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 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一)》(单元解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二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 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一)》(单元解读)

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 图形的运动(一)单元解读
一、链接课标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内容”中指出:图形与几何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领域,在小学阶段包括“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和“图形的位置与运动”两个主题。《图形的运动(一)》属于图形的位置与运动,学生经历对现实生活中图形运动的抽象过程,认识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的特征,体会运动前后图形的变与不变,感受数学美,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
二、单元目标
知识技能:
1.认识轴对称图形,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2.结合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能辨认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
3.通过折纸和剪纸,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数学思想和方法:
感知平移和旋转的数学思考方法,培养空间观念。通过仔细观察、动手操作,培养独立自主和与他人合作学习的习惯
数学素养:
通过对平移和旋转的初步认识,能用更准确、更具体的数学语言描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进行数学交流
情感态度:
通过感知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内容分析
图形的运动主要指的是轴对称、平移、旋转,纵观人教版12册教材,图形的运动主要分布在二下、四下、五上,分别以《图形的运动(一)》、《图形的运动(二)》、《图形的运动(三)》出现。本单元是起始单元,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定位在直观认识上,具体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理解图形的平移;初步认识旋转;解决问题。
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运动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今后学习抽象的图形的运动积累感性体验,发展几何直觉;为今后从图形运动的角度认识图形(如圆柱体、圆锥体)、理解度量(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推导等)作好铺垫;通过依据描述想象出图形的运动,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1.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正确识别简单图案或平面图形中的轴对称图形。2.正确识别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本单元的教学难点是1.正确判断平移前后的相关图形。2.用合适的方法制作轴对称图形。
四、学情分析
轴对称、平移、旋转这几个概念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还是比较抽象的,所以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以生活中的实例为主,帮助学生认识、理解图形的运动。如先呈现学生身边丰富、有趣的对称现象、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的实例,再过渡到数学上的轴对称图形和图形的平移等,这也体现了数学的学科特征。
而对于轴对称、平移、旋转这几个抽象的概念,教材都没有给出严格的数学定义,只是让学生通过直观理解各自的特征,如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即沿对称轴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平移现象只要求学生知道图形本身没有发生方向上的改变,而只是位置发生了变化;旋转现象只要求学生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典型实例初步感受旋转运动的特点。
五、教学策略
由于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学习抽象的图形知识时,需要直观形象的支撑。而观察与动手操作都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如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剪出一个轴对称图形;通过移一移、用学具模型画图等感受图形的平移;通过模仿陀螺运动的模式,感受旋转现象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机会,在观察与动手操作中进行思考和发现,直观感受图形运动的特征,逐步加深理解。
因此,在本学段主要是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积累基本活动经验,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以及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学生后续的学习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
六、课时安排
1.第一课时: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2.第二课时:平移和旋转
3.第三课时:解决问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