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3.6 第2课时 切线的判定及三角形的内切圆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3.6 第2课时 切线的判定及三角形的内切圆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3.6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第2课时 切线的判定及三角形的内切圆
教学内容 第2课时 切线的判定及三角形的内切圆 课时 1
核心素养目标 1. 经历探究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的过程,掌握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探索切线的判定条件的过程中,可采用旋转实验的方法来行之有效地解决问 题,使之形象而直观地为问题的结论而服务,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2.能灵活选用切线的三种判定方法判定一条直线是圆的切线; 3.掌握画三角形内切圆的方法和三角形内心的概念 4.能从数学的视角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会用数学语言准确刻画位置关系.
知识目标 掌握切线的判定定理,并会运用它进行切线的证明; 2.能灵活选用切线的三种判定方法判定一条直线是圆的切线; 3.掌握画三角形内切圆的方法和三角形内心的概念.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
教学难点 能灵活选用切线的三种判定方法判定一条直线是圆的切线.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主要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二、探究新知 当堂练习,巩固所学 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转动雨伞时飞出的雨滴,用砂轮磨刀时擦出的火花,都是沿着什么方向飞出的? 师生活动:学生自由讨论回答. 预设:都是沿切线方向飞出的. 生活中常看到切线的实例,如何判断一条直线是否为切线呢? 小组合作,探究概念和性质 知识点一:圆的切线的判定 合作探究 如图,AB 是 ⊙O 的直径,直线 l 与 AB 的夹角为∠α. 当 l 绕点 A 旋转时, 随着∠α 的变化,点 O 到 l 的距离 d 如何变化?直线 l 与 ⊙O 的位置关系如何变化? (2)当∠α 等于多少度时,点 O 到 l 的距离 d 等于半径 r ?此时,直线 l 与 ⊙O 有怎样的位置关系?为什么? 师生活动: 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旋转实验后,得出自己的猜想,然后引导学生动手再去验证自己的猜想,画一个圆,并画出直径AB,拿直尺当直线,让直尺绕着点A移动.观察∠α 发生变化时,点O到l的距离d如何变化,然后互相交流意见,得出结论. 预设1: ∠α 从 90° 变小到 0°,再由 0° 变大到 90°, 点 O 到 l 的距离 d 先由 r 变小到 0,再由 0 变大到 r. 预设2: 直线 l 与 ⊙O 先 相切 ,再 相交 ,最后又 相切 . 预设3: 当∠α = 90° 时,点 O 到 l 的距离 d 等于半径 r . 此时,直线 l 与 ⊙O 相切. 师生共同总结: 切线的判定定理 过半径外端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几何语言: ∵ OA 为⊙O 的半径,BC⊥OA 于A, ∴BC 为⊙O 的切线. 典例精析 例1 判断: (1) 过半径的外端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 ) (2) 与半径垂直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 ) (3) 过半径的端点与半径垂直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 ) 师生活动:教师给学生时间,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充分发挥自己的意见。然后每组派代表发言,说出小组探究结果。 预设:(1)× (2)× (3)× 方法总结 利用判定定理时,要注意直线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1) 直线经过半径的外端; (2) 直线与这半径垂直. 做一做 已知 ⊙O 上有一点 A,过点 A 画 ⊙O 的切线. 师生活动:学生通过动手尝试,小组讨论,互相学习,得出作图方法,教师利用实物展台展示部分学生作品,适时进行表扬和鼓励。 方法总结 证明切线的方法 : (1) 定义法(交点个数); (2) 数量关系法(证明 d = r); (3) 判定定理:经过半径的外端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典例精析 例2 如图,已知:直线 AB 经过⊙O 上的点 C 并且OA = OB,CA = CB. 求证:直线 AB 是⊙O 的切线. 证明:连接 OC (如图). ∵ OA = OB,CA = CB, ∴ AB ⊥ OC. ∴ OC 是⊙O 的半径. ∴ AB 是⊙O 的切线. 例3 如图,在 Rt△ABC 中,∠ABC = 90°,∠BAC 的平分线交 BC 于 D,以 D 为圆心,DB 长为半径作⊙D. 求证:AC 是⊙O 的切线. 证明:如图,过 D 作 DE⊥AC 于 E. ∵∠ABC = 90°, ∴ DB⊥AB. 又∵ AD 平分∠BAC,DE⊥AC, ∴ DE = DB. ∴ AC 是⊙O 的切线. 师生活动:教师先让学生尝试完成例题,如果学生通过讨论不能完成,教师引导学生作出辅助线,写出证明方法,然后独立完成巩固练习题,教师展示习题答案并总结两类题的解题方法,即“连半径,证垂直”和“作半径,证垂直”。 思考 观察例 2 和例 3,说说这两种证明方法有什么不同. 方法总结: 常见证切线作辅助线的方法: 有交点,连半径,证垂直; 无交点,作垂直,证相等(证明 d = r ). 知识点二:三角形的内切圆及内心 探究:小明在一家木料厂上班,工作之余想对厂里的三角形废料进行加工:裁下一块圆形用料,怎样才能最大化利用三角形废料呢? 例4 已知:△ABC. 求作:⊙I ,使它与△ABC 的三边都相切. 师生活动: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草图进行分析,要明确此圆需在三角形的内部,且与三角形三边相切,然后重点探究确定圆心和半径的方法,并尝试画图,同时能口述画图过程,还要让学生说明这样做的道理. 作法: 1. 分别作∠B,∠C 的平分线 BE 和 CF,交点为 I . 2. 过 I 作 BC 的垂线,垂足为D . 3. 以 I 为圆心,以 ID 的长为半径作⊙I . ⊙I 就是所求的圆. 与三角形三边都相切 知识要点 这样的圆可以作出几个 为什么 ∵直线 BM 和 CN 只有一个交点 I, 并且点 I 到△ABC 三边的距离相等, ∴和△ABC三边都相切的圆可以作出一个, 并且只能作一个. 知识要点 1. 与三角形三边都相切的圆叫做三角形的内切圆. 2. 三角形内切圆的圆心叫做这个三角形的内心. 3. 这个三角形叫做这个圆的外切三角形. ☉I 是△ABC 的内切圆, 点 I 是△ABC 的内心, △ABC 是☉I 的外切三角形. 当堂练习,巩固所学 1. 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 (1) 经过半径外端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 ) (2) 垂直于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 ) (3) 过直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直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 ) (5) 和圆只有一个公共点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 ) (6) 三角形的内心是三角形三个角平分线的交点. ( ) (7) 三角形的内心到三角形各边的距离相等. ( ) (8) 三角形的内心一定在三角形的内部. ( ) 2. 如图,⊙O 内切于△ABC,切点 D、E、F 分别在BC、AB、AC 上.已知∠B=50°,∠C=60°,连接 OE,OF,DE,DF,那么∠EDF 等于(  ) A.40° B.55° C.65° D.70° 链接中考 1.(宁夏)如图,以线段 AB 为直径作 ⊙O ,交射线 AC于点 C, AD 平分∠CAB 交 ⊙O 于点 D 作直线 DE⊥AC 于点 E,交 AB 的延长线于点 F.连接 BD 并延长交 AC 于点 M. 求证:直线 DE 是⊙O 的切线. 设计意图: 由图片的形式向学生展示直线和圆有关的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发现图片中直线和圆相切,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设计意图: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旋转实验,探索圆的切线与过切点的半径之间的关系,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想,动手操作,得出直线l与半径之间满足什么关系时,直线l就是⊙O的切线,然后进一步加以验证,得出切线的判定定理,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设计意图:通过一组不是圆的切线的判断,让学生体会圆的切线必须满足三个条件:有过圆心的线(直径或半径);过圆上的点(直径一端或半径外端);垂直.为下步添加辅助线判断圆的切线做准备. 设计意图:利用作图加深对圆的切线的判定定理的理解,提升学生动手作图的能力,并通过辅助线的作法进行反思,引导学生了解得出圆的切线的各种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例 2 圆与直线有交点和例 3圆与直线无交点,让学生体会在判定切线时,如果已知点在圆上,则连半径是常用的辅助线,培养学生运用判定定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发现图片中三角形的内切圆,从而引出知识点. 设计意图:学生已有了作外接圆的经验,让学生自主类比作外接圆的过程进行分析,一是提高学生的自主分析能力,二是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学生通过作图还可以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说理能力. 设计意图:学生类比外接圆和外心的概念,总结内切圆和内心的概念,一是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二是让学生体会类比思想.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当堂检测及时获知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情况,并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益、有所提高,明确哪些学生需要在课后加强辅导,达到全面提高的目的.
板书设计 切线的判定及三角形的内切圆 1.切线的判定方法 2.三角形的内切圆和内心的概念
课后小结
教学反思 本节课多处设计了观察探究、分组讨论等学生活动内容,如动手操作“切线的判定定理的发现过程”,以及讲解例题时学生的参与,课堂练习的设计都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