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5.3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水箱变高了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5.3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水箱变高了教案

资源简介

3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水箱变高了
●情景导入 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橡皮泥,先用这块橡皮泥捏一个“高”的圆柱,然后再让这个圆柱变矮,成为一个又矮又胖的圆柱,然后思考下面的问题:
(1)在你操作的过程中,圆柱由“高”变“矮”,圆柱的直径变了吗?圆柱的高呢?
(2)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是否有不变的量?是什么没变?
【教学与建议】教学:用实物引入,能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让学生在变化的过程中挖掘不变量,从而找到等量关系.建议:学生动手操作,体会哪些量发生了变化,哪些量不变.
●复习导入 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①,以a,b为边长的长方形的周长l=__2a+2b__,面积S=__ab__,长方体的体积V=__abc__;
(2)如图②,以a为边长的正方形的周长l=__4a__,面积S=__a2__,长方体的体积V=__a2b__;
(3)如图③,圆柱体的底面圆的周长l=__2πr__,面积S=__πr2__,圆柱体的体积V=__πr2h__.(结果保留π)
      
【教学与建议】教学:通过复习回顾简单图形的周长、面积、体积公式,为新课学习做准备.建议:对于圆柱的体积要重点分析,使同学们理解并熟练掌握.
●悬念激趣 
1.你能否测出一个土豆的体积?
2.如果给大家一个带有容积刻度且能放下一个土豆的水杯,你想到办法了吗?
【教学与建议】教学:让学生手、眼、脑等感官并用,在操作中体会上升水的体积与土豆体积相等.建议: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亲身体会等积法.
*命题角度1 等体积变形问题
等积变化问题主要考查学生能否在物体或图形形状发生变化时,准确把握没有发生变化的量,进而列出方程解决问题.
【例1】有一个底面半径为10 cm、高为30 cm的圆柱形大杯中存满了水,把水倒入一个底面直径为10 cm的圆柱形小杯中,刚好倒满12杯,则小杯的高为(C)
A.6 cm B.8 cm C.10 cm D.12 cm
【例2】有一玻璃密封器皿如图①,测得其底面直径为20 cm,高20 cm,现内装蓝色溶液若干.如图②放置时,测得液面高10 cm.如图③放置时,测得液面高16 cm.则该玻璃密封器皿的总容量为__1__400π__cm3.(结果保留π)
      
*命题角度2 面积变化问题
面积计算公式如下:(1)长方形的面积=长×宽;(2)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3)三角形的面积=×底×高;(4)圆的面积=π×半径2.
【例3】如图,小明将一个正方形纸剪出一个宽为4 cm的长条后,再从剩下的长方形纸片上剪去一个宽为5 cm的长条.如果两次剪下的长条面积正好相等,那么每一个长条的面积为(C)
A.16 cm2 B.20 cm2 C.80 cm2 D.160 cm2
     
【例4】如图为一块在电脑屏幕上出现的色块图,它是由6个颜色不同的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若中间最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则所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是__143__.
*命题角度3 等长变形问题
等长变形指的是用绳子(或铁丝)围成不同的图形,可以根据周长不变设未知数,找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
【例5】用一根铁丝可以围成一个长为20 cm、宽为16 cm的长方形.如果将它围成一个正方形,那么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B)
A.24 cm B.18 cm C.12 cm D.9 cm
【例6】用一根铁丝可以围成一个边长为9 cm的正方形.若用这根铁丝围成一个圆,则此圆的面积为____cm2__.(结果保留π)
高效课堂 教学设计
1.通过分析图形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问题.
2.进一步体会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步骤.
分析图形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熟练地列方程解应用题.
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等量关系.
活动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你听过这个故事吗?在1950年,业内处于领先地位的牙膏公司希望大幅度提高销售额,公司内部没有人想出奇招,外部有一个人却声称他能使销售额立马增长40%,并且售价10万美元.他的想法是:把牙膏的开口弄大一点.
活动二:实践探究 交流新知
【探究】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等体积变形问题
多媒体出示教材P141上面的内容.
解:本题中的等量关系为:旧水箱的容积=新水箱的容积.
设水箱的高变为x m.
填写下表:
旧水箱 新水箱
底面半径/m 2 1.6
高/m 4 x
容积/m3 π·22·4 π·1.62·x
  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__π·22·4=π·1.62·x__.
解得x=__6.25__.因此,水箱的高度变成了__6.25__m.
【归纳】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出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活动三:开放训练 应用举例
【例1】见教材P141例题
【方法指导】由题意可知,长方形的周长始终是不变的,即长与宽的和为:10×=5(m).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抓住这个等量关系.
解:(1)设此时长方形的宽为x m,则它的长为(x+1.4)m.根据题意,得__x+x+1.4=10×__.解这个方程,得x=__1.8__.__1.8+1.4=3.2__.此时长方形的长为__3.2__m,宽为__1.8__m.
(2)设此时长方形的宽为x m,则它的长为(x+0.8)m.根据题意,得__x+x+0.8=10×__.解这个方程,得__x=2.1__.__2.1+0.8=2.9__.此时长方形的长为__2.9__m,宽为__2.1__m,面积为__2.9×2.1=6.09(m2)__,(1)中长方形的面积为__3.2×1.8=5.76(m2)__,此时长方形的面积比(1)中长方形的面积增大__6.09-5.76=0.33(m2)__.
(3)设正方形的边长为x m.根据题意,得__x+x=10×__.解这个方程,得__x=2.5__.正方形的边长为2.5 m.正方形的面积为__2.5×2.5=6.25(m2)__,比(2)中面积增大__6.25-6.09=0.16(m2)__.
【例2】如图,小明将一个正方形纸片剪去一个宽为5 cm的长条后,再从剩下的长方形纸片上剪去一个宽6 cm的长条,如果两次剪下的长条面积正好相等,那么每一个长条的面积为多少?
【方法指导】根据第一次剪下的长条的面积=第二次剪下的长条的面积,列出方程,求出正方形的边长,即可求出一个长条面积为多少.
解:设原来正方形纸的边长是x cm,则第一次剪下的长条的长是x cm,宽是5 cm,第二次剪下的长条的长是(x-5)cm,宽是6 cm.根据题意,得5x=6(x-5).解得x=30.则30×5=150(cm2).答:每一个长条的面积为150 cm2.
活动四:随堂练习
1.用一根铁丝围成一个边长为9 cm的正方形,若用这根铁丝围成一个圆,则这个圆的面积为(A)
A. cm2 B. cm2
C. cm2 D.81 cm2
2.把一个底面半径为10 cm,高为30 cm的圆柱形大杯中存满水,把水倒入一个底面直径为10 cm的圆柱形小杯中,刚好倒满12杯,则小杯的高为__10__cm.
3.教材P142随堂练习
解:设长方形的长为x cm.根据题意,得2(x+10)=10×4+6×2.解得x=16,所以长方形的长为16 cm,宽为10 cm.
活动五:课堂小结与作业
学生活动: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新知识?还有哪些疑问?
教学说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等体积、等周长(面积)问题,让学生大胆发言,积极与同伴交流,加深对新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作业:课本P144习题5.6中的T1、T2、T3
本节课是对前面所学的一元一次方程的一个应用.让数学与几何问题相结合,使学生学以致用.在课堂上,让学生观察水箱由“矮”变“高”的变化过程,引导学生找出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并解方程,使问题得到解决.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验、计算、验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体现“自主、合作、交流、探究”的新课程理念.观察、演示、分析问题中各个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初步体验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化归”过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