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7.4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7.4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资源简介

4 平行线的性质
●复习导入 问题:上节课我们通过推理证得了平行线的判定定理,要证明两条直线平行,有哪些方法?
一个基本事实是__同位角相等__,两直线平行;两个定理分别是__内错角相等__,两直线平行;__同旁内角互补__,两直线平行.
通过平行线判定的基本事实和判定定理,我们知道它们的条件是角的大小关系,结论是两直线平行.如果我们把它们的条件和结论互换,那么得到的命题是真命题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平行线的性质”.
【教学与建议】教学:教师提出问题,复习回顾上节课的重点内容,迅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课堂.建议:让学生回顾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悬念激趣 在数学课上,好玩的张明同学不小心把一把长方形直尺折断了,善于思考的同桌想考考张明就拼成如图所示的图形.点E,D,B,F在同一条直线上,若∠ADF=55°,则∠DBC的度数为多少?∠F呢?你能帮张明同学解决这些问题吗?这些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知识有关,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如果两条直线平行,那么角之间会有什么关系”这一问题.
【教学与建议】教学:通过趣题导入,引出“两条直线平行,内错角、同旁内角分别有怎样的大小关系”,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建议:在学生操作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
命题角度1 利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与三角尺、直尺有关的问题
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从图形中找准“三线八角”中对应的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
【例1】(1)如图,把一块含有45°角的直角三角尺两个顶点放在直尺的对边上,若∠1=20°,则∠2的度数是(C)
A.15° B.20° C.25° D.30°
   
(2)将一把直尺和一块含30°和60°角的三角尺ABC按如图所示的位置放置,如果∠CDE=40°,那么∠BAF的大小为__10°__.
命题角度2 利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折叠问题
解决折叠问题的关键是找折叠前后的对应元素,然后利用对应元素的相等关系解决问题.
【例2】将一张矩形纸片折叠成如图所示的图形,若∠CAB=30°,则∠ACB的度数是(D)
A.45° B.55°
C.65° D.75°
命题角度3 平行线性质与判定的综合运用
以平行线为背景的角度等量关系判定,关键是要抓住“三线八角”中角之间的数量关系,进而由角的数量关系判断直线的关系.
【例3】(1)如图,直线a∥b,∠1=65°,∠2=140°,则∠3等于(B)
A.100° B.105° C.110° D.115°
   
(2)如图,因为DF∥AC(已知),所以∠D+__∠CBD__=180°(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因为∠C=∠D(已知),所以∠C+__∠CBD__=180°( 等量变换 ),所以DB∥EC(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
高效课堂 教学设计
1.结合图形用符号语言来表示平行线的三条性质的条件和结论.
2.总结归纳出证明的一般步骤.
▲重点
平行线的性质的探索及应用.
▲难点
运用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来解决问题.
◆活动1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课件)
现在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利用同位角相等,或者内错角相等,或者同旁内角互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这三种方法.在这一节课里,大家把思维的指向反过来:如果两条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数量关系又该如何表达?这是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
◆活动2 实践探究 交流新知
【探究1】证明: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已知:如图,直线AB∥CD,∠1和∠2是直线AB,CD被直线EF截出的同位角.
求证:∠1=∠2.
【思考】若直接用基本事实能否证明出来?
证明:假设∠1≠∠2,那么我们可以过点M作直线GH,使∠EMH=∠2,如图所示.
根据“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可知GH∥CD.
又因为AB∥CD,这样经过点M存在两条直线AB和GH都与直线__CD__平行.
这与基本事实“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相矛盾.
这说明∠1≠∠2的假设不成立,所以∠1=∠2.
【探究2】证明: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多媒体展示图形;
(2)如图,直线l1∥l2,∠1和∠2是直线l1,l2被直线l截出的内错角.
求证:∠1=∠2.
证明:∵l1∥l2(已知),
∴∠1=∠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又∵∠2=∠3(对顶角相等),
∴∠1=∠2(等量代换).
【探究3】证明: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多媒体展示图形;
(2)已知:如图,直线a∥b,∠1和∠2是直线a,b被直线c截出的同旁内角.
求证:∠1+∠2=180°.
证明:∵a∥b(已知),
∴∠3=∠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3=180°(平角的定义),
∴∠1+∠2=180°(等量代换).
【归纳】证明文字叙述类命题的一般步骤:第一步:先根据命题的条件即已知事项画出图形,再把命题的结论即求证的内容在图上标出符号,还要根据证明的需要在图上标出必要的字母或符号,以便于叙述或推理过程的表达.
第二步:根据条件、结论、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第三步:经过分析,找出由已知推出求证的途径,写出证明过程.
◆活动3 开放训练 应用举例
【例1】(教材P176例题)已知:如图,b∥a,c∥a,∠1,∠2,∠3是直线a,b,c被直线d截出的同位角.
求证:b∥c.
【方法指导】平行线的性质.
证明:∵b∥a(已知),
∴∠1=__∠2__(两直线平行,__同位角__相等).
∵c∥a(已知),
∴∠3=__∠1__(两直线平行,__同位角__相等).
∴∠2=∠3(等量代换)
∴b∥c(__同位角__相等,两直线__平行__).
【例2】如图,已知∠ABC+∠C=180°,BD平分∠ABC.∠CBD与∠D相等吗?请说明理由.
【方法指导】由∠ABC+∠C=180°得到AB∥CD,再根据AB∥CD得到∠D=∠ABD.最后由角平分线得到结果.
解:相等,理由:∵∠ABC+∠C=180°,
∴AB∥CD.∴∠D=∠ABD.
∵BD平分∠ABC,
∴∠CBD=∠ABD.∴∠CBD=∠D.
◆活动4 随堂练习
1.如图,已知直线DE经过点A,∠1=∠B,∠2=52°,则∠3的度数为(A)
A.52°   B.38°   C.130°   D.80°
    
2.如图,已知直线a⊥c,b⊥c,∠1=140°,那么∠2的度数是(A)
A.40° B.50° C.60° D.140°
3.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D=120°,∠DCA=20°,求∠BCA和∠DAC的度数.
解:∠BCA=40°,∠DAC=40°.
◆活动5 课堂小结与作业
学生活动:这节课学习了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
教学说明:对这节课所学内容,学以致用.
作业:课本P177习题7.5中的T1、T2、T4.
通过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问题的设置,训练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简洁性,为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数学活动和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掌握证明的步骤和格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