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6.2 中位数与众数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6.2 中位数与众数教案

资源简介

2 中位数与众数
●情景导入 由报纸的一则招聘启事,引发了小李求职的故事:
第二天,小李上班了……几天后,小李了解到这里的职员的工资中等收入才4 000元,大部分职员2 500元,他觉得被赵经理骗了,于是找到赵经理:
员工 经理 副经理 职员A 职员B 职员C 职员D 职员E 职员F 职员G
月薪(元) 10 000 9 000 6 000 4 200 5 000 2 500 2 500 2 500 4 500
  (1)请大家帮小李算算该公司员工的月平均工资是多少?经理是否骗了他?
(2)问题出在哪里呢?
【教学与建议】教学:通过给学生提供现实背景,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体会从具体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建议:在问题的讨论中,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问题会有不同的观点,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教师就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置疑导入 初学游泳的小明来到河边,看到警示牌上写着“平均水深1.2 m”,小明大胆地说:“我身高1.6 m,一定可以安全畅游喽!”你认为小明会有危险吗?
【教学与建议】教学:通过这个问题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同时理解平均数并不能客观准确地对数据进行评价.建议:由学生口答,必要时教师可以予以提示.
命题角度1 根据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求解
根据概念可以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需要注意的是在求中位数的时首先需要把数据按照大小顺序排列.
【例1】(1)我市某一周内每天的最高气温如下表所示:
最高气温(℃) 25 26 27 28
天数 1 1 2 3
则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分别是(B)
A.26.5和28 B.27和28 C.1.5和3 D.2和3
(2)求下列各组数的中位数和众数.
①5,6,2,3,2;②2,3,4,4,4,4,5;③3,7,6,8,8,40.
解:①中位数为3,众数为2;②中位数为4,众数为4;③中位数为7.5,众数为8.
命题角度2 已知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求未知数据的值
根据中位数、众数、平均数的概念列出方程,然后通过解方程解决问题.
【例2】(1)若一组数据1,a,2,3,4的平均数与中位数相同,则a不可能是下列选项中的(C)
A.0 B.2.5 C.3 D.5
(2)已知一组数据4,x,5,y,7,9的平均数为6,唯一众数为5,则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__5.5__.
命题角度3 利用统计图计算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从统计图中找准各个数据及它所对的权,再根据加权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的计算公式,求出平均数、众数、中位数.
【例3】王大伯承包了一个鱼塘,投放了2 000条某种鱼苗,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喂养,存活率大致达到了90%.他近期想出售鱼塘里的这种鱼.为了估计鱼塘里这种鱼的总质量,王大伯随机捕捞了20条鱼,分别称得其质量后放回鱼塘,现将这20条鱼的质量作为样本,统计结果如图所示:
(1)这20条鱼质量的中位数是______,众数是______;
(2)求这20条鱼质量的平均数;
(3)经了解,近期市场上这种鱼的售价为每千克18元,请利用这个
样本的平均数,估计王大伯近期售完鱼塘里的这种鱼可收入多少元?
解:(1)1.45 kg 1.5 kg 
(2)1.45 kg;
(3)46 980元.
命题角度4 中位数和众数的应用
计算出中位数,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作出判断,在数据相差比较大的情况下,用中位数和众数表示这组数据更有意义.
【例4】某工程咨询公司技术部门员工一月份的工资报表如下(单位:元):
技术部门员工 总工 程师 工程师 技术 员A 技术 员B 技术 员C 技术 员D 技术 员E 技术 员F 技术 员G 见习技 术员H
工资 5 000 4 000 1 800 1 700 1 500 1 200 1 200 1 200 1 000 400
(1)求该公司技术部门员工一月份工资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2)作为一般技术人员,若考虑应聘该公司技术部门的工作,该如何看待工资情况?
解:(1)x=×(5 000+4 000+1 800+1 700+1 500+1 200×3+1 000+400)=1 900(元).
将员工的工资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后,中间两个数是1 500,1 200,所以中位数是×(1 500+1 200)=1 350,即工资的中位数是1 350元.
员工的工资数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是1 200元,所以众数是1 200元;
(2)虽然该技术部门人员一月份的月平均工资是1 900元,但它不能代表普通员工该月收入的一般水平.如果除去总工程师、工程师的工资,那么其余8人的平均工资为1 250元,比较接近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因此,作为一般技术人员,可根据该部门员工工资的中位数和众数来考虑是否应聘.
高效课堂 教学设计
1.认识中位数和众数,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2.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描述数据时的差异,并能灵活选用这三个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
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和求法.
▲难点
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
◆活动1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课件)
某公司员工的月工资如下:
员工 月工资/元 员工 月工资/元
经理 7 000 职员D 1 800
副经理 4 400 职员E 1 800
职员A 2 400 职员F 1 800
职员B 2 000 杂工G 1 200
职员C 1 900
  问题:这个公司员工的月平均工资是多少?你怎样看待该公司员工的收入?
◆活动2 实践探究 交流新知
【探究1】观察引例,思考下面问题:
问题1:这个公司员工的工资是按从高到低排列的,哪一位员工工资处在“正中间”?
问题2:9个员工当中,哪一种月工资出现的次数最多?
【归纳】一般地,n个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问题3:为什么该公司员工收入的平均数比中位数高得多?让学生讨论,充分发表不同的观点,然后归纳起来:用中位数1 900元或众数1 800元表示该公司员工收入的平均水平更合适些,因为平均数2 700元受到了极端值的影响.在问题的讨论中,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问题会有不同的观点,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教师就应给予肯定和鼓励,不可强求结论的一致性.
【探究2】
1.2011~2012赛季北京金隅队队员身高的平均数(结果精确到0.1 cm)、中位数和众数分别是多少?
2.你课前所调查的20位男同学所穿运动鞋尺码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分别是多少?你认为学校商店应多进哪种尺码的运动鞋?
【探究3】议一议: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有哪些特征?
处理方式:让学生总结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特征,最好是让他们结合具体实例来说明,这样对学生理解数据代表的特征、恰当地运用它们做出评判颇有好处.
学生讨论交流,师生共同总结特征:
1.用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可靠和稳定,它与这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都有关系,但它容易受极端值的影响.
2.中位数的优点是计算简单,受极端值影响较小,但不能充分利用所有数据的信息.
3.当一组数据中某些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众数往往是人们尤为关心的一个量.当各个数据的重复次数大致相等时,众数往往没有特别意义.
【归纳】要根据不同的实际需要,确定是用平均数、中位数还是众数来反映数据的平均水平.
◆活动3 开放训练 应用举例
【例1】某销售公司的10名销售员去年完成的销售额情况如下表:
销售额(万元) 3 4 5 6 7 28 30
销售人员(人) 1 3 2 1 1 1 1
(1)求出这10名销售员去年销售额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2)今年公司为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销售额,准备采用超额有奖的措施,请根据(1)的计算结果,通过比较,帮助公司领导确定今年每个销售人员统一的销售标准应是多少万元.说说你的理由.
【方法指导】运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解:(1)x=(3×1+4×3+5×2+6×1+7×1+28×1+30×1)÷10=9.6(万元).
众数是4万元,中位数是5万元;
(2)销售标准应是5万元.理由:若规定平均数9.6万元,多数人不能完成,挫伤员工积极性;若规定众数4万元,则大多数人不努力就可以超额完成,不能提高销售额;若规定5万元,大多数人能完成,少数人努力也能完成.
【例2】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共享单车应运而生,为了解某小区居民使用共享单车的情况,某研究小组随机采访该小区的10位居民,得到这10位居民一周内使用共享单车的次数分别为:17,12,15,20,17,0,7,26,17,9.
(1)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__16__,众数是__17__;
(2)计算这10位居民一周内使用共享单车的平均次数;
解:×(17+12+15+20+17+0+7+26+17+9)=14(次);
(3)若该小区有200名居民,试估计该小区居民一周内使用共享单车的总次数.
解:14×200=2 800(次).
【方法指导】(1)将数据按照大小顺序重新排列,计算出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即是中位数,出现次数最多的即为众数;
(2)根据平均数的概念,将所有数的和除以10即可;
(3)用样本平均数估算总体的平均数.
◆活动4 随堂练习
1.P144习题6.3中的T1.
解:40 cm的衬衫.
2.P144习题6.3中的T2.
解:(1)平均数:15岁,中位数:15岁,众数:15岁,用平均数、中位数或众数都可以描述该人群年龄的集中趋势;
(2)平均数:15岁,中位数:5.5岁,众数:6岁,用中位数或众数可以描述该人群年龄的集中趋势.
◆活动5 课堂小结与作业
学生活动:通过统计图分析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学习有什么收获?
教学说明: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增强统计意识.
作业:课本习题6.3中的T3、T4.
本节课采用引导启发、师生互动的方法,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积极交流讨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积极参与到学习的过程当中,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