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1.1.3 菱形的性质与判定的综合应用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1.1.3 菱形的性质与判定的综合应用教案

资源简介

第3课时 菱形的性质与判定的综合应用
●置疑导入 问题(1)菱形的对角线有什么位置关系?(2)菱形的对角线可以将菱形分割成什么样的三角形?(3)知道AC,BD的长度,能求出菱形ABCD的面积吗?
【教学与建议】教学:把菱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的问题进行研究.建议:让学生明确菱形的对角线将菱形分成四个全等的三角形.
●复习导入 (1)菱形的概念:有一组__邻边相等__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2)菱形的性质:①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②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3)菱形的判定方法:①一组__邻边相等__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②对角线__互相垂直__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③四条边__相等__的四边形是菱形.
【教学与建议】教学:复习菱形的性质与判定,导入综合应用.建议:多媒体展示答案.
命题角度1 菱形对称性的有关计算
在菱形计算题中,可用“对称”的方法找到相等的线段或角、图形等.
【例1】如图,四边形ABCD是菱形,点O是两条对角线的交点,过点O的三条直线将菱形分成阴影部分和空白部分.当菱形的两条对角线的长分别是6和8时,则阴影部分的面积为__12__.
命题角度2 求菱形的面积
菱形面积的两种计算方法:①菱形的面积=底×高;②菱形的面积等于对角线乘积的一半.
【例2】(1)如图,在菱形ABCD中,对角线AC=12,BD=8,则菱形ABCD的面积与周长分别为(B)
A.96,4 B.48,8
C.36,8 D.20,4
(2)若菱形的一个内角为60°,一条较短的对角线长为6 cm,则另一条对角线长为__6__cm__,这个菱形的面积为__18__cm2__.
命题角度3 利用菱形的性质解决找规律问题
一内角为60°的菱形中较短对角线长等于菱形的边长,较长对角线长等于边长的倍.若将菱形旋转,则此规律循环出现.
【例3】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放置一菱形OABC,已知∠ABC=60°,OA=1.现将菱形OABC沿x轴的正方向无滑动翻转,每次翻转60°,连续翻转2 024次,点B的落点依次为B1,B2,B3,B4,…,则点B2 024的坐标为__(1__350,0)__.
命题角度4 菱形性质与判定的综合应用
熟练掌握菱形的性质与判定,灵活解决菱形线段、周长、面积等问题.
【例4】如图,在 ABCD中,∠BAD的平分线交BC于点E,∠ABC的平分线交AD于点F,AE与BF相交于点O,连接EF.
(1)求证:四边形ABEF是菱形;
(2)若AE=6,BF=8,CE=,求 ABCD的面积.
解:(1)∵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AD∥BC.∴∠DAE=∠AEB.
∵∠BAD的平分线交BC于点E,
∴∠DAE=∠BAE.∴∠BAE=∠BEA,∴AB=BE.
同理可得AB=AF,∴AF=BE,∴四边形ABEF是平行四边形.
∵AB=AF,∴四边形ABEF是菱形;
(2)过点F作FG⊥BC于点G.
∵四边形ABEF是菱形,AE=6,BF=8,
∴AE⊥BF,OE=AE=3,OB=BF=4.
∴BE==5.
∵S菱形ABEF=AE·BF=BE·FG,∴FG=.
∴S ABCD=BC·FG=(BE+EC)·FG=×=36.
高效课堂 教学设计
1.能灵活运用菱形的性质定理及判定定理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2.掌握菱形面积的求法.
3.经历菱形性质定理及判定定理的应用过程,体会数形结合、转化等思想方法.
▲重点
菱形的性质与判定的理解和掌握.
▲难点
菱形的性质与判定的综合应用.
◆活动1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课件)
提出问题:我们已经研究了一个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菱形,它的定义是什么呢?有哪些性质呢?
(多媒体投影问题和答案)
问题1:菱形的定义:__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__
问题2:菱形的性质:(边)__对边平行且四条边相等__
(角)__对角相等,邻角互补__
(对角线)__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并且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__
(对称性)__既是轴对称图形,也是中心对称图形__
◆活动2 实践探究 交流新知
【探究1】如图,两张等宽的纸条交叉重叠在一起,重叠部分ABCD是菱形吗?为什么?
【提示】先证明它是平行四边形,再证明邻边相等.
【探究2】若纸条的宽度是3,∠ABC=60°,你会求菱形的面积吗?你有几种不同的方法?与同学交流.
方法一: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可以用__底×高__求菱形的面积.
解:过点A作AE⊥BC于点E,在Rt△ABE中,∠B=__60°__,AE=__3__,设BE=x(x>0),则AB=__2x__.由勾股定理,得AB2=AE2+BE2,即(2x)2=32+x2,解得x=____,∴BE=____,AB=__2__,S菱形ABCD=BC·AE=__2×3__=__6__.
方法二: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可以用__AC·BD__,求菱形的面积.
解:连接AC,BD交于点O,过点A作AE⊥BC于点E.
∵四边形ABCD为菱形,∠ABC=60°,
∴△ABC是__等边__三角形.
由方法(1)可知AB=2,∴AB=BC=AC=2,∴OA=____.
在Rt△AOB中,由勾股定理,得
OB===__3__,
∴BD=2OB=2×__3__=__6__.
S菱形ABCD=2S△ABC=AC·OB×2=AC·BD=×2×__6__=__6__.
归纳:菱形面积的计算公式:①如图,S菱形ABCD=AB·DE,即菱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②S菱形ABCD=AC·BD,即菱形的面积等于两条对角线乘积的一半.
◆活动3 开放训练 应用举例
例1 (教材P8例3)如图,四边形ABCD是边长为13 cm的菱形,其中对角线BD长10 cm.求:
(1)对角线AC的长度;
(2)菱形ABCD的面积.
【方法指导】(1)根据菱形的性质可得BD⊥AC,BE=DE=BD,然后利用勾股定理计算出AE的长,进而可得答案;
(2)将菱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或四个直角三角形,进而求出整个菱形的面积.
解:(1)∵四边形ABCD是菱形,AC与BD相交于点E,
∴∠AED=90°(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
DE=BD=×10=5(cm)(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AE===12(cm),
∴AC=2AE=2×12=24(cm)(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2)菱形ABCD的面积=△ABD的面积+△CBD的面积=2×△ABD的面积=2××BD×AE=2××10×12=120(cm2).
例2 如图,在△ABC中,AB=BC,D,E,F分别是BC,AC,AB的中点.
(1)求证:四边形BDEF是菱形;
(2)AB=10 cm,求菱形BDEF的周长.
【方法指导】(1)根据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及菱形的定义可证出结论;
(2)根据中点的定义和菱形的四条边相等可得菱形BDEF的周长.
解:(1)∵E,F分别是AC,AB的中点,
∴EF=BC,EF∥BC.
同理可证DE=AB,DE∥AB.
∴四边形BDEF是平行四边形.
∵AB=BC,∴EF=DE,∴四边形BDEF是菱形;
(2)∵F是AB的中点,
∴BF=AB=×10=5(cm),
∵四边形BDEF是菱形,
∴BD=DE=EF=BF,
∴菱形BDEF的周长为4×5=20(cm).
◆活动4 随堂练习
1.如图,四边形ABCD是菱形,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点O,AC=2 cm,BD=4 cm,则菱形ABCD的面积是__4__cm2.
    
2.如图,菱形ABCD的边长是4 cm,E是AB的中点,且DE⊥AB,则S菱形ABCD=__8__cm2.
3.如图,在菱形ABCD中,∠ABC与∠BAD的度数比为1∶2,周长是8 cm.求:
(1)两条对角线的长度;
(2)菱形的面积.
解:(1)∵四边形ABCD是菱形,
∴AC⊥BD,AD∥BC.
∴∠ABC+∠BAD=180°.
∵∠ABC与∠BAD的度数比为1∶2,
∴∠ABC=×180°=60°,
∴∠ABO=∠ABC=30°.
∵菱形ABCD的周长是8 cm,
∴AB=2 cm,
∴OA=AB=1(cm).
∴OB===(cm),
AC=2OA=2×1=2(cm).
∴BD=2OB=2(cm);
(2)S菱形ABCD=AC·BD=×2×2=2(cm2).
◆活动5 课堂小结与作业
学生活动:这节课的主要收获是什么?
教学说明:菱形性质与判定的应用,要注意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作业:课本P9随堂练习T1、T2习题1.3中的T1、T3.
通过复习回顾菱形的性质和判定,唤醒学生的记忆,然后给学生设置好一个个有梯度的问题,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树立勇于战胜自我的信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