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2 比较线段的长短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2 比较线段的长短教案

资源简介

2 比较线段的长短
●情景导入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认识他们吗?
  
我们目测一下他们的身高,发现姚明高一些.那要是让潘长江老师站到二楼上,姚明站在地面上呢?
如果我们用线段来表示人的身高,又如何比较线段的长短呢?从而引入课题.
【教学与建议】教学:把现实生活中的比高矮问题抽象成线段比较长短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建议:重点让学生明白两条线段长短的比较方法.
●置疑导入 师:如图,从A村到B村有四条道路可供选择,你愿意选第几条道路?说出你的理由.
生:走第②条路.因为这条路是直路,感觉它最近.
师:虽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我们都希望走条近路.那么怎样找出最近的路呢?你是怎样得出结论的?
【教学与建议】教学:利用生活中熟悉的情境,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建议:在学生操作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
*命题角度1 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解决问题
根据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解决实际问题.
【例1】在春季运动会上,七年级的同学想举行一次拔河比赛,他们想从两条大绳中挑出一条最长的绳子,请你为他们选择一种合适的方法是(A)
A.把两条大绳的一端对齐,然后拉直两条大绳,另一端在外面的即为长绳
B.把两条绳子重合,观察另一端的情况
C.把两条绳子接在一起
D.没有办法挑选
【例2】为抄近路践踏草坪是一种不文明现象,如图是学校花圃的一角,有的同学为了省时间图方便,在花圃中踩出了一条“捷径”,“捷径”的数学道理是(C)
A.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
B.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
C.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D.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
【例3】把一条弯曲的河道改直,可以缩短航程,这样做的根据是__两点之间线段最短__.
*命题角度2 比较线段的长短
比较线段长度常用的方法有两种:(1)度量法;(2)叠合法.
【例4】用度量法可得下列线段中最长的是(B)
      
*命题角度3 线段中点的概念辨析
中点具备两个特点:①点在线段上;②把线段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这两者缺一不可.
【例5】如图,B是线段AD的中点,C是BD上一点,则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C)
A.BC=AB-CD B.BC=AC-BD
C.BC=(AD-CD) D.BC=AD-CD
【例6】已知线段AB和点P,如果PA+PB=AB,且PA=PB,则(A)
A.点P为AB中点 B.点P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
C.点P在线段AB外 D.无法确定
*命题角度4 求线段的长度
求线段长度,通常借助线段中点的性质和线段的比进行线段长度的变换进行求解.
【例7】如图,长度为12 cm的线段AB的中点为M,C为线段MB上一点,且MC∶CB=1∶2,则线段AC的长度为(A)
A.8 cm B.6 cm C.4 cm D.2 cm
【例8】如图,B,C两点把线段AD分成长度比为2∶3∶4的三部分,点E是线段AD的中点,EC=2 cm,求:
(1)AD的长;
(2)AB∶BE.
解:(1)因为AB∶BC∶CD=2∶3∶4,点E是线段AD的中点,所以CD=AD,ED=AD,所以EC=ED-CD=AD-AD=2,解得AD=36 cm;(2)由(1)知,AD=36 cm,易得AB=36×=8(cm),BC=36×=12(cm),BE=BC-EC=12-2=10(cm).所以AB∶BE=8∶10=4∶5.
高效课堂 教学设计
1.借助情境了解“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
2.能借助尺、规等工具比较两条线段的大小.
3.能用圆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线段长短的两种比较方法:线段中点的概念及表示方法;线段的和、差、倍、分关系.
叠合法比较两条线段大小;会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活动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课件:公园曲桥、河道改直的图片)
把弯曲的河道改直就可以缩短航程.在公园的河面上修建曲折的桥,就能增加观光的路程,你知道这其中的道理吗?怎样比较两个同学的高矮?你有哪些方法?
活动二:实践探究 交流新知
【探究1】
线段公理
问题:(多媒体投影P110图4-6)
学生通过观察,实际操作,容易得出线段AC最短.
【归纳】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这一事实可以简述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我们把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
【探究2】
线段的比较
多媒体展示P110“议一议”
【归纳】如果直接观察难以判断,我们可以有两种方法进行比较:一种方法是用刻度尺量出它们的长度,再进行比较,即度量法;另一种方法是把其中的一条线段移到另一条线段上去,将其中的一个端点重合在一起加以比较,即叠合法.
活动三:开放训练 应用举例
【例1】(教材P111例题)如图,已知线段AB,用尺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AB.
【方法指导】学生通过操作,掌握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的方法.
解:作图步骤如下:
(1)作射线A′C′(如图所示);
(2)用圆规在射线A′C′上截取A′B′=AB.
线段A′B′就是所求作的线段.
【例2】(1)如图,点M把线段AB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AM与BM,点M叫做线段AB的中点.这时AM=BM=AB(或AB=2AM=2BM).
(2)在直线l上顺次取A,B,C三点,使得AB=4 cm,BC=3 cm.如果点O是线段AC的中点,那么线段OB的长度是多少?
【方法指导】学生画图加以分析,与同伴进行交流,进一步掌握线段中点的性质.
解:如图所示:
OB=4-=0.5(cm).
活动四:随堂练习
1.如图,在我国“西气东输”的过程中,从A城市往B城市架设管道,有三条路可供选择,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架设管道的最短路线是__①__,依据是__两点之间线段最短__.
2.已知线段AB=6 cm,在直线AB上取点C,使BC=3 cm,则线段AC的长是__9或3__cm.
3.教材第112页上方的“随堂练习”第1题.
解:可用刻度尺量出折线AB各段线段的长度,再量出线段A′B′的长度.将折线AB各段线段的长度和与A′B′的长度作比较,也可用尺规作图法将AB的每段长度移到线段A′B′上,再做判断.
4.教材第112页上方的“随堂练习”第2题.
解:
5.已知线段AB=6,点C在直线AB上,BC=4,D是AC的中点,那么A,D两点间的距离是多少?
解:5或1.
活动五:课堂小结与作业
学生活动: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新知识?还有哪些疑问?
教学说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线段的公理,线段的比较,线段的中点等知识,让学生大胆发言,积极与同伴交流,进行知识的提炼和归纳.
作业:课本P112习题4.2中的T2、T3、T4
本节课的内容是比较线段的长短,这涉及线段的度量和比较,是几何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把身边的数学材料引入课堂,从而使原来枯燥无味的讲解转变为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了学生对几何知识的理解,从而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