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3.7 切线长定理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3.7 切线长定理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3.7 切线长定理
教学内容 *3.7 切线长定理 课时 1
核心素养目标 了解切线长的定义,掌握切线长定理,并利用它进行有关的计算; 在运用切线长定理的解题过程中,进一步渗透方程的思想,熟悉用代数的方法解几何题,培养学生的直观想象、逻辑推理方面.
知识目标 1.理解切线长的定义; 2.掌握切线长定理并能运用切线长定理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切线长的定义.
教学难点 掌握切线长定理并能运用切线长定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主要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二、探究新知 当堂练习,巩固所学 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1. 直线和圆有哪些位置关系? 相离、相交、相切. 2. 如何判断直线和圆相切?(常用方法) (1) 数量关系法(证明 d = r); (2) 判定定理:经过半径的外端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师生活动: 学生在老师带领下,不仅对上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复习,同时对学习过的方法、过程进行自我总结和升华. 小组合作,探究概念和性质 知识点一: 切线长的定义 探究一:已知⊙O 和⊙O 外一点 P,你能过点 P 画出 ⊙O 的切线吗?这样的直线能画几条? 学生迅速抢答:过圆外一点可以作一条、两条,还有的学生认为可以作无数条圆的切线.教师要求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发现问题. 过圆外一点能画出两条圆的切线. 知识要点 1. 切线长的定义: 经过圆外一点画圆的切线,这点和切点之间的线段的长叫作切线长. 此处通过学生思考得出结论,再次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也使学生了解切线长与切线的关系,同时由这个结论教师适时引出探索问题: 2. 切线长与切线的区别在哪里? ① 切线是直线,不能度量. ② 切线长是线段的长,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分别是圆外一点和切点,可以度量. 知识点二: 切线长定理 合作探究 如图,PA、PB 是⊙O 的两条切线,A,B 是切点. 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它的对称轴是什么? 学生分析: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直线 OP . (2) 在这个图中你能找到相等的线段吗?说说你的理由. 猜想:PA = PB. 学生猜想两条切线长PA与PB的数量关系,并分组讨论: 证明猜想: 已知:如图, PA,PB 是☉O 的两条切线,A,B 为切点. 求证:PA = PB. 证明:连接 OA、OB. ∵PA,PB 是☉O 的切线, ∴∠PAO = ∠PBO = 90°. 在 Rt△POA 和 Rt△POB 中, ∵ OA = OB,OP = OP, ∴ Rt△POA≌Rt△POB. ∴ PA = PB. 合作探究 思考 图中还有哪些量?猜想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猜想:∠APO = ∠BPO 试题问:如何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测量,翻折, 类比上述方法求证. 师生活动: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对上述过程总结,得出切线长定理,口述得到的结论,口述证明过程. 师生共同总结:切线长定理 过圆外一点可以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 这一点和圆心的连线平分这两条切线的夹角. 几何语言: ∵ PA、PB 分别切 ☉O 于 A、B, ∴ PA = PB,∠OPA = ∠OPB. 合作探究 如图,四边形 ABCD 的四条边都与⊙O 相切,图中的线段之间有哪些等量关系? 结论:圆的外切四边形的两组对边的和相等. 即 AD+BC=AB+CD. 师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并参与到学生的讨论当中去,对感觉有难度的学生及时进行点拨、指正. 每组的代表把得到的结论写在黑板上,统一学生的答案,教师找学生说明理由. 例1 如图,在Rt△ABC 中,∠C = 90°,AC = 10,BC = 24,⊙O 是△ABC 的内切圆,切点分别是 D,E,F,求⊙O 的半径. 师生活动:教学时,给几分钟时间先让学生尝试着解决问题,在学生出现思维盲区时,教师给予详细分析,边讲边演示,在思维的激烈碰撞过程中,逐渐形成对切线长定理的认识. 解:连接 OD,OE,OF,则 OD = OE = OF,设 OD = r. 在 Rt△ABC 中,AC = 10,BC = 24, ∵ ⊙O 分别与 AB,BC,AC 相切于点 D,E,F, ∴ OD⊥AB,OE⊥BC,OF⊥AC,BD = BE, AD = AF,CE = CF. 又∵∠C = 90°, ∴ 四边形 OECF 为正方形. ∴ CE = CF = r. ∴ BE = 24 – r,AF = 10 – r. ∴ AB = BD + AD = BE + AF = 34 – 2r. 而 AB = 26,∴ 34 – 2r = 26. ∴ r = 4,即 ⊙O 的半径为 4. 链接中考 1.(西宁)如图,PA,PB 与☉O 分别相切于点 A,B,PA=2,∠P=60°,则 AB=( ) 2.(天津)如图,已知 AB 为⊙O 的直径,PA,PC 是 ⊙O 的切线,A,C 为切点,∠BAC = 30°. (1) 求∠P 的大小; (2) 若 AB = 2. 求 PA 的长(结果保留根号). 当堂练习,巩固所学 1. 如图,PA、PB 是 ⊙O 的两条切线,切点分别是 A、B,如果 AP = 4,∠APB = 40° , 则 ∠APO = ,PB= . 2. 如图,已知点 O 是 △ABC 的内心,且 ∠ABC= 60°, ∠ACB= 80°,则 ∠BOC= . 3. △ABC 的内切圆 ☉O 与三边分别切于 D、E、F三点,如图,已知 AF=3,BD + CE=12,则 △ABC的周长是 . (湖州)如图,已知 △ABC 的内切圆⊙O 与 BC 边相切于点 D,连接 OB,OD. 若∠ABC = 40°,求∠BOD 的度数. 设计意图:现温故旧知并且提高的目的,同时为“知新”打下基础. 设计意图: 通过切线长概念的探究过程,使学生了解切线长的定义,并能在具体的图形中把它们识别出来。 设计意图: 对话式的定理教学的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加深对定义的理解。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猜想、验证,经历了一个自主探究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现切线长定理. 证明定理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培养学生合情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使学生对切线长定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利用切线长定理的拓展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例题设计紧扣这堂课的知识点,通过对例题的解答,既巩固了本节课的重点,又培养了学生灵活应用切线长定理的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两道练习题,加强对切线长定理的理解和运用.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强化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意 识,从中获取知识,并会举一反三。教师通过练习,及时发现问题,评价教学效果。
板书设计 切线长定理 1.切线长的概念 2.切线长定理 3.切线长定理的应用
课后小结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安排实践操作活动,使学生提高了探究的兴趣.首先教师突出操作要求,学生操作并思考回答问题,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让学生体会从具体情景和实践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设计问题情境,使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意识,通过自己画图尝试从中得到感性认识,进而不断地比较,让学生的思维能够经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从具体到抽象,从直觉到逻辑的过程,再由直观、粗糙向严格、精确,使学生体会数学发展的过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