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1.1 第2课时 正弦与余弦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1.1 第2课时 正弦与余弦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1.1 锐角三角函数
第2课时 正弦与余弦
教学内容 第2课时 正弦与余弦 课时 1
核心素养目标 1.经历探索直角三角形中边角关系的过程.理解正弦、余弦的意义和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能够用sinA,cosA表示直角三角形中直角边与斜边的比,表示生活中物体的倾斜程度,能够用正弦、余弦进行简单的计算.; 3. 体验数形之间的联系,逐步学习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知识目标 1.理解并掌握正切的含义,会在直角三角形中求出某个锐角的正切值; 2.了解计算一个锐角的正切值的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正切的含义,会在直角三角形中求出某个锐角的正切值.
教学难点 了解计算一个锐角的正切值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主要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二、探究新知 当堂练习,巩固所学 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1. 分别求出图中∠A,∠B 的正切值. 议一议 如图,在 Rt△ABC 中,∠C = 90°,当锐角 A 确定时,∠A 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就随之确定. 想一想,此时,其他边之间的比是否也确定了呢? 小组合作,探究概念和性质 知识点一:正弦的定义 任意画 Rt△ABC和 Rt△A'B'C',使得∠C =∠C' =90°,∠A =∠A'=α,那么 与 有什么关系.你能试着分析一下吗? 量一量,算一算 证一证 师生活动:让学生独立思考,尽情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而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想法给予点评. 总结: 在 Rt△ABC 中,如果锐角 A 确定,那么 ∠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邻边与斜边的比也随之确定. 知识要点 ∠A 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叫做 ∠A 的正弦(sine),记作 sinA, 即 ∠A 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 的余弦(cosine),记作 cosA,即 归纳总结 (1)sinA,cosA 是在直角三角形中定义的,∠A 是一个锐角; (2)sinA,cosA 中常省去角的符号“∠”. 但∠BAC的正弦和余弦表示为: sin∠BAC,cos∠BAC. ∠1的正弦和余弦表示为: sin∠1,cos∠1; (3)sinA,cosA 没有单位,它表示一个比值; (4)sinA,cosA 是一个完整的符号,不表示“sin”,“cos” 乘以 “A” ; (5)sinA,cosA 的大小只与∠A 的大小有关,而与直角三角形的边长没有必然的关系. 典例精析 例1 如图,在 Rt△ABC 中,∠B = 90°,AC = 200,sinA= 0.6,求 BC 的长. 师生活动: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完全情况确定评讲方法. 知识点二:互余两角的正、余弦之间的关系及锐角三角函数 锐角 A 的正弦、余弦和正切都是∠A 的三角函数(trigonometric function).当锐角 A 变化时,相应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值也随之变化. 想一想 在图中,梯子的倾斜程度与 sinA 和 cosA 有关系吗? 如图,梯子的倾斜程度与 sinA 和 cosA 有关系吗? sinA 的值越大,梯子越 ; cosA 的值越 ,梯子越陡. 师生活动:小组讨论, 代表发言说出自己的见解,老师点评. 预设:陡;小. 例2 如图,在等腰 △ABC中,AB = AC =5,BC = 6. 求: sinB,cosB,tanB. 提示:过点 A 作 AD⊥BC 于 D . 师生活动:学生自主动手解决,老师进行订正. 知识点三:正弦、余弦和正切的相互转化 做一做 如图,在 Rt△ABC 中,∠C = 90°, ,AC = 10,AB 等于多少?sinB 呢? 师生活动: 1.两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做题。 2小组内批阅。 3.对板演的内容进行评价纠错。 师提问:关于 cosA 和 sinB,你发现了什么?可以验证吗? 学生自由发言,然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如图,在 Rt △ABC 中,∠C = 90°, 针对训练 1. 在 Rt△ABC 中,∠C = 90°,则下列式子一定成立的是(  ) A.sinA=sinB B.cosA=cosB C.tanA=tanB D.sinA=cosB 在 Rt△ABC 中,∠C = 90°,sinA = ,则 tanB的值为_________. 师生活动:教师给出例题后,让学生独立作业,同时分别选派四名同学上黑板演算. 教师巡视,对学生演算过程中的失误及时予以指正,最后师生共同评析。 当堂练习,巩固所学 1. 如图,在 Rt△ABC 中,锐角 A 的对边和邻边同时扩大100 倍,sinA 的值( ) A. 扩大 100 倍 B. 缩小 100 倍 C. 不变 D. 不能确定 2. 已知∠A,∠B 为锐角 (1) 若∠A =∠B,则 sinA sinB; (2) 若 sinA = sinB,则 ∠A ∠B. 3. 如图, ∠C = 90° 且 CD⊥AB. 在上图中,若BD = 6,CD = 12. 则 cosA =______. 5. 如图:P 是边 OA 上一点,且 P 点的坐标为 (3,4),则 cosα =____,tanα=____. 6. 如图,在 Rt△ABC 中,∠C =90°,AB = 10,BC=6, 求 sinA、cosA、tanA 的值. 设计意图:以练代讲,让学生在练习中回顾正切的含义,避免死记硬背带来的负面作用(大脑负担重,而不会实际运用),同时通过议一议的问题引发学生的疑问,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设计意图: 在相似三角形的情景中,让学生探究发现:当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大小确定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也随之确定了.类比学习,可以知道,当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大小确定时,它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不变的. 2.在探究活动中发现的规律,学生能记忆得更加深刻,这比老师帮助总结,学生被动接受和记忆要有用得多. 设计意图:正弦和余弦容易出现一些不规范的表示方法,在这里先进行明确,可以减少日后不必要的错误. 设计意图:通过例题训练学生对于正弦、余弦定义的理解与掌握,既有基本应用,又有反思讨论,螺旋式上升. 设计意图: 进一步让学生理解正弦和余弦的含义,体会正弦和余弦的生活意义,避免数学知识的枯燥无味,通过利用正弦和余弦来描述梯子的倾斜程度拓展了学生思维,感受到从不同角度去解释一件事物的合理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设计意图:通过题目的训练,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实现规范化的应用,使学生的学习思路清晰有序,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设计意图:进一巩固正弦和余弦的定义,同时发现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的三角函数值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拓展学生的知识储备. 设计意图:检验学生的方法掌握情况,同时巩固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设计意图:在练习中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同时体会在不同的直角三角形中,(如“双垂直模型”),一个锐角的三角函数可以有不同的表示方法,为日后的知识应用打下基础.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正弦与余弦 1. 在 Rt△ABC 中
课后小结
教学反思 好的方面:由于上节课学生学习了三角函数中的正切,所以本节课结合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了类比法教学法,唤起和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体会和了解,很容易就掌握正弦和余弦的概念和意义.同时,探究活动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 本课时贯彻“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的基本认识规律,运用了这些直观教学,能使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成为积极的愉快的和富有想象的过程,使学习数学的过程不再是令人生畏的过程. 不足之处:一方面,学生一下子学习了三种三角函数,容易混淆这些定义,写错对应边的比例关系;另一方面,学生对于三角函数是建立在“直角三角形中“这个前提条件理解不深,在解答过程中容易忽略;再一方面,由于经验的缺乏,对于一般的图形中的三角函数问题,学生对于如何构造直角三角形没有很明确的方向和策略,这是需要后面进一步加强的内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