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1.2.1 三角形的内角 第1课时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1.2.1 三角形的内角 第1课时教案

资源简介

11.2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11.2.1 三角形的内角
第1课时 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
●情景导入 用橡皮筋构成△ABC,其中顶点B,C为定点,A为动点(如图所示),放松橡皮筋后,点A自动收缩于BC上,请同学们观察点A变化时所形成的一系列的三角形:△A1BC,△A2BC,△A3BC,……,其内角会产生怎样的变化呢?从中你对△ABC三个内角的和有何猜想呢?在小学我们通过测量的方法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有没有能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方法呢?
【教学与建议】教学: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要研究的内容.建议:教师进行演示试验,在观察的基础上猜测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归纳导入 如图①,将△ABC的三个内角剪下,随意将它们拼合在一起,你有几种拼合方法,经过拼合你能发现什么?
拼法一:如图②,把三个角的顶点重合,观察、发现: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为180°.
拼法二:如图③,过点A作一条与BC平行的直线,你能通过推理发现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为180°吗?
        
【归纳】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__180°__.
【教学与建议】教学:推理验证,主体探究,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建议: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解决方案.
●置疑导入 多媒体展示:(三兄弟之争)在一个直角三角形村庄里,住着三个内角,平时它们非常团结,有一天,老三不高兴了,对老大说:“凭什么你的度数最大,我也要和你一样大!”老大说:“这是不可能的,否则我们这个家庭就要被拆散,围不起来了!”“为什么呢?”老二、老三纳闷起来……
同学们,你们知道其中的道理吗?
【教学与建议】教学: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导入课题,为本节课顺利学习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证明做好准备.建议:学生自主回答,小组讨论怎么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命题角度1 根据三角形各角之间的关系求角的度数
此类问题主要是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构造方程进行计算.
【例1】在△ABC中,∠A∶∠B∶∠C=1∶2∶3,则这个三角形是(C)
A.锐角三角形 B.钝角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无法判定
【例2】如图,△ABC的三个内角的大小分别为x°,x°,3x°,则x的值为__36__.
命题角度2 三角形的内角与角平分线和高的综合运用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往往与三角形的高和角平分线相结合,综合平行线的性质,运用等量代换解决问题.
【例3】如图,在△ABC中,CD平分∠ACB交AB于点D,过点D作DE∥BC交AC于点E.若∠A=54°,∠B=48°,则∠CDE的大小为(C)
A.44° B.40°
C.39° D.38°
【例4】如图,在△ABC中,∠A=46°,CE是∠ACB的平分线,点B,C,D在同一条直线上,FD∥EC,∠D=42°,则∠B的度数是__50°__.
命题角度3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
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以用拼合法、平行线的方法设法把三个角集中在一起转化成平角.
【例5】如图,△ABC是任意一个三角形.求证:∠A+∠B+∠C=180°.
证明:过点A作EF∥BC.
∵EF∥BC,∴∠1=∠B,∠2=∠C.
∵∠1+∠2+∠BAC=180°,
∴∠BAC+∠B+∠C=180°,
即∠A+∠B+∠C=180°.
高效课堂 教学设计
1.探索并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2.学会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重点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难点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导过程.
◆活动1 新课导入
1.问题: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2.在直角△ABC中,∠C=90°,则∠A与∠B的关系是____∠A+∠B=90°__.
3.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比为1∶3∶5,那么这个三角形的最大内角为__100°__.
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有关三角形内角和的有关知识.
◆活动2 探究新知
1.现在有一副三角板.
提出问题:
(1)每个三角板的每个角各是多少度?
(2)每个三角板三个内角的和各是多少度?
(3)猜一猜,任意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都相同吗?等于多少度?
学生完成并交流展示.
2.教材P11 探究.
提出问题:
(1)在图(1)中,直线l与△ABC的边BC有什么关系?
(2)在图(2)中,直线l与△ABC的边AB有什么关系?
(3)利用图(1)或图(2)能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吗?这样证明的依据是什么?
(4)你还能想出其他方法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吗?
学生完成并交流展示.
◆活动3 知识归纳
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__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__.
◆活动4 例题与练习
例1 教材P12 例1.
例2 教材P12 例2.
例3 若△ABC的一个内角∠A是另一个内角∠B的,也是第三个内角∠C的,求△ABC三个内角的度数.
解:依题意,得∠A=∠B,∠A=∠C,
∴∠B=∠A,∠C=∠A.
∵∠A+∠B+∠C=180°,
∴∠A+∠A+∠A=180°,
∴∠A=48°,∠B=72°,∠C=60°.
例4 如图,将△ABC沿EF折叠,使点C落在点C′处,试探求∠1,∠2与∠C的数量关系.
解:由折叠的性质,得∠CEF=∠C′EF,∠CFE=∠C′FE.
∴∠1=180°-2∠CEF,∠2=180°-2∠CFE,
∴∠1+∠2=360°-2(∠CEF+∠CFE)=360°-2(180°-∠C)=2∠C,
即∠1+∠2=2∠C.
练习
1.教材P13 练习第1,2题.
2.如图,AB∥CD,AD和BC相交于点O,∠A=20°,∠COD=100°,则∠C的度数是(C)
 A.80° B.70° C.60° D.50°
      
3.如图,AB∥CD,AD平分∠BAC.若∠BAD=70°,则∠ACD的度数是(A)
A.40° B.35° C.50° D.45°
4.当三角形中的一个内角α是另一个内角β的两倍时,我们称此三角形为“特征三角形”,其中α称为“特征角”.如果一个“特征三角形”的“特征角”为100°,那么这个“特征三角形”的最小内角的度数为__30°__.
5.如图,在△ABC中,∠ACB=∠ABC,∠A=40°,P是△ABC内一点,且∠1=∠2,求∠BPC的度数.
解:∵∠A=40°,∠ACB=∠ABC,
∴∠ACB=∠ABC=70°.
又∵∠1=∠2,∴∠BCP=∠ABP,
∴∠2+∠BCP=∠2+∠ABP=∠ABC=70°,
∴∠BPC=180°-(∠2+∠BCP)=180°-70°=110°.
◆活动5 课堂小结
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
1.作业布置
(1)教材P16 习题11.2第3,9题;
(2)对应课时练习.
2.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