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2.2.3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三)(ASA,AAS)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2.2.3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三)(ASA,AAS)教案

资源简介

第3课时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三)(ASA,AAS)
●复习导入 【问题1】三角形中已知三个元素,包括哪几种情况?
三个角;三个边;两边一角;两角一边.
到目前为止,可以作为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几种?各是什么?前面我们已经研究了已知三边和已知两边一角这两种情况,今天我们接着研究已知两角一边是否可以判定两三角形全等.
【问题2】三角形中已知两角一边有几种可能?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分别是40°和60°,它们的夹边为5 cm,你能画一个三角形同时满足这些条件吗?将你画的三角形剪下来,与同伴比较,观察它们是不是全等,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教学与建议】教学:通过设置富有阶梯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议:讲解时让学生类比“SSS”“SAS”归纳“ASA”.引导学生利用尺规作图法,作出△A′B′C′≌△ABC.
●悬念激趣 创设情境:
一天,小勋不小心把一块三角形玻璃打碎成了三块,为了划一块完全一样的玻璃,他从打碎的三块玻璃中选一块带到玻璃店,小勋的想法可行吗?若可行,你认为小勋应该拿哪块玻璃去呢?为什么?请同学们讨论一下.(思考后请同学们回答)
【教学与建议】教学: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建模过程.建议:学生回答后,教师应给予鼓励,不做解释与评价,留一个悬念而后展开新课.
命题角度1 依据“ASA”或“AAS”补充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根据“AAS”或“ASA”全等的条件,找出缺少的一个条件.
【例1】如图,在△ABC和△DEF中,已知∠BCA=∠EFD,∠B=∠E,要判定这两个三角形全等,还需要条件(D)
A.∠A=∠D B.AB=FD
C.AC=ED D.BC=EF
    
【例2】如图,∠1=∠2,∠B=∠C,则△ABD与△ACD__全等__.(选填“全等”或“不一定全等”)
命题角度2 利用“角边角”或“角角边”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找出两个三角形的两组角对应相等,要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应选择判定方法“ASA”或“AAS”.
【例3】如图,AB=EA,AB∥DE,点C在AE上,∠ECB=70°,∠D=110°.求证:△ABC≌△EAD.
证明:∵∠ECB=70°,∴∠ACB=110°.
又∵∠D=110°,∴∠ACB=∠D.
∵AB∥DE,∴∠CAB=∠E.
在△ABC和△EAD中,
∴△ABC≌△EAD(AAS).
【例4】如图,点B,C,E,F在一条直线上,∠B=∠E,BF=EC,AC∥DF.求证:△ABC≌△DEF.
证明:∵AC∥DF,∴∠ACB=∠DFE.
∵BF=EC,∴BF+CF=EC+CF,即BC=EF.
在△ABC和△DEF中,
∴△ABC≌△DEF(ASA).
命题角度3 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计算或证明角(线段)相等
通常先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再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确定线段(或角)之间的相等关系,最后将所求线段(或角)转化为已知量进行计算.
【例5】如图,在△ABC中,已知∠1=∠2,BE=CD,AB=5,AE=2,则CE=__3__.
【例6】如图,AB=CD,∠A=∠D.
(1)求证:△ABE≌△DCE;
(2)当∠AEB=50°,求∠EBC的度数.
解:(1)略;
(2)∵△ABE≌△DCE,
∴BE=CE,∴∠EBC=∠ECB,
∵∠EBC+∠ECB=∠AEB=50°,∴∠EBC=25°.
命题角度4 利用全等三角形证明线段的和差问题
当一个图形中有多个垂直关系时,常用“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来证明两角相等.证明线段的和差问题通常采用的方法有等量代换法和截长补短法.
【例7】如图,AC=AE,AD=AB,∠ACB=∠DAB=90°,∠BAE=35°,AE∥CB,AC,DE交于点F.
(1)求∠DAC的度数;
(2)猜想线段AF与BC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解:(1)∠DAC=35°;
(2)BC=2AF.(通过证△ADG≌△BAC,得DG=AC,AG=BC.∵AC=AE,∴DG=AE,再证△AEF≌△GDF,得AF=FG,∴AF=AG=BC,即BC=2AF.)
高效课堂 教学设计
1.理解并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角边角(ASA)”“角角边(AAS)”判定方法.
2.学会运用“角边角(ASA)”“角角边(AAS)”判定方法进行简单的证明.
▲重点
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角边角(ASA)”“角角边(AAS)”判定方法.
▲难点
运用“角边角(ASA)”“角角边(AAS)”判定方法进行简单的证明.
◆活动1 新课导入
继续上节课的问题:如图,某同学不小心将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打碎成三片,现在他要到玻璃店去配一块大小、形状完全相等的玻璃,那么最省事的办法是带(C)
A.① B.② C.③ D.①和③
◆活动2 探究新知
1.教材P39 探究4.
提出问题:
(1)你能画出△A′B′C′吗?怎么画?用什么方法?
(2)你画的方法与教材上给的方法一样吗?
(3)将画出的△A′B′C′剪下,与△ABC相比,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4)上面的探究结果反映了什么规律?
学生完成并交流展示.
2.教材P40 例4.
提出问题:
(1)从已知条件看,可用“ASA”直接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吗?
(2)要用“ASA”来证明缺少什么条件?能不能用三角形内角和来证明∠C=∠F
(3)通过上面的证明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完成并交流展示.
◆活动3 知识归纳
1.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分别__相等__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__角边角__”或“__ASA__”.
2.两角和其中一个角的__对边__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__角角边__”或“__AAS__”.
◆活动4 例题与练习
例1 教材P40 例3.
例2 如图,点A,C,D,B四点共线,且AC=BD,∠A=∠B,∠ADE=∠BCF.
求证:DE=CF.
证明:∵AC=BD,∴AC+CD=BD+CD,∴AD=BC.
在△AED和△BFC中,
∴△AED≌△BFC(ASA),∴DE=CF.
例3 如图,在△ABC与△DCB中,AC与BD相交于点E,且∠A=∠D,AB=DC.
(1)求证:△ABE≌△DCE;
(2)当∠AEB=50°时,求∠EBC的度数.
解:(1)在△ABE和△DCE中,
∴△ABE≌△DCE(AAS);
(2)∵△ABE≌△DCE,∴BE=EC,AE=DE,
∴AC=BD,易证△ABC≌△DCB,∴∠EBC=∠ECB.
∵∠EBC+∠ECB=∠AEB=50°,∴∠EBC=25°.
练习
1.教材P41 练习第1,2题.
2.如图,AB=AC,要证明△ADC≌△AEB,需添加的条件不能是(D)
A.∠B=∠C B.AD=AE
C.∠ADC=∠AEB D.DC=BE
3.如图,已知BC⊥AC,BD⊥AD,垂足分别是C,D.若要根据“AAS”判定△ABC≌△ABD,应添加一条件是__∠CAB=∠DAB或∠CBA=∠DBA__.
4.如图,在△ABC中,∠ACB=90°,AC=BC,CE是∠ACB内的一条射线,BE⊥CE于点E,AD⊥CE于点D.求证:△BEC≌△CDA.
证明:∵∠ACB=90°,BE⊥CE,AD⊥CE,∴∠BEC=∠ADC=90°,∴∠BCE+∠CBE=90°,∠BCE+∠ACD=90°,∴∠CBE=∠ACD.又∵AC=BC,∴△BEC≌△CDA(AAS).
◆活动5 课堂小结
1.“角边角(ASA)”的认识及运用.
2.“角角边(AAS)”的认识及运用.
1.作业布置
(1)教材P44 习题12.2第4,5,6题;
(2)对应课时练习.
2.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