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3 平行线的判定●置疑导入 教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发现,我们得到任何一个结论都要有依据.而根据这些“依据”进行推理、证明,从而得到结论的过程,我们叫做证明.因此这些“依据”就成了我们证明结论的关键和基础.想一想,我们学过的可以用来证明的“依据”有哪些呢?学生:公理和定理.教师:最根本的依据是什么?学生:公理.教师:为什么不是定理呢?学生:公理是不需要证明的,而定理是通过证明得到的.教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下面我们就来判断一下图中的两条直线a,b是否平行,并说出你判断的依据.(课件展示)【教学与建议】教学:通过对结论的判断以及对得到结论的相关理由的叙述,引入两条直线平行的判定条件.建议:先让学生利用移三角尺的方法画平行线,接着老师演示课件证明.●复习导入 问题1:什么叫做平行线?问题2:什么叫做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问题3:前面我们探索过两条直线平行的判定条件有哪些?学生讨论交流展示.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形成的角中,有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那么利用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关系,能否判定两直线平行?这是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同时展示本节课学习目标)【教学与建议】教学:回顾平行线的判定方法,为下一步顺利地引出新课埋下伏笔.由于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知识,教师通过对话的形式,可以使学生很快地回忆起这些知识.建议:让学生在问题中回顾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铺垫.命题角度1 利用平行线判定的基本事实判定要判定两条直线平行,根据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要分清同位角是哪两条直线被哪一条直线所截构成的.【例1】(1)如图,直线a,b被直线c,d所截,下列条件能判定a∥b的是(D)A.∠1=∠3 B.∠2+∠4=180°C.∠4=∠5 D.∠1=∠2 (2)如图,若∠CBE=∠A,则__AD__∥__BC__,理由是__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__. 瘙嚔命题角度2 利用“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解决问题先根据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判定两直线平行,再计算角度.【例2】(1)如图,若∠1=41°,∠2=41°,∠3=115°30′,则∠4=__64°30′__.(2)如图,∠1=∠2,且BD平分∠ABC,求证:AB∥CD.证明:∵BD平分∠ABC,∴∠2=∠ABD(角平分线定义).又∵∠1=∠2,∴∠1=∠ABD(等量代换),∴AB∥C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命题角度3 利用同旁内角互补,判定两直线平行找到同旁内角,然后根据“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判定两直线平行.【例3】(1)如图,若∠2=130°,当∠1=__50°__时,a∥b.(2)如图,一个零件ABCD需要AB边与CD边平行,现只有一个量角器,测得拐角∠ABC=100°,∠BCD=70°,这个零件合格吗?为什么?解:这个零件合格.理由如下:∵∠ABC=110°,∠BCD=70°,∴∠ABC+∠BCD=120°+60°=180°,∴AB∥CD,∴这个零件合格.命题角度4 平行公理及其推论的运用在同一平面内,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例4】(1)已知在同一平面内有三条不同的直线a,b,c,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A.如果a∥b,a⊥c,那么b⊥c B.如果b∥a,c∥a,那么b∥cC.如果b⊥a,c⊥a,那么b⊥c D.如果b⊥a,c⊥a,那么b∥c(2)如图,已知∠B=142°,∠BFE=38°,∠EFD=40°,∠D=140°.求证:AB∥CD.证明:∵∠B=142°,∠BFE=38°,∴∠B+∠BFE=142°+38°=180°,∴AB∥EF(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EFD=40°,∠D=140°,∴∠EFD+∠D=180°,∴EF∥CD(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AB∥CD(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高效课堂 教学设计1.会根据“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证明“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2.通过画图、讨论、推理等活动,理解和总结证明的步骤,格式、方法.▲重点平行线的三个判定定理.▲难点灵活应用平行线的三个判定定理解决问题.◆活动1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课件)前面我们探索过两直线平行的哪些判别条件?利用“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这个基本事实,你能证明它们吗?试一试.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形成的角中,有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那么利用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关系,能否判定两直线平行?◆活动2 实践探究 交流新知【探究1】证明: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已知:如图,∠1和∠2是直线a,b被直线c截出的内错角,且∠1=∠2.求证:a∥b.证明:∵∠1=__∠2__(已知),∠1=∠3(__对顶角相等__),∴∠3=__∠2__(等量代换).∴a∥b(__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__).【归纳】定理: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探究2】证明: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已知:如图,∠1和∠2是直线a,b被直线c截出的同旁内角,且∠1与∠2互补.求证:a∥b.证明:∵∠1与∠2互补(已知),∴∠1+∠2=__180°__(补角的定义).∴∠1=__180°-∠2__(等式的性质).∵∠3+∠2=__180°__(平角的定义),∴∠3=__180°-∠2__(等式的性质),∴∠3=__∠1__(等量代换),∴a∥b(__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__).【归纳】定理: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活动3 开放训练 应用举例【例1】如图,点E在直线CD上,∠1=130°,∠A=50°.求证:AB∥CD.【方法指导】先由邻补角定义求出∠2=50°,再根据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得出AB∥CD.证明:∵∠1+∠2=180°,∠1=130°,∴∠2=180°-130°=50°.∵∠A=50°,∴∠A=∠2,∴AB∥CD.【例2】请运用“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这个定理完成以下证明:已知:如图,AD是一条直线,∠1=65°,∠2=115°.求证:BE∥CF.【方法指导】利用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证明,也可以利用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证明.证明:方法一:∵∠1+∠DBE=180°,∠1= 65°,∴∠DBE=115°.又∵∠2=115°,∴∠2=∠DBE.∴BE∥CF.方法二:∵∠1+∠DBE=180°,∠2+∠BCF=180°,∠1=65°,∠2=115°,∴∠DBE+∠BCF=180°.∴BE∥CF.【例3】如图,一个由4条线段构成的“鱼”形图案,其中∠1=50°,∠2=50°,∠3=130° ,找出图中的平行线,并说明理由.【方法指导】综合利用平行线的判定定理来证明两条直线平行.解:OA∥BC,OB∥AC.理由如下:∵∠1=50°,∠2=50°,∴∠1=∠2.∴OB∥AC.∵∠2=50°,∠3=130°,∴∠2+∠3=180°,∴OA∥BC.◆活动4 随堂练习1.如图,若∠1=∠2,能确定AB∥DC的是(A)2.已知:如图,在△ABC中,∠B=∠C,AD平分外角∠EAC,AD和BC的关系为(C)A.有可能AD∥BC B.不可能AD∥BCC.一定有AD∥BC D.都有可能 3.如图,将两个形状相同的三角尺的最长边靠一起,上下滑动,直角边AB∥CD,根据是__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__.4.铺设水管主拐角处,要用弯管ABCD,如图,测得拐角∠ABC=109°,∠BCD=71°,则AB∥CD,理由是__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__.◆活动5 课堂小结与作业学生活动:1.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2.我们会用哪些方法判定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教学说明:回顾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并会用判定定理解决问题.作业:课本P173习题7.4中的T1、T2、T3.本节课的教学在复习平行线判定的基本事实的同时,学习命题的证明过程和方法,在教学中的重点是规范推理证明过程,尤其是文字命题的证明过程.要求学生具有根据命题画出图形的能力,用数学符号规范地表达证明过程的能力.学生很好地体会了证明的严谨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