让学生动手的扎字游戏,在活动中让学生感知轴对称的性质,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整节课的安排,努力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自主发展”的教育原则.教师只是对概念的引入加以指导以及对整个教学流程加以控制,其余都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操作、联想、讨论、口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